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 毅
(廣東省核工業(yè)地質局二九二大隊,廣東 河源 517001)
受強降雨(當?shù)胤Q“龍舟水”)影響,在粵東北喀斯特巖溶地形地貌區(qū),地面常常突然性塌陷,導致場地不均勻坍塌,使周圍地質結構失穩(wěn),邊坡傾斜甚至開裂,對人民生命財產造成極大危害。為治理該類地質災害,場地工程地質勘察不可或缺,旨在查明地質災害的基本特征和發(fā)生成因,有的放矢地實施工程治理[1]。本文以粵東北某地巖溶地面塌陷場地工程勘查為切入點,重點分析巖溶地面塌陷成因,提出針對巖溶地面塌陷的工程治理措施。
該巖溶塌陷災害點位于粵東北南嶺山脈南麓,屬我國南方地區(qū)局部存在的覆蓋型巖溶區(qū)。2019年5月5日,該地連續(xù)強降雨引起地面不均勻沉降,地面產生大小不一的裂縫,最后導致地質邊坡突然塌陷,致使厚20cm的砼板出現(xiàn)約3m2的開口,當日晚間,地質塌陷加劇,其西側砼板下方填土層土體被掏空,塌陷面積累計約30m2,坑深約24m,全部充滿水。鄰近邊坡地下水位深1m,水面震蕩,持續(xù)冒泡30s后水位穩(wěn)定(見圖1、圖2)。
圖1 塌陷坑形成初期特征
圖2 塌陷坑繼續(xù)發(fā)育后特征
據(jù)調查,巖溶塌陷坑周邊地坪及地質結構產生29條地面及墻體裂縫,多沿塌陷坑呈弧形分布,裂縫呈垂直和傾斜兩種形態(tài),傾角35°~55°寬度2mm~30mm不等。
塌陷區(qū)出露的地層由老至新有石炭系中統(tǒng)黃龍組(C2h)和第四系(Q4)(見圖 3)。
圖3 區(qū)域地質圖
2.1.1 石炭系中統(tǒng)黃龍組(C2h)
隱伏于第四系地層以下,屬覆蓋型巖溶區(qū)。據(jù)鉆孔資料顯示,巖性為白云質灰?guī)r及灰?guī)r,多呈灰色、灰白色、褐紅色,隱晶質結構,厚層構造,局部巖石節(jié)理裂隙方解石脈發(fā)育,裂隙面見褐紅色鐵質渲染或泥鐵質物充填[2]。區(qū)內大面積分布;巖芯溶隙軸夾角為15°~19°,與巖溶土洞長軸方向近似一致,埋深>15m。鉆孔揭露該地層時常見串珠狀溶洞洞穴。
2.1.2 第四系(Q4)
塌陷區(qū)內大面積出露,由上至下為人工填土層(Q4ml)、沖洪積層(Q4al+pl)和殘坡積層(Q4el+dl)組成。人工填土層主要成分為粉質黏土,厚1m~3m,夾雜人工填埋的廢棄垃圾、邊坡碎塊;
沖洪積層主要由砂土層(細砂、中砂、粗砂和砂礫)、卵石、碎石土、粉質粘土、淤泥質砂土等組成,揭露厚度3.9m~29.1m。
殘坡積層主要有粉質黏土組成,厚0.3m~40.9m不等,為土洞發(fā)育的主要層位,土洞多全充填淤泥質粉土或流塑性細砂。
塌陷區(qū)地處河源深大斷裂北西側,受區(qū)域構造作用嚴格控制。距離塌陷點最近的構造為上營斷裂,位于塌陷點東南側,直線距離約700m。上營斷裂總體走向NE35°,與區(qū)內河流—大席河走向基本一致,它溝通塌陷區(qū)地下水活動,對塌陷區(qū)內巖土層完整程度及場地的穩(wěn)定性存在一定的影響,上營斷層上下盤巖性主要為砂巖及薄層泥巖,巖面光滑細膩,顏色發(fā)紅,接觸帶內碎裂化、硅化強烈,裂隙發(fā)育,擠壓作用強烈,見擠壓泥巖呈玻璃化,呈頁、片狀、碎裂狀(見圖3),局部見綠泥石、黃鐵礦充填在裂隙內,裂隙內滲水,該點有上升泉活動。斷層產狀有三組:315°∠70°、321°∠82°、305°∠73°;構造方位分布在215°~231°一線,往北東向延伸匯入大席河。
