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軍波
摘要:《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指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不斷增強中小學德育工作的時代性、科學性和實效性。為此,本文以德為魂,以數理為體,將“山海課堂”與“德融數理”融為一種新型課堂教學模式——山海德融課堂,以期能夠為中小學德育工作探尋一條可行之路。
關鍵詞:山海德融課堂;德育;知行合一
立德樹人是我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的核心任務,是實現(xiàn)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重要途徑。在課堂中,教學內容和教學思想都是立德樹人重要的載體。因此,課堂成了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優(yōu)秀品質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把德育工作融入課堂中這是育人的主要渠道,這對于學生們養(yǎng)成優(yōu)秀品德起著決定性作用。
一、感知現(xiàn)象,直擊問題
情景創(chuàng)設是構建山海德融課堂的關鍵,教師需要在課前創(chuàng)設真實生活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欲望。因為熟悉的生活場景更容易激發(fā)學生學習探知的積極性。所以,課堂伊始,教師就要捕捉日常生活中令人難忘的情景,借助視頻或圖片,讓學生迅速進入情景,借助數據,深切地感知生活、社會現(xiàn)象,引入道德思考,產生共鳴,讓學生過目不忘。
例如,在講授一年級道德與法治《爸爸媽媽在我心中》一課時,教師可以用飽滿深情的語言,從自身小時候父母陪伴的親身經歷事例進行導入,讓學生感受到父母的愛。
兒時的記憶中,母親的懷抱是最溫暖的地方,吃奶的時候,媽媽抱著;入睡的時候,媽媽抱著;生病的時候,媽媽抱著;出門的時候,媽媽抱著;撒嬌的時候,媽媽抱著;恐懼的時候;還是媽媽抱著。據估算,一個人從出生到10歲的時候,媽媽抱我們的重量累計可達60萬千克。
這種激情導入,能引起學生的共鳴,教師能把小時候父母對她的愛記憶猶新,我們也應當把父母的愛記在心中,這為課堂孩子討論交流父母的愛表現(xiàn)在哪里做了鋪墊。
二、切近生活,建構道德
數據引入是構建山海德融課堂的難點,數據的選擇要具備適宜性,數據的處理要具有藝術性。這就要求教師根據學生認知能力的水平進行數據計算,既要保證不超越學生的認知能力,又要保證在處理數據時要切近學生生活,對學生的心靈要有震撼力。
例如,在開展主題班會課《厲行節(jié)約 反對浪費》時,通過讓學生計算、分析餐廳每人每天浪費糧食的數據(切近學生生活),通過大數據觸動了學生的心靈,培養(yǎng)了學生節(jié)約糧食的觀念。
教師通過播放多關于浪費糧食的視頻,并為學生提出問題:假設一個餐廳每天浪費一桶饅頭,一桶饅頭平均按照20個計算,三個餐廳有3個桶,請你算一下每天大約浪費多少個?一個月浪費多少個?一年浪費多少個?
一天:(20×3=60個);一個月:(60×22=1320個);一年按8個月計算:(60×2260×8=10560個)。
學生們在得出結果后會大吃一驚,教師此時可以拓展延伸,繼續(xù)向學生提問:假如一個饅頭按照0.5元計算,那一天大約會被浪費多少錢?一個月呢?一年呢?
一天:(60×0.5=30元);一個月:(1320×0.5=660元);一年按8個月計算:(10560×0.5=5280元)。
在教師多種數據的引導下,讓學生產生共鳴,認識到要厲行節(jié)約,反對浪費。
三、擴展生活,內化價值
生活拓展是構建山海德融課堂的核心,教師要引學生從具體的問題情境擴展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使學生面對各種現(xiàn)實問題都能在價值觀念的影響下做出正確選擇。
例如,在開展《厲行節(jié)約反對浪費》主題班會時,除了列舉切近學生生活的食堂浪費的現(xiàn)象,還可以進一步擴展到社會浪費現(xiàn)象。如大數據顯示:“當你吃著香噴噴的米飯時,小小的一粒米是怎樣來的”
通過數據分析讓學生明白, 一粒米需要130天生長和種田人的辛苦勞動得來,要尊重和珍惜農民的勞動成果,厲行節(jié)約,不浪費一粒糧食。
四、實現(xiàn)自我,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是構建山海德融課堂的最終目的,是認知升華呈現(xiàn)。從本質上看,山海德融課堂是一種“扎根生活,注重實效”的德育新模式,是將德育教育與課程教學有機結合,實現(xiàn)教學與藝術聯(lián)姻,育人與教書同在,讓每一位教育者明白道德之美需要的不是告知,而是真實體驗,這種真實的體驗應當落實在課堂中,教師在課堂中要引導學生在真實的情景中產生價值追問、做出價值判斷,落實價值踐行,實現(xiàn)教學與育人的雙重發(fā)展。
因此,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幫助學生鏈接古代中外的道理故事、經典美文、百科知識等,讓學生開闊視野、陶冶情操,達到“融會貫通”,實現(xiàn)知行合一。
結束語:
山海德融課堂是是將德育教育與課程教學有機結合,情景創(chuàng)設、數據引入、生活拓展、知行合一這四個模塊雖功能不同,但聯(lián)系緊密,“過目不忘”注重于“象”的感知;“心中有數”注重于“數”的感知;“學而習之”注重于“理”的分析;“融會貫通”注重于“行”的落實。概括起來,這四個模塊就是“象、數、理、行”的有機結合。
參考文獻:
[1] 楊旭. "大思政"視域下的"德融課堂"建設研究[J]. 山東教育(高教), 2019(11).
[2] 張寶全. 以“德融課堂”促進立德樹人的教學實踐與思考[J]. 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理論研究與實踐, 2019(7).
[3] 馬鳳英, 徐舒映, 閔凡超. "德融課堂"——實現(xiàn)教學與育人雙重發(fā)展[J]. 高教學刊(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