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大一
摘 要:《四庫全書》是清乾隆年間編纂的大型叢書,涵蓋中國有文字記載成書以來的珍貴文獻,其經(jīng)部有樂類目,著錄歷代“禮樂”文獻。明朱載堉以數(shù)學模式推導“十二平均律”,發(fā)明了“新法密率”,在中國律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新法密率”卻遭乾隆敕纂《御制律呂正義后編》和上諭《樂律全書·校正條例》貶損,斥為 “臆說”。在《御制律呂正義后編》中的《樂問》篇,列朱載堉“新法密率”十罪,進行批判。此《樂問》實則是管制官民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精神枷鎖”,不利于學術(shù)探索,也禁錮了思想進步。
關(guān)鍵詞:朱載堉 十二平均律 《御制律呂正義后編》
中圖分類號:J61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8705(2021)02-58-65
朱載堉(1536—1611)乃朱元璋九世孫,究心律數(shù),所著《樂律全書》首次提出“十二平均律”的理論。繼之,完成“十二平均律”的重大發(fā)明。輔之,發(fā)明了為樂器定音的“弦準”。弦準的發(fā)明,是世界之首創(chuàng)。
1568年,希臘的律學家文森佐·伽利萊1(Vincenzo Galilei)在其所著《弗洛尼莫對話集》中說:“在琉特琴定弦時,可以將每個半音的弦長比,定為18/17?!?這只是簡便易算的近似值。1581年他著《古代與現(xiàn)代音樂的對話集》提出將音階分為十二等分。因之,文森佐·伽利萊有近似“十二平均律”的理念,是西方第一位提出十二平均律估算的學者,但此估算重復十二次以后,不能得到精確的八度樂音。這說明東西方律學家都在求證準確的十二平均律。朱載堉在傳承先賢重要發(fā)明的基礎(chǔ)上,創(chuàng)造出“十二平均律”,朱載堉的創(chuàng)舉,是在純數(shù)學領(lǐng)域上邁進了一大步。他于萬歷二十四年(1596)刊刻的《樂律全書》九種,成為科學的、完整的創(chuàng)造性發(fā)明,是中國的十二律呂樂典。
一、朱載堉以“數(shù)學模式”推進的發(fā)明
朱載堉是以數(shù)學的模式計算出十二平均律,著錄“新法密率”的發(fā)明家。這是世界科技發(fā)展史上的重大發(fā)明。
(一)朱載堉撰“新法密率”
朱載堉是勤奮的多產(chǎn)作家,1581年著《律歷融通》,1584年著《律呂新說》,1594年著《律呂精義》。朱載堉在《律呂精義》一書中提出“新法密率”,公布了十二音律各音之間完全平均的頻率關(guān)系的計算數(shù)據(jù),準確地推算出十二音律的等比數(shù)列,并將每一個數(shù)值都精確到了小數(shù)點后第二十五位?!堵蓞尉x》一書中,記載了十二平均律發(fā)明的數(shù)學模式演算公式,這是一部集大成的科學實踐報告書。文曰:
度本起于黃鐘之長,則黃鐘之長即度法一尺。命平方一尺為黃鐘之率。東西十寸為句,自乘得百寸為句冪;南北十寸為股,自乘得百寸為股冪:相并共得二百寸為弦冪。乃置弦冪為實,開平方法除之,得弦一尺四寸一分四厘二毫一絲三忽五微六纖二三七三○九五○四八八○一六八九為方之斜,即圓之徑,亦即蕤賓倍律之率。以句十寸乘之,得平方積一百四十一寸四十二分一十三厘五十六毫二十三絲七十三忽○九五○四八八○一六八九為實,開平方法除之,得一尺一寸八分九厘二毫○七忽一微一纖五○○二七二一○六六七一七五,即南呂倍律之率。