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明 汪海波 王松青 徐 穎 楊新文 楊謝生 王夢想
(1.中煤第三建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安徽理工大學土木建筑學院)
由于城市地上用地日趨緊張,交通擁堵越發(fā)嚴重,地下空間正在被大規(guī)模地開發(fā)使用[1]。礦山法是地鐵隧道穿越巖石的主要施工方法,高巖溶地層的溶洞、溶腔、巖溶破碎帶以及紅黏土等不良地質體不利于鉆孔爆破,且爆破會對圍巖體產生強烈的擾動,在破碎巖體中出現塌方的風險較高;過大的地面沉降將會給道路、地下管線及周邊建(構)筑物帶來嚴重影響,甚至造成人身傷害和經濟財產損失,因此,有必要開展復雜環(huán)境下礦山法施工技術研究。袁劍曉[2]結合一號路站到振興路站區(qū)間隧道工程,研究了圍巖條件和水文地質條件復雜而選用小斷面礦山法施工工藝。邵旭等[3]對成都軌道交通18號線工程高瓦斯隧道區(qū)采用礦山法施工的安全管理措施進行了研究。劉浪[4]在喀斯特地貌大斷面軟弱圍巖施工應用了懸臂式掘進機。趙霞等[5]分析表明懸臂式掘進機在巖溶隧道暗挖施工中具有施工快、安全性高等優(yōu)點。孫澤順[6]結合貴陽市軌道交通強巖溶發(fā)育區(qū)工程實踐,研究了懸臂式掘進機選型、施工定位和支護技術等內容,取得了良好的應用效果。漆泰岳等[7]研究了懸臂式掘進機在地鐵隧道施工中的適應性,認為適用于無臨時仰拱的臺階法隧道。此外,懸臂式掘進機還應用于輸水工程軟巖隧洞[8]、淺埋巖溶隧道[9]和小斷面隧道工程[10]。
上述研究和應用多是針對全斷面采用懸臂式掘進機施工,在武漢地鐵27號線紙坊地區(qū)間及出入場線區(qū)間隧道工程中,受地質條件影響,隧道的上斷面為紅黏土、斷層破碎帶,整體性差,而下斷面為石灰?guī)r、質地堅硬,掘進機難以截割。針對此類上軟下硬地層,設計采用懸臂式掘進機和礦山法共同施工,研究了高巖溶區(qū)域上軟下硬巖層懸臂式掘進機施工工藝流程、礦山法爆破方案和參數,為類似地層地鐵隧道施工提供參考。
武漢地鐵27號線紙坊大街站至地鐵小鎮(zhèn)站區(qū)間隧道為單洞單線隧道、掘進斷面積46 m2,出入場線隧道為單洞雙線隧道、掘進斷面積152.3 m2,其中區(qū)間隧道全長2 640 m、出入線隧道全長1 274 m,隧道平均埋深22 m,最淺埋深5.7 m。設計的初次支護為超前導管(管棚)+錨網+鋼格柵噴射混凝土,永久支護采用現澆鋼筋混凝土結構。
區(qū)間隧道分別下穿市政道路、居民區(qū)、學校和青龍山,爆破振動控制要求高。在紙地區(qū)間隧道上斷面位于軟弱硅質巖中,單軸抗壓強度為30~40 MPa,施工揭露較多溶洞,主要為半充填,個別為無充填,主要填充物為黏土,多呈流體狀;多處拱頂至兩側肩窩區(qū)域存在巖溶破碎帶,如圖1、圖2所示;隧道及下部為石灰?guī)r,單軸抗壓強度為100~120 MPa,掘進機掘進困難。
在該工程中若全斷面采用爆破施工,上部的破碎巖體不利于鉆孔爆破,且爆破動載對圍巖體的擾動大,出現塌方的風險高。根據現場巖層呈現上軟下硬的特點,結合地面居民區(qū)、學校等建筑物的減震需求以及環(huán)境條件、工期和技術經濟因素,紙坊停車場出場線區(qū)間710 m、紙坊停車場入場線區(qū)間693 m和紙坊站南端頭部分正線區(qū)間600 m(下穿學校、民居區(qū)及立體交叉段)上臺階采用懸臂式掘進機掘進施工,下臺階利用掘進機開挖提供的自由面采用控制爆破施工。
由于施工所處環(huán)境的復雜性,傳統(tǒng)施工工藝很難達到施工要求,采用掘進機和礦山法共同施工相對于傳統(tǒng)施工技術存在明顯的優(yōu)勢。
(1)上臺階圍巖軟弱、破碎,采用掘進機開挖對圍巖的擾動小、效率高,隧道周邊成型規(guī)整、超欠挖小,便于格柵、網片快速拼裝、噴射混凝土,節(jié)省大量初次支護時間,提高了隧道的開挖質量。
(2)上臺階開挖、初次支護完成后,為下臺階堅硬巖石爆破提供良好的自由面;下臺階巖石爆破時,自上而下逐排起爆,爆破振動和對地層擾動小、爆破炮孔利用率高、巖石塊度均勻,矸石拋擲距離短、爆堆集中,有利于機械裝運。
(3)上臺階超前施工,可充分掌握地層巖性變化特征,根據巖性和圍巖變形情況,及時調整上下臺階的距離和支護方案,施工工藝靈活。
