【教學目標】
1.知人論世:了解詩人的相關(guān)經(jīng)歷,加深對文章情感的理解;
2.披文入情:反復(fù)誦讀,勾畫并理解關(guān)鍵詞,分層次提煉作者情感;
3.緣文探理:聯(lián)系生活,學習蘇軾用精神的豁達化解悲情的人生態(tài)度。
【教學重難點】
分層次提煉作者的情感,探究其用精神的豁達化解悲情的人生態(tài)度。
【教學方法】
“拎詞法”:反復(fù)誦讀,勾畫并理解關(guān)鍵詞,分層次提煉作者的情感。
【教學過程】
一、詩人導入
打開中國文學史,每一頁都有仰望月亮的目光。其中寫中秋的古典詩詞,可謂“俯首即拾”,如李白、杜甫、張若虛、王建等都給我們留下傳誦千古的名篇。今天,我們學習蘇軾所寫的中秋詞《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探究他在這首詞中的情感變化。
二、預(yù)熱初讀
讀詩的關(guān)鍵在于誦讀,今天咱們用不同的讀詩方法來學這首詩。
初級挑戰(zhàn):讀清層次;中級挑戰(zhàn):讀懂感情;高級挑戰(zhàn):讀出自我。
現(xiàn)在請大家自由讀詩,并以填空的形式給整首詞劃分層次:上片望月——下片
明確:上片望月——下片 抒懷
三、解讀上片
詩人舉頭望月,他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一)讀出層次
1.請大家自由朗讀上片,根據(jù)情感的變化將它劃分為三個層次。
(PPT)溫馨提示:
①標點符號有時也是作者情感的凝聚點。
②勾畫和理解滲透情感的關(guān)鍵詞,有助于快速捕捉文中情感。(“拎詞法”)
2.將下列三個層次的語句,分別與對應(yīng)的情感連線。
預(yù)設(shè):學生不難判斷“神往”“擔心”,但對“自得”的把握不準。
明確:上片情感變化為“神往——擔心——自得”。(板書)
3.男女生合作朗讀上片,再次感受作者情感的變化。
讀清層次
女:水調(diào)歌頭。
男: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女: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男:我欲乘風歸去,
女: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男:起舞弄清影,
合:何似在人間。
(二)讀懂情感
1.作者的情感是通過哪些關(guān)鍵詞傳達給我們的呢?我們需要將模糊的感覺落腳到具體文本。
教師示范:我從(小序)字詞“歡”和“懷”二字,讀出蘇軾飲酒之樂和思親之情。這是顯性的關(guān)鍵詞,而讀詩也難在從跳躍的語言中發(fā)現(xiàn)作者的隱性情感。
2.學生思考、發(fā)言:“我從字詞? ? ? ,讀出蘇軾? ? ? 之情?!?/p>
①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預(yù)設(shè):我從字詞“幾時”“問”“何年”,讀出蘇軾對月亮的神往之情。
明確:大醉的蘇軾開始想象“天上宮闕”的情景,越想越投入,以致于飄飄欲仙想要“乘風歸去”。從屈原的《天問》開始,中國歷代文學有不少“問月”的詩句。浪漫詩人李白在《把酒問月》中,就停杯問月:“青天有月來幾時?”
(PPT)“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薄畎住栋丫茊栐隆?/p>
②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預(yù)設(shè):我從字詞“恐”“寒”,讀出蘇軾“奔月”的擔心之情。
明確:月宮是寒冷難耐的(《明皇雜錄》明皇游月宮寒冷難耐,服了兩粒仙丹才好)。蘇軾對自己“乘風歸去”表現(xiàn)出擔憂(板書),正如李白所說“人攀明月不可得”。
③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用自己的語言描繪這一句的畫面。
預(yù)設(shè):大醉的蘇軾與月光下自己的影子為伴,一起舞蹈嬉戲。陶醉之時,不禁感慨寒冷難耐的月宮怎么比得上的人間呢。
為何說“弄清影”,而非“伴清影”?