仍以句十寸乘之,又以股十寸乘之,得立方積一千一百八十九寸二百○七分一百一十五厘○○二毫七百二十一絲○六十六忽七一七五為實,開立方法除之,得一尺○五分九厘四毫六絲三忽○九纖四三五九二九五二六四五六一八二五,即應(yīng)鐘倍律之率。蓋十二律黃鐘為始,應(yīng)鐘為終,終而復始,循環(huán)無端,此自然真理,猶貞后元生,坤盡復來也。是故各律皆以黃鐘正數(shù)十寸乘之為實,皆以應(yīng)鐘倍數(shù)十寸○五分九厘四毫六絲三忽○九纖四三五九二九五二六四五六一八二五為法除之,即得其次律也。安有往而不返之理哉!舊法往而不返者,蓋由三分損益算術(shù)不精之所致也。是故新法不用三分損益,別造密率,其詳如左。1
以上密密匝匝的數(shù)值,證實朱載堉的計算思維已經(jīng)跳出了古代的“三分損益法”,而“別造密率”,“新法密率”是《律呂精義》全書的精華。
(二)“新法密率”記述發(fā)明的數(shù)據(jù)
朱載堉經(jīng)過大量數(shù)學模式推算,得出“十二平均律”準確的數(shù)值,記載于《律呂精義》一書上。其理論大致如下:
由于8度音程的弦長比是2:1,要將8度音等分為12份,需要求等比數(shù)列的公比等于2x (1/12)。
先將純8度開平方,得到蕤賓(F#)=1.414213562373095048801689
再將蕤賓繼續(xù)開平方,得到南呂(D#)=1.1892071150027210667175
再將南呂開立方,則得到半音應(yīng)鐘(C#)倍率=1.059463094359295264561825
2的12次方根等于1.059463094359295264561825 。這就是現(xiàn)代鋼琴上相鄰半音的頻率比。朱載堉提出的十二平均律,其音高的物理值,應(yīng)是等比數(shù)列,達到音程的和諧。當西方“5度相生”原理成立,則C音和G音的音程是純5度,是3:2的比例。用數(shù)學模式,推導出精確的十二平均律數(shù)值是:
黃鐘 1
應(yīng)鐘 1059463094359295264561825
無射 1122462048309372981433533
南呂 1189207115002721066717500
夷則 1259921049894873164767211
林鐘 1334839854170034364830832
蕤賓 1414213562373095048801689
仲呂 1498307076876681498799281
姑洗 1587401051968199474751706
夾鐘 1681792830507429086062251
太蔟 1781797436280678609480452
大呂 1887748625363386993283826
黃鐘 2
如果C=1,那么G=3/2,F(xiàn)=4/3,按西方“5度相生”理論,必須符合整數(shù)比。
C=1
G=1.498307076876681498799281 相差千分之1.2
F= 1.334839854170034364830832 相差千分之1.1
用現(xiàn)代的數(shù)學模式推導為1:2^(1/12) ,就是1比2開12次方根,即約1:1.05946309436,C4: 261.62557 Hz赫茲(A4: 440 Hz)。按畢達哥拉斯學派的聲音的和諧要求整數(shù)比,符合“5度相生法”的整數(shù)比,因而,朱載堉是世界上最早求出十二平均律的發(fā)明家。
(三)朱載堉使用的算具
朱載堉諳熟珠算法。他使用優(yōu)質(zhì)鐵櫟木制作算珠,生產(chǎn)寶貴的計算用具“算盤”,用以計算出極大的數(shù)值。著有《算學新說》。
