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柏賀
(北京按摩醫(yī)院推拿二科 北京 100035)
通過長期實踐,臨床提出了按動療法,對按摩前輩手法經驗進行了繼承,特點是按動,這一療法臨床應用效果理想,醫(yī)生可以將患者相應穴位或者部位一手按住,另一手配合進行肢體關節(jié)的主動旋轉屈伸運動、被動旋轉屈伸運動,可以松筋止痛,可以對錯位進行糾正,可以改善功能,將患者癥狀有效解除,可達到治療目的。本研究選擇將70例老年神經根型頸椎病進行研究,分析了采用按動療法的作用。
選取我院2019年7月—2020年7月70例老年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各35例。實驗組男女分別是20、15例,年齡50~60歲,平均(55.5±1.5)歲,對照組35例,男女分別是21、14例,年齡50~60歲,平均(55.5±1.5)歲。納入標準:符合《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相關標準診斷標準,知情同意,配合治療。排除標準:其他疾病導致的上肢麻木、疼痛患者,合并嚴重糖尿病、高血壓、精神病、心臟病、妊娠、嚴重骨質疏松,不能配合治療。
對照組治療中采用傳統(tǒng)治療手法:患者取坐位,采用按揉拿撥伸擦扳、一指禪推法、?法等辦法進行治療[1]。
實驗組治療中采用按動療法:(1)為患者實施5 min左右放松手法治療。(2)局部按動。醫(yī)生一手對患者頭頂部扶握,另一手拇指在患者頸后正中線按住,沿著患者風府穴至大椎穴按動;在患者頸部兩側,沿著患者天柱穴至大椎旁左右分別做3~5遍屈伸被動按壓操作;沿著患者風池穴至頸根穴左右分別做3~5遍側屈被動按壓操作。要求手法緊推慢移以及沉穩(wěn)深透,作用是放松肌肉、舒經活絡、解痙止痛。若患者頸椎棘突偏歪,伴隨癥狀包括壓痛,存在結節(jié)條索物,醫(yī)生應在患者后方站立,患者頭部前屈,旋轉向患者左側至最大程度,醫(yī)生可以使用拇指將偏歪的棘突頂住或者向右側推擠痛點,患者頭部旋轉向右側至最大程度,緩慢仰頭,做3~5遍,利用左側旋轉力作用于患者其余各個椎體,矯正偏歪棘突,順經歸位受損軟組織,對軟組織解剖結構異常進行有效糾正,將疼痛消除,這一辦法可靠安全。(3)復位脊柱關節(jié)?;颊咴趯嵤┮陨鲜址ㄖ委熀笕粢廊淮嬖诩黄?、疼痛,若患者適宜采取扳法,可采取頸椎縱向牽提法,可用于治療多個椎體偏歪患者,若患者某一椎體歪,可采用頸椎定位旋轉扳法,具有較強針對性,可取得理想治療效果。(4)遠端按動。醫(yī)生針對急性期頸椎病、局部無法操作患者,應一手拇指對其曲池穴進行按壓[2],另一手拇指對其陽溪穴進行按壓,被動屈伸患者肘關節(jié),叮囑患者對頸部進行主動活動,對患者疼痛進行有效緩解,若患者殘留癥狀,采用理筋正骨手法治療,要求手法深透、沉穩(wěn),宜慢慢活動關節(jié),對整體進行平衡,將療效增強,時間控制在3 min。
治療后,消失原有各種癥狀,肌力恢復正常,恢復正常頸部功能、肢體功能,可正常參與工作以及勞動,為治愈;減輕原有各種癥狀,減輕頸肩背疼痛,改善頸部功能、肢體功能,為好轉;其他情況,為無效??傆行?(治愈例數+好轉例數)/總例數×100.00%。
采用SPSS 25.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正態(tài)分布且方差齊的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頻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總有效率比較(例)
在《素問》中提及按動治療機理,對其作用進行了分析,《醫(yī)宗金鑒》也提及此種治療辦法,說明按動療法可以快速發(fā)揮作用,具有較強感應,損傷程度較小,臨床治療優(yōu)勢明顯。