塌陷區(qū)分布于大席河左岸,整個塌陷區(qū)受兩側的溪溝挾持,區(qū)內大小水溝錯綜復雜。地表水為東江水系支流—大席河及多條村內溪溝,大席河水流方向與上營斷裂走向基本一致;地下水源豐富,地下水流向整體上沿北西-南東向展布,與塌陷區(qū)所在山丘平臺走向一致,距山腳300m~500m(見圖4)。裂縫發(fā)育走向基本上亦與之大致吻合。
圖4 上營斷層發(fā)育特征
區(qū)內居民生產生活用水以抽取地下水為主,地下水水量在雨旱季時令與大席河水位呈互為消漲關系。
為了進一步了解地表水與地下水的徑流關系,本文利用MAPGIS軟件DMT模塊對塌陷區(qū)及周邊8個抽水井地下水位數(shù)據(jù)進行地下水流向模擬,結果顯示塌陷區(qū)及其周圍地下水徑流方向為南東向,與上營斷層走向呈垂直關系,推測上營斷層在深部溝通了塌陷區(qū)巖溶地下水,與塌陷區(qū)地下水活動在深部存在水力聯(lián)系,地表水與地下水相互貫通且影響密切。綜合認為大席河水文地質條件對塌陷區(qū)穩(wěn)定性有所影響。
洪流常常漫過塌陷區(qū)內溝谷或山前白云質石灰?guī)r岸邊,沖洪積物沉積形成了淤泥粘土質砂礫土地層,即第四系地層,它直接覆蓋在下伏石炭系中統(tǒng)黃龍組白云質灰?guī)r地層上,這是塌陷區(qū)地史上最早期的地層巖性組合。由于地殼運動和河源深大斷裂構造作用的影響下,上營斷層初具雛形,加之周邊有利地形水流向斷層部位匯流,逐步形成了現(xiàn)狀的大席河。
一方面,由于石灰?guī)r的易溶性,地下水活動頻繁,侵蝕作用強烈,巖溶普遍發(fā)育,形成大量溶洞。另一方面,經過長期雨旱季交替變換引起地下水位漲落變化,促使砂土緩慢流失,上覆沖洪積層土層內薄弱部位產生自然土洞[3]。
地下水活動對溶洞土洞亦影響巨大。長期以來地質工程建設設施較為落后,是施工企業(yè)在使用工程用水量較多,地下水位變化幅度及速度較大。地下水的潛蝕效應及垂直滲壓效應,加劇了土體收縮,砂土流失,致使土洞“破頂”,加之地質工程建設設施自重,持力層承載力不夠,造成土體下陷,在地面上沿原地下水流向形成剪切裂縫,進一步產生塌陷坑,導致地面不均勻沉降,使地質結構及邊坡失穩(wěn),被張裂力破壞。在極端天氣下,一旦溶洞土洞頂板支撐力小于上覆地層壓力,即造成突發(fā)性巖溶塌陷。
塌陷區(qū)場地受災對象主要是塌陷溶洞坑、地質沉陷、邊坡滑坡,建議在查明場地地質災害情況前提下,采取如下措施進行治理:
(1)充填塌陷區(qū)既有的溶洞土洞。具體是利用塊石和級配較好的砂礫石作為骨料,其中塊石塊徑約20cm~30cm,砂礫石要求粒徑1cm~5cm,再注入水泥漿液,待凝固后形成一個完整的硬化基底;
(2)加固施工區(qū)域內人工填土層。按間距布置鉆探,在孔內灌漿固結硬化該地層;
(3)灌漿固結地質結構基礎;開挖地質基礎局部,設置灌漿槽,讓水泥漿液貫入地質施工工程基礎的砌石縫隙中,圍護加固工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