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冬雪
摘要:現今,距離改革開放已有四十多年,我國的經濟發(fā)展已然邁入新的歷史階段,從高速發(fā)展轉向了高質量發(fā)展,顯然高質量的經濟發(fā)展離不開創(chuàng)新的驅動,而人才又是創(chuàng)新的重要因素。為解決人才問題,近年來,國家對學生的教育提出了很多對策,通識教育就是其中的一種,已成為國內一些專家和學者關注的對象和熱議的話題,其本質是中國傳統(tǒng)教育的精髓,并不是當下產生的一種新事物。目前,中國很多的高校在教育中存在部分人員急功近利,趨于庸俗化,通識教育的出現能夠很好的改觀當下高校的情況,為能讓通識教育遍地開花,順利實行,高校教育工作者應達成共識,充分認識當下教育的緊迫性,在高校的師資及課程設置上做出相應的調整。針對于此,本文就海南自貿港建設背景下,如何做好高校通識性教育進行簡單的討論、分析。
關鍵詞:高校;海南自貿港建設;通識教育;探索
一、引言
為助推海南自由貿易港的建設提供了相對可靠和有力的支撐,但是,人才的梯隊建設,除了要從外引進一些高層次的人才,還需要重視本地人才隊伍的搭建,特別是要注重大學生的培養(yǎng),學會將本地的人才在足不出戶、節(jié)約人才引進的成本下,讓其成為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的主力軍,因此,為全面推進自貿港的建設,高校作為人才培養(yǎng)的主要領地,應積極擔負起這份責任和重要使命,抓好通識教育,加強其理論建設并規(guī)劃好相關課程。
二、關于通識教育的概述
通識教育,在廣義上又被稱作是普通教育,其領域廣泛,是一種非專業(yè)性及功利性的關于基本知識和技能的一種教育[2],其實施的主要方式就是通過研究搭建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既是高校抓好通識教育的重點,也是提高高校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更是實現高校教育本質的體現??v觀中國教學的歷史,我國的一些教育先驅也有對于通識教育的卓越見識,如蔡元培先生曾倡導大學生要打破文理科的限制,將兩者進行融合貫通,梅貽琦則認為學生的學習應該以通識為本,不應該只抓一門,大學教育的核心是通才教育,并根據其想法提出了系統(tǒng)的理念,強調社會所需要的人才應該是通才為首,專家次之。主張在大學階段應該要給予學生通識的訓練,如果不這樣做,學生將不會起到表率社會的重要作用,特別是在課程的設置上要讓學生掌握集自然、社會、人文三大方面的知識,著力打造通才,這也就是當時清華能夠不斷產出成功學者的原因。
通識教育培養(yǎng)的方式主要是讓大學生在進行專業(yè)領域的研究之前能夠先研讀經典的著作開拓自己的思維,擁有判斷力、批評力和推理的能力[3],從而獲得觀念、擁有自己的學習方法,發(fā)掘自身的潛能,這樣才更有利于學生在擁有基本的書本知識后提升自我素質,有更高的眼光和更寬闊的胸懷,提升自我價值。
三、當前高校對通識教育實施的情況概述
通識教育是全面提升學生素質的一種重要途徑,是當前教育發(fā)展的方向,符合當下社會對人才需求的理念,伴隨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的提出,通識教育也逐步成為高校的熱點問題,但就現今的情況來看,其實行并不是一帆風順,還存在一些理論和實踐上的問題。
通識教育和專業(yè)教育之間的關系認識不清
當前關于兩者關系之間的界定,有一些不同的看法,有些認為通識教育是為專業(yè)教育奠定基礎的,有些認為通識教育是對專業(yè)教育進行補充,是為專業(yè)教育進行服務的,開展通識教育的本質就是為讓學生在以后能更好的從事專業(yè)性工作[4],因而在高校的教育中,常常表現為學生的學習以專業(yè)課為主,在學習完專業(yè)課后適當的開展一些與通識教育有關的課程,還有一些人為,通識教育就是針對專業(yè)教育提出的,它主要指在專業(yè)教育中沒有包含的知識和方法,通識教育就是與專業(yè)教育的結合體,由上可見,很多高校對通識教育的認知和界定還是非常模糊的,在這種情況下,其效果往往會適得其反。
關于通識教育的課程設置不科學,學生欠缺主體地位