臨床分析按動療法,價值較高,醫(yī)者可以利用手掌或者手指,按照一定技術要求,將患者身體特定位置按住,指導患者開展主動被動動作,可有效治療患者疾病,這一治療辦法動靜結合,結合了中醫(yī)傳統(tǒng)針灸、腧穴、經絡、正骨、推拿按摩等,臨床治療期間,醫(yī)者應辯證施治患者,對患者本體感覺加強重視,可將患者主觀能動性明顯增強,治療期間,在身體上,在心理上,患者均需要積極配合醫(yī)者,可將患者只能被動接受不足有效彌補。由于老年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下降生理機能[3],癥狀復雜,病因復雜,明顯退變各種軟組織[4],患者長時間處于病變狀態(tài),會將患者癥狀改善時間明顯延長。對于老年人來說,多數伴隨骨質疏松、骨質增生、椎間盤退行性變、生理曲度改變、心腦血管疾病等,加上老年人未能清晰表達疼痛、神經反應遲緩,若手法施力過大,可導致一定損傷發(fā)生,治療這一類人群過程中,考慮患者生理特點,為患者提供按動療法,可促進患者主動運動,控制患者疼痛在可承受范圍內,可將患者疾病不良反應明顯減少,首先采用拿揉手法,可將患者肌肉放松,可將患者痙攣解除。
臨床實踐證實,老年神經根型頸椎病采用按動療法[5],可行性較高,這一治療辦法包括3部分,分別是局部按動、脊柱關節(jié)復位、遠端按動,各自均有理論支持,應用于老年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治療過程中,意義重大。對于頸椎局部病變患者來說,采取局部按動法,是對癥方法,若患者出現(xiàn)頸椎急慢性損傷,分析原因,是因為患者破裂毛細血管導致,出現(xiàn)組織水腫,患者局部韌帶剝離損傷出現(xiàn),加之患者存在肌纖維排列紊亂情況,而另一方面,患者軟組織損傷之后,會對患者神經感受器造成刺激[6],導致患者發(fā)生損傷性疼痛,疼痛刺激反射性會將患者肌肉緊張攣縮引起,會導致患者發(fā)生保護性制動,患者存在功能障礙,另外,軟組織損傷后,炎癥反應出現(xiàn),會發(fā)生水腫以及充血等情況,滲出情況發(fā)生后,患者會逐漸粘連,發(fā)生粘連性制動,將一定牽引力作用于患者損傷部位,一手將損傷部位按住,為患者提供主被動關節(jié)屈伸旋轉運動,可以充分展開患者關節(jié),從而促使患者受傷軟組織舒展,在壓力作用下,靠著關節(jié)閉合,可以促使患者順經歸位局部軟組織,可對患者軟組織解剖結構異常進行有效糾正,對患者疼痛進行明顯緩解,促使患者功能障礙有效解除。針對機體進行分析探討,恒定刺激情況下,感受器最初感受強度最強,然后逐漸減弱適應。分析得出,肌肉張力變化最為敏感部位是患者肌肉肌腱中感受器,在按動療法實施期間,一邊對壓痛點進行按摩,一般為患者按動相關關節(jié),可促進患者肌肉收縮以及松弛,促使患者肌肉處于動態(tài)變化中,由于刺激患者牽張感受器的輕重不同,可避免感受器適應手法操作,將手法作用傳入沖動明顯增強,在神經中樞抑制患者痛覺傳入,對比其他手法,可有效解除患者疼痛,可促使患者損傷有效消除。由于脊柱側彎、曲度變直等頸椎生理結構異常改變,會發(fā)生頸椎病,另外,因為患者發(fā)生椎間盤退變,容易變窄患者椎間隙,導致患者脊柱失穩(wěn),患者會發(fā)生椎體后仰以及前傾等改變,均可能對患者相應脊神經、交感神經造成壓迫以及刺激,導致患者肢體疼痛麻木,導致患者發(fā)生頸、肩、胸部疼痛,在中醫(yī)骨傷科,存在這一觀點,即“肌筋不正,骨縫必錯”,因此,治療患者過程中應做到“正筋先正骨,骨正筋自舒”,利用手法,可對患者脊柱關節(jié)紊亂進行有效矯正,可明顯緩解以上臨床癥狀,以上情況充分證實了“不正則痛”?,F(xiàn)代醫(yī)學證實,疼痛是軟組織損傷突出臨床癥狀,經過感覺神經,疼痛刺激可向患者脊髓后角傳入,然后向患者腦部上傳,患者大腦中可將興奮灶形成,將痛覺產生,興奮患者運動交感神經,促使患者收縮血管以及肌纖維,減少患者局部血流,患者局部存在缺氧以及缺血情況,患者還會釋放致痛物質,導致患者疼痛加重。一些觸壓感受器分布在遠端,例如按壓遠端陽溪穴、曲池穴后,會將信號發(fā)出,頸部等原有病處會被這一信號占領,可將患者局部疼痛有效解除,可將患者病變部位惡性循環(huán)相應打破,可以有效鎮(zhèn)痛。中醫(yī)學提出,整個人體處于一個平衡狀態(tài),出現(xiàn)局部損傷之后,人體平衡狀態(tài)被破壞,相應部位會發(fā)生壓痛情況,利用深透按壓法,對壓痛點進行按壓,配合局部緩慢沉穩(wěn)運動,可有效消散患者痛麻,可有效解除患者局部病變,在《內經》中詮釋為“經脈所過,主治所及”,可取得理想臨床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老年神經根型頸椎病采用按動療法的作用積極理想,可明顯提高患者治療總有效率,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