施工地段處于高巖溶、上軟下硬巖層區(qū)域,地面環(huán)境復雜,施工難度大,控制要求嚴格。首先利用超前探測技術掌握施工區(qū)域不良地質體的具體情況,再進行超前支護施工;超前支護完成后、采用EBZ260H型懸臂式掘進機開挖上臺階環(huán)形區(qū)域,頂板巖層無溶洞、完整性較好時單循環(huán)進尺為2.0 m,有溶洞時,視溶洞大小,循環(huán)進尺減小為0.5~1.0 m,確定開挖尺寸符合設計要求后,安裝鋼格柵、安裝鎖腳錨管、噴射混凝土。施工時利用綜掘機開挖上臺階,盡可能開挖至堅硬巖層,格柵下口增加鎖腳錨管,支護后及時進行注漿充填。
下臺階采用控制爆破,以減少對圍巖和初次支護的擾動,下臺階滯后10~15 m施工,這樣既能保證掘進機施工的空間及沉降值滿足要求,又能保證施工下臺階時初期支護不受破壞。下臺階支護完成后進行仰拱及永久襯砌的施工,仰拱施工滯后掘進工作面30~40 m。仰拱施工(防水板鋪設、鋼筋制安和混凝土澆筑)與掘進工作面平行作業(yè),采用18 m長棧橋保持正常運輸;永久襯砌施工滯后仰拱40 m,采用液壓模板臺車與掘進及仰拱平行作業(yè)。
具體施工工藝流程如圖3所示,區(qū)間隧道施工工序布置見圖4。
對于地面環(huán)境復雜、施工控制要求嚴格的上軟下硬地層,采取控制爆破為主,輔助以掘進機開挖配套進行施工,施工過程中要注意幾點關鍵技術。
(1)控制上臺階超前長度。若上臺階超前距離過長,初次支護全斷面封閉成環(huán)的時間將延長,隧道頂板易出現沉降過大的問題;若距離過短,則上、下臺階施工工序調整頻繁,下臺階的爆破振動會對上臺階的初次支護造成不利影響。因此,上臺階超前距離既要符合礦山法施工快速封閉成環(huán)的要求,又要滿足上臺階掘進機施工時有足夠的作業(yè)空間。經分析和現場實踐,上臺階超前長度確定為10~15 m。
(2)單循環(huán)掘進進尺。單循環(huán)掘進進尺是提高施工效率、保證施工安全的重要參數。掘進機施工時,既要充分發(fā)揮掘進機施工高效優(yōu)勢,又要符合短進尺的礦山法施工原則。主要決定因素為超前小導管的有效長度和巖層地質情況:首先,單循環(huán)進尺不得大于超前小導管的有效長度(常用小導管長度3.5 m,搭接長度1.0 m,有效長度為2.5 m);其次,根據頂板和上臺階巖層情況確定單循環(huán)進尺,若地質條件良好,巖層穩(wěn)定,單循環(huán)進尺為2.0~2.5 m;若遇小型溶洞或頂板較破碎時,單循環(huán)進尺應控制在0.5~1.0 m(鋼格柵間距為0.5 m);若頂部遇大型溶洞,制定巖溶治理專項方案,治理、確保安全后,快速穿過溶洞區(qū)域。
(3)控制對地層的擾動。施工過程中主要控制開挖時地層應力重分布引起的地層沉降,迅速進行隧道的初次支護施工。下臺階采用控制爆破技術,采用控制單段起爆最大藥量、增加段別等措施。
(4)加強監(jiān)控量測。隧道內部和地表變形控制時確保安全的關鍵指標,雖然掘進機施工較爆破掘進對隧道圍巖擾動小很多,但在下穿地面建(構)筑物時,應加強監(jiān)控量測工作,特別是老舊居民樓、學校校舍等公共設施。
為充分利用機械開挖形成的自由面,下臺階爆破開挖自上而下進行,根據下臺階高度布置炮孔。典型炮眼布置如圖5所示,布置3排崩落孔,炮孔間距為550 mm、排距為750 mm,共劃分3個區(qū)域,爆破參數見表1。鉆孔直徑為42 mm、炸藥直徑為32 mm,采用2號巖石乳化炸藥、導爆管雷管引爆。
采用綜掘機切割的隧道成型規(guī)整,與穿層段炮掘隧道成型相比,成型質量明顯改善。超挖現象基本杜絕,減少了不必要的掘進工程量,如圖6所示。有了上臺階作為自由面,下臺階爆破炮孔利用率可達到98%以上,爆后矸石塊度均勻、爆堆集中,有效節(jié)約了裝運時間。
高巖溶區(qū)上軟下硬巖層地鐵隧道綜合采用懸臂式掘進機和礦山法施工,可以充分發(fā)揮破碎巖體中掘進機擾動小、周邊成型規(guī)整和為爆破提供自由面的優(yōu)點,下臺階利用掘進機提供的自由面采用控制爆破施工,爆破效率高,地表及地表建筑物內幾乎感覺不到爆破振動,避免了爆破施工擾民的問題。還減輕了勞動強度,減少了垮幫、冒頂等危害發(fā)生,提高了臨時支護期間的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