部分高校在實施的過程中,認為通識教育的開展就是在學生的課時安排中多開設一些與之相關的課程,因而,會不切實際的增加學生的課程負擔,同時,在課程的整體設計上,缺少對學生實際需求和期望的考慮,總是從學校和教師的角度出發(fā),這樣就導致學生在學的過程中對有些課程不滿意,一些對學生發(fā)展沒有太高價值的課程混跡其中,既浪費了教學的時間,又加重了學生的負擔。同時對于課程的評價上,很多高校僅是根據上選修課程人數的多少和學生期末作業(yè)的分值進行課程效果評價,這種評價方式不僅有一定的主觀性,還會導致教師為能夠獲得更好的評價而忽略學生在課堂的實際表現,一味的放縱學生,從本質上講,不利于提高課程的教學效果和改進完善。
師資隊伍水平不高,工作不受重視
由于當下高校學術管理中科學管理理論的不斷滲透,使得很多教師重視研究、輕視教學,高校在對教師進行評價時,科研成果往往占據很大比例。而通識教育的課程和專業(yè)課程相比較來說,其與研究并沒有太多的關系,再加上通識教育在整體上帶來效益的時間較長,短期內是很難看見成效,因此,通識教育往往在高校得不到較多的重視,教師的工作也很難有合理的評價,使得教師的參與度降低,因此很多教學水平高的教師都愿意教授專業(yè)課。
實施中缺乏協(xié)調性部門
高校在實施通識教育中,通常都是開設相應的課程并倡導將其教育的思想逐步滲透到教學和課程中去,具體實施都是由各個院系開展和組織的,但各個院系相對獨立,加上沒有專業(yè)實施通識教育的機構進行輔助和協(xié)調,缺乏一定的保障,使得通識教育在實施的過程中并不能很好的將文理進行融合。
四、海南自由貿易港下高校通識教育實施的途徑
伴隨當前國家全面推行大學生雙創(chuàng),尤其是海南推行自由貿易港建設的情況下,海南對人才的需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制定了相關的策略,更搭建了創(chuàng)業(yè)平臺,助推“互聯網+”的實現,但是,就近幾年的數據來看,海南省在高校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的研究和排行榜依然比較落后,存在較大差距,鑒于這種情況,可采取以下措施縮小差距:
協(xié)同高校推進創(chuàng)新的機制建設
高校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主要陣地,為迎合通識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應全面的建設創(chuàng)新機制,探索教學改革的辦法。
1、探索教育改革的教學模式
長期以來,我國高校的教育對人才的評定都比較偏向對知識的掌握和技能的熟練度,這種教學的理念和當前國家倡導的新型復合型人才是背道而馳的,要想提高國民的素質教育水平,比較堅持通識教育中的人才為本,積極探索新的教育模式。
增強課堂互動性
當前高校普遍存在上課時,教師與學生沒有溝通交流,教師單向輸出,不僅使得課堂氣氛低沉,還會讓學生對所學內容缺少思考,降低學生創(chuàng)造的可能性,因此,教師應該意識到這種教學方式存在的缺陷。我國著名的哈佛大學就曾創(chuàng)立過一種較有趣的交互式課堂,即“同伴教學法”[5],其要求教師要將課堂中教授的關鍵點、難懂點、疑點通過手機投票系統(tǒng)及時的進行反饋統(tǒng)計,可以根據后臺信息的統(tǒng)計精準的知道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針對那些容易的知識點,讓學生在課堂上和同伴進行溝通交流,不僅可以及時的糾正理解上的偏差,還能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幫助學生自主搭建相應的知識體系,增強分析問題的能力,教師在教學時也可以采取這種做法,輔助通識性教育。
借助智能手機,搭建課內外教學
由于課堂時間有限,高??梢岳谩爸腔蹣洹薄ⅰ皩W習通”等媒體軟件,借助智能手機、互聯網及云計算搭建智能互動的課堂軟件,讓手機變?yōu)閷W生學習的主要工具,不僅方便查閱還可以讓教師隨時解決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實現實時在線互動交流,借助開發(fā)多樣性的教學軟件和應用,幫助學生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增強發(fā)現問題和探索問題的能力,激發(fā)創(chuàng)新的潛能。
2、大力推進教師隊伍建設