預(yù)設(shè):“弄”字面上有“戲弄”“玩弄”之意。
明確:“弄”在這里指“玩賞”。主客關(guān)系不一樣:“弄清影”有月光“服務(wù)”于“我”的意思,而“伴清影”是“我”陪伴自己的影子起舞?!芭弊煮w現(xiàn)了作者的“自得”之情(板書):月宮雖然遙遠神秘,但清冷難耐,而我在宜居的人間不僅可以起舞,還可以玩賞這美妙的月色。
還可以從字詞? ? ? ,讀出蘇軾? ?自得? ? 之情。
明確:還可以從字詞“何似”,讀出蘇軾自得之情。
“何似”即“怎么比得上”。正如李白“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的“行樂”之感,蘇軾用人間景象化解了悲情。
3.接下來,我們把詩人跌宕起伏的情感讀出來。
讀懂感情
男領(lǐng):明月幾時有?↗(神往)
男合:把酒問青天。
女領(lǐng):不知天上宮闕,
女合:今夕是何年?↗(神往)
男領(lǐng):我欲——(拉長)
男合:乘風歸去,↗(高昂)
女領(lǐng):又恐瓊樓玉宇,↘(慢)
高處不勝寒。↘(慢,低沉)
男合:起舞弄清影,↗
男女合:何似在——人——間。(高昂,堅定)
四、解讀下片
作者認為人間勝于天上,除了因為在人間能玩賞到月色,還有沒有其它原因?我們現(xiàn)學現(xiàn)用,繼續(xù)通過劃分層次和“拎詞法”從下片尋找答案。
1.自由朗讀下片,根據(jù)情感變化將之劃分為三個層次。
①每位學生讀給自己的同桌聽,同桌判斷層次劃分是否正確,兩人討論、交流。
②指名學生朗讀下片(或者學生自薦),并以加長停頓的方式表示層次。
預(yù)設(shè):下片開始“抒懷”,情感比較外顯。加上經(jīng)過前邊的學習,學生對下片層次的把握應(yīng)該不難。
明確:三個層次
①轉(zhuǎn)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yīng)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②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③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2.將全班分成四大組,每一組負責一句的賞析,運用“拎詞法”討論:通過字詞? ?,我讀出蘇軾? 之情。
學生討論、發(fā)言,教師適時引導學生分析下列問題。
(PPT)思辨:
作者為何會“無眠”?
“不應(yīng)有恨”的主語是誰?“恨”理解為“埋怨”,還是“遺憾”更好?
再一次陷入負面情緒的蘇軾,又是如何開導自己的呢?
①轉(zhuǎn)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yīng)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預(yù)設(shè):通過字詞“無眠”“長向”,我讀出蘇軾埋怨之情。
作者為何會“無眠”?
提示:結(jié)合小序“兼懷子由”中“懷”即懷念之情。
明確:“無眠”體現(xiàn)蘇軾對弟弟的懷念之情。自古以來,心懷相思的人大多夜不能寐。春夜洛城聞笛,于是李白徹夜難眠;蘇軾因懷念蘇轍,也是徹夜難眠。
(PPT)“此夜曲中聞?wù)哿?,何人不起故園情?”? ? ? ? ?——李白《春夜洛城聞笛》
“不應(yīng)有恨”的主語是誰?“恨”理解為“埋怨”,還是“遺憾”更好?