在明代,沒有其他計算器具,也沒有微積分,只有古老的“算盤”是唯一的計算工具,2的12次方根,是他徒手筆算,或者手播算珠,打得噼啪山響計算出來的。朱載堉使用橫跨八十一檔的特大“算盤”作開方計算,通過2的12次方根計算,求到小數(shù)點后面第25位小數(shù),推算出新的十二平均律。
(四)朱載堉的其他著述
朱載堉編撰的樂譜、舞譜,涉及聲律、數(shù)學、歷法、舞樂等多種學科,以科學方法推導出十二平均律的數(shù)值,以數(shù)理方法進行調(diào)音,解決了旋宮轉(zhuǎn)調(diào)的難題,是世界音樂史上最早使用等比級數(shù)音律系統(tǒng)闡明十二平均律的科學著作。
《樂律全書》《律呂精義》已著錄《四庫全書》樂類;《律呂正論》《律呂質(zhì)疑辨惑》已著錄《四庫全書》樂類存目。另有著作《律歷融通》《嘉量算經(jīng)》《樂學新說》《算學新說》《瑟譜》《操縵古樂譜》《旋宮合樂譜》《鄉(xiāng)飲詩樂譜》《旋音合樂譜》《六代小舞譜》《元代小舞譜》《小舞鄉(xiāng)樂譜》《二俏綴兆圖》《八修綴兆圖》《靈星小舞譜》等。
朱載堉創(chuàng)作的散曲膾炙人口,具有強烈的批判現(xiàn)實主義色彩,如《山坡羊·十不足》《山坡羊·富不可交》等。有散曲集《醒世詞》存世。
二、對朱載堉發(fā)明的評價
(一)朱彝尊為《樂律全書》作跋
朱彝尊(1629—1709),字錫鬯,號竹垞,嘉興人,罷歸后殫心著述。其為朱載堉的《樂律全書》作跋云:“河間獻王之后,言禮樂者,莫過于此者也。”1
(二)陳澧撰《聲律通考》
陳澧(1810—1882),字蘭甫,番禺人,其《聲律通考》評價朱載堉云:“載堉著書,可以精研算法,如欲通行于天下,安能使工人學算而后制其器。伶人學算而后按其聲乎?……數(shù)雖微差,而音則不覺有差也,古法誠不必改也。”2
(三)楊蔭瀏撰《中國音樂史綱》
現(xiàn)代民族音樂學者、筆者的恩師楊蔭瀏(1899—1984)先生早在1925年,用英文撰《中國音樂史綱》論文,1952年出版。1936至1937年在燕京大學教中國音樂史課,用實證法檢驗過康熙提出的“十四律”的科學性;對朱載堉發(fā)明的“十二平均律”“新法密律”理論進行解析之后,撰《平均律算解》,贊譽朱載堉的貢獻。著有《中國音樂史綱》。另有《中國古代音樂史稿》上下冊,篇幅達四十五萬字,1981年完稿,由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1。
(四)德國赫爾姆霍茨的稱贊
赫爾姆霍茨(Hemlholtz,1821—1894),德國生物學家、聲學家,其稱:“在中國人中,據(jù)說有一位天才的王子叫朱載堉的,他在舊派音樂家的大反對中,倡導七聲音階。把八度分成十二個半音以及變調(diào)的方法。”2赫爾姆霍茨是聲學“諧振器”、數(shù)學物理學的“微分方程”“能量守恒定律”等的發(fā)明家。
(五)英國李約瑟的肯定
研究中國科學史的學者李約瑟(Needham Joseph,1900—1995)著有《中國的科學與文明》一書,其評價朱載堉的十二平均律發(fā)明曰:“朱載堉是世界上第一個平均律數(shù)字的創(chuàng)建人?!?“東方的文藝復興式的圣人”4。
三、傳教士與十二平均律發(fā)明
自1644年起的一百四十年間,天主教會派大批傳教士來華布教者越五百馀人。傳教士來華 “挾學術(shù)以傳教”,來華之前受過嚴格的科技培訓,入華之后則能聚集更多的中國聽眾,吸引中國人皈依天主教成為信徒5。所以,傳教士們攜帶的宣傳宗教的書籍里,混雜很多科學技術(shù)書籍。萬歷年間,耶穌會的湯若望、利瑪竇等人來華傳教,帶來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機遇。