教師是知識的傳播者,其創(chuàng)新能力的高低將直接影響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為此,高校應該重視教師創(chuàng)新能力的提升和培養(yǎng),建全創(chuàng)新的機制,如果可以適當的增設一些獎懲機制,鼓勵教師由被動轉向積極主送,參與到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中,積極的擔負引路人,幫助學生解決在此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增強學生創(chuàng)新的動力。此外,高??梢岳煤煤罴倏臻e的時間,通過線上或線下的方式組織教師參與關于創(chuàng)新的培訓,不斷地掌握現代化、智能化的教育方法,進行創(chuàng)新性教學。
3、構建創(chuàng)新型校園文化
從當前海南省高校的校園文化來看,其主要有三種態(tài)勢:一是趨向就業(yè)培養(yǎng),主要關注學生在畢業(yè)后能否及時就業(yè);二是職業(yè)道德型,重在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加強學生的思政教育和管理[6];三是技能型,重在培養(yǎng)學生的技能,但是,現今的通識教育更多提倡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校園文化應緊跟時代的腳步。
創(chuàng)新型文化的構建可以從開展校園活動及構建創(chuàng)新校園文化環(huán)境等多方面進行。首先營造校園環(huán)境,可以在學校的海報、宣傳欄、教學樓的視頻墻、校園網站等上設置與創(chuàng)新有關的宣傳欄目,讓學生耳濡目染,其次,可以在校園內開展一些文化活動,鼓勵大學生積極結合自己所學的內容進行科研,如以小組為單位,增設大學生科研訓練項目,并進行開題、中期、結題的考核,將其考核的最終結果計入學分,還可以組織一些學術研討會、辯論會,讓學生自主去搜集資料,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
培育學生的批判性思維
批判性思維指的是技能和思想態(tài)度,沒有學科邊界,任何涉及智力或想像的論題都可從批判性思維的視角來審查。批判性思維既是一種思維技能,也是一種人格或氣質;既能體現思維水平,也凸顯現代人文精神[7] 。批判性思維的培育是改善當前學生一味接受、不懂思考的一種重要途徑,人才的培養(yǎng)在于其內驅力,而其源于學生能夠自主發(fā)現問題,這就需要具備一定的審視批判精神[8]。近年來,很多高校都開設了關于批判思維的寫作課,并將其作為必修課,這在一定程度上輔助了通識性教育的開展,但就目前海南的情況來看,暫時還沒有,鑒于這種情況,可以建議相關的教育部門牽頭,根據各高校學生的特點,循序漸進的開設一些具有批判性思維的通識課程,開拓學生的思維,為人才建設奠定良好的基礎。
總結:綜上,通識教育不單單是一種課程設置模式,它是一種教育思想、一種教育理念,其目的是培養(yǎng)人的自由、和諧、全面發(fā)展。作為一種廣泛的、非專業(yè)、非功利的教育,大學通識教育只有結合海南自貿港建設的發(fā)展對人才需要的時代特點,精心的設計教學內容,更注重人文關懷、人格養(yǎng)成與價值觀陶冶,才能更好的為海南自由貿易港的建設儲備人才,并助力將海南打造為技術創(chuàng)新型之島。
參考文獻:
[1].海南自貿港建設與人才使用的幾點思考[J].新東方,2020, 000(001):1-5.
[2]海南自貿港建設背景下大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研究[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20,36(8):3.
[3]海南自貿港建設背景下社會工作的發(fā)展前景研究[J].中國儲運,2020,No.243(12):135-136.
[4]海南自貿港建設背景下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初探[J].知識經濟, 2020,No.527(07):13-14.
[5]海南民辦高校在自貿區(qū)(港)建設中的發(fā)展探析[J].管理觀察,2018, 705(34):70-71.
[6]高校通識教育對學生發(fā)展的重要性研究[J].錦州醫(y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9,17(2):3.
[7] 論批判性思維.[J].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3(11)
[8]通識教育視野下的高職院校職業(yè)綜合能力培養(yǎng)[J].? 2021(2011-15):7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