明確:“轉(zhuǎn)”“低”“照”“有恨”的主語都是月亮。(月亮)不應(yīng)該對(對人)有什么遺憾啊,為什么總是在人們分別的時候圓呢?“恨”在這指“遺憾、不滿意”,如果解釋為“埋怨”,則表明“人”有什么過失在先,而于本文沒有依據(jù)。
補充:(PPT)蘇軾評蘇轍:"豈獨為吾弟,要是賢友生?!保ㄌK軾《初別子由》)
蘇轍評蘇軾:“撫我則兄,誨我則師?!保ㄌK轍《東坡先生墓志銘》)
蘇軾因為與當權(quán)的變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見不同,自求外放,輾轉(zhuǎn)流離。曾希望能夠調(diào)任到離其弟蘇轍較近的地方為官,以求兄弟長聚。然而這一愿意并沒有實現(xiàn),蘇軾與其弟蘇轍一別七年未能謀面。
明確:他們是兄弟、是師生、是詩詞唱和的良友、是精神上相互勉勵的知己。烏臺詩案時,蘇轍愿免一身官職為兄贖罪也隨之被貶,5年不得調(diào)任。蘇軾寫了兩首絕命詩,有一首就叫《獄中寄子由》。
③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明確:通過字詞“歡”“古難全”,我讀出蘇軾釋然? 之情。
再一次陷入負面情緒的蘇軾,又是如何開導自己的呢?
明確:自然與人世是相通的。月亮有圓滿也有殘缺,人雖有別離也有“合歡”。蘇軾用這亙古不變的哲理,化解了對月亮的埋怨之情,情感轉(zhuǎn)為“釋然”。
④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預(yù)設(shè):通過字詞“但愿”,我讀出蘇軾對兄弟健康長壽、情誼長久的期盼之情。
明確:人生苦短,希望相思的雙方都能健康長壽。只要共享一片月光,這份親情就是長久的。蘇軾從時間和空間上突破了“相思之苦”,以一種坦蕩、灑脫的情懷收束全詞,表達了對兄弟二人健康長壽、情誼長久的期盼之情。
3.指名學生有感情地朗讀下片。
女:轉(zhuǎn)朱閣,↘低綺戶,照無眠。(慢)
男:不應(yīng)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女: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男:此事古——難——全。(拉長)
合: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高昂,堅定)
但愿——人——長久,(慢,拉長)
千里共嬋娟?。ㄒ蛔忠活D)
五、讀出自我
蘇軾用人間景象化解了想去月宮而不得的失落,用人世與天道相同的哲理化解了想見弟弟而不得的遺憾。這種用精神的豁達化解悲情的做法,代表了從容面對生活不如意的人生態(tài)度。
1.你們?nèi)绾慰创@種“豁達”?
學生自由發(fā)言,教師相機引導。
明確:這樣的夜晚是短暫的,但正因為這樣的夜晚,蘇軾才能在以后日子里坦然微笑著將無數(shù)個猙獰的白天轉(zhuǎn)化成詩意的棲居。
(PPT)生命是短暫的,我們不能強大生命,但可以強大精神。蘇軾的確是個智者,他給生存提供了理由,更給生命賦予了詩意。這或許是《水調(diào)歌頭》給我們的最大啟示。
拓展:“蘇東坡是一個無可救藥的樂天派、一個偉大的人道主義者、一個百姓的朋友,一個大文豪、大書法家、創(chuàng)新的畫家、造酒試驗家,一個工程師、一個憎恨清教徒主義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個皇帝的秘書、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專唱反調(diào)的人。一個月夜徘徊者,一個詩人,一個小丑。但是這還不足以道出蘇東坡的全部……蘇東坡比中國其他的詩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豐富感、變化感和幽默感。”——林語堂《蘇東坡傳》
2.今天,《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已成為一種精神的象征。你會把這樣的詩在什么樣的時間,朗誦給什么樣的人呢?
預(yù)設(shè):獻給即將中考的自己,要學會調(diào)整學習中的壓力。獻給剛參加工作的舅舅,鼓勵他化解生活的不如意。
獻給自己的父母,希望他們在辛苦工作的同時每天保持好心情?!?/p>
明確:學生結(jié)合自身回答,將詩歌與生活打通即可。
六、拓展閱讀
運用本節(jié)課劃分層次的方式和“拎詞法”,分析李白《月下獨酌》的情感脈絡(luò)。
《月下獨酌》/李白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后各分散。
永結(jié)無情游,相期邈云漢。
七、課堂板書
向靜,華中科技大學附屬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