朱載堉在《律呂精義》一書內(nèi),詳細講解了“十二平均律” 發(fā)明的理論與推導數(shù)值的方法。朱載堉分別在1595、1606年兩次將此樂律發(fā)明進呈給朝廷。在1600年前后,傳教士利瑪竇、龐迪我、金尼閣等應(yīng)召進宮,拜謁過皇帝朱翊鈞。其后,金尼閣曾返回歐洲向羅馬教皇述職。利瑪竇在傳教日記里,記錄了朱載堉發(fā)明的律法理論。這一重大的文字記錄證據(jù),證明朱載堉著《律呂精義》及提出的“新法密率”有可能被利瑪竇帶回了歐洲,并在歐洲宣傳過朱載堉的“十二平均律”理論?!独敻]日記》拉丁文本是在歐洲出版的,西方對朱載堉發(fā)明的“律法”和“十二平均律”理論和實踐,有前后呼應(yīng)的宣傳效應(yīng)。
在荷蘭,數(shù)學家斯臺文,晚于朱載堉發(fā)明十二平均率的1584年,于1596年首次提出用等比數(shù)列求十二平均律的設(shè)想;到五十年之后的1636年,斯臺文在其著的《宇宙的和諧》(Harmonie Universelle) 中,給出了數(shù)個關(guān)于十二平均律的計算數(shù)值6。學者推測,利瑪竇與斯臺文可能相識,斯臺文可能通過利瑪竇搜集到了中國的十二平均律發(fā)明資料7。十二平均律數(shù)學模式科學計算成果,是不是從中國流傳到歐洲的呢?利瑪竇傳教士的神職資料,今保存在歐洲教皇圖書館,待考。
四、《四庫全書》“樂類”分類及著錄典籍
中國自漢武帝朝始,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的國策,使儒家學說備受歷代君主的推崇,并將儒術(shù)的《詩》《書》《禮》《樂》《易》《春秋》等著述薪火相傳,故其至今仍是傳統(tǒng)文化的經(jīng)典,也是社會禮教文化的核心,受到朝野官民的尊崇。而《樂經(jīng)》一書若顯若隱,成為經(jīng)學之秘。清人編纂《四庫全書》,在經(jīng)部里恢復了《詩》《書》《禮》《樂》古制,設(shè)置了 “樂類”目,著錄宋、元、明、清歷代律學者的典籍文獻。
乾隆三十七年(1772)始纂《四庫全書》,至乾隆五十四年(1798)《四庫全書總目》編妥定稿時,“經(jīng)、史、子、集”四部依次排列,顯示《四庫全書》編纂群體“崇儒尊經(jīng)”的文化傾向,體現(xiàn)了清人尊崇儒家學說。“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1。清人所編纂的《四庫全書》,經(jīng)部高居四部之首,立《詩》《書》《禮》《樂》為類目,這是闡釋孔子傳承周代以來的文化典籍?!肚f子·天運》有“丘治《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jīng)”之說,《荀子·勸學》有學《詩》《書》《禮》《樂》《春秋》之論,被后學尊稱為“經(jīng)”,成為儒學教育的基本文化典籍。在中國古代,經(jīng)學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制約傳統(tǒng)文化的發(fā)展。
乾隆朝末期,伴隨《四庫全書》編纂落定,官修二百卷的大型目錄《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以“欽定”名義面世。《四庫全書總目》卷三十八“樂類”提要前言曰:“沈約稱《樂經(jīng)》亡于秦??贾T古籍,惟《禮記·經(jīng)解》有‘樂教之文。伏生《尚書大傳》引‘辟雝舟張四語,亦謂之《樂》”2。以上論述可知,古《樂經(jīng)》可能佚失于秦代“焚書之火”。
《四庫全書》經(jīng)部樂類,共計二十二部四百八十三卷;列于“樂類存目”者,共計四十二部二百九十一卷,內(nèi)有四部無卷數(shù)。其中皇家“御制”者有康熙《御定律呂正義》五卷,乾隆《御制律呂正義后編》一百二十八卷。
五、對朱載堉樂律學發(fā)明觀點的分歧
《四庫全書》經(jīng)部的樂類里,著錄朱載堉撰四部樂律著作,其中《樂律全書》《律呂精義》共計四十二卷,已著錄樂類;《律呂正論》四卷,《律呂質(zhì)疑辨惑》不分卷已著錄樂類存目中,共計四部著作。
乾隆對朱載堉十二平均律的發(fā)明持反對的觀點,朱載堉著《樂律全書》多次遭到乾隆敕纂《御制律呂正義后編》《樂問》的褻瀆,被誣陷為“臆說”,令館臣著文大加批判。
(一)分歧雙方的人物和書籍
乾隆撰《樂律全書·校正條例》《上諭》和四十六位館臣著《樂問》是批判的主攻手,南宋蔡元定和明朱載堉兩位發(fā)明人的五部原始著作均遭劫難。即:南宋蔡元定著《律呂新書》一部,明朱載堉著《樂律全書》《律呂精義》二部,明朱載堉著《律呂正論》《律呂質(zhì)疑辨惑》存目二部。朱載堉的四部著作受《御制律呂正義后編》批判時,統(tǒng)稱之為《朱載堉新書》。
(二)皇家一方的康熙
康熙五十三年(1714)敕撰《律呂正義》,沒有貶損攻擊朱載堉的發(fā)明著作。乾隆為康熙敕撰《律呂正義》續(xù)纂《后編》,旨在誣陷朱載堉十二平均律發(fā)明是“臆說”,是改革與復古的分歧,創(chuàng)新與守舊的矛盾。這實質(zhì)上是乾隆控制官民思想自由,封堵發(fā)明人創(chuàng)新視野,以確保清廷帝國國體“安全”的政治行為。據(jù)《四庫全書總目》卷三十八經(jīng)部樂類《御制律呂正義后編》序及表載,乾隆十年(1745)十二月允祿等進呈表文,乾隆十一年(1746)三月奉旨開列允祿等四十六位編纂諸臣的職名。《提要》曰:“至于首載歷奉諭旨,及館臣諸奏議,積盈二卷?!?為批判朱載堉添撰《樂問》而“設(shè)宴慶功”,允祿等四十六位編纂官受到乾隆的嘉獎?!队坡蓞握x后編》成書一百二十八卷,拆分成七十一冊。分上、下、后三大部分,可謂集宮廷禮樂之大成。上部為朝廷舉行活動時演奏的樂章,既有文字敘述,又有用樂節(jié)次,同時輯錄歌詞、樂譜、舞譜。下部分為:樂制考、樂器考、樂章考、附圖、圖解等五章,考證有史以來的樂制,是清代宮廷禮樂的經(jīng)典。末尾有《樂問》四卷,問罪于蔡元定著《律呂新書》和朱載堉的“新法密率”發(fā)明。《樂問》堪稱清廷扼殺革新、踐踏發(fā)明的國策“宣言”?!稑穯枴放惺骄砂l(fā)明是“臆說”。
臆說一:舉《淮南子》曰:黃鐘之律九寸而宮音調(diào)。說:“載堉舍其九寸之說,而執(zhí)宮數(shù)之八十一以為縱黍之長,此其為臆說者一也?!?
臆說二:舉《律書生鐘分》曰:“子一分,丑三分二,十二律子母之分甚明。載堉強以子一分為一尺。”又引《漢志》算法曰:“用竹徑一分象黃鐘之一為一尺之明證?!櫼詮揭环窒簏S鐘之一者為一尺,則長六寸象林鐘之長者,又何說耶?此其為臆說者二也?!?
臆說三:舉《律書》曰:“置一而九三之以為法,實如法,得長一寸。凡得九寸,命曰‘黃鐘之宮?!迸e《漢志》曰:“以成之數(shù)忖該之積,如法為一寸,則黃鐘之長。……其理其法信而有征。載堉乃概以劉歆、班固為偽辭,而謬指史遷之一分為橫黍一尺之柄據(jù)。此其為臆說者三也?!?
臆說四:舉《呂氏春秋》曰:“以三寸九分為含少,乃黃鐘之少宮。載堉執(zhí)黃鐘為八寸一分,遂以一百二十為律呂之全數(shù)?!蛞话俣當?shù)既不合于圖書,而說又不見于經(jīng)傳,是何從而出者耶?此其為臆說者四也?!?
臆說五:舉《管子》曰:“凡將起五音,凡首,先主一而三之,四開以合九九,以是生黃鐘小素之首?!d堉乃以三之為三寸,又四之為十二寸,開以合九九為黃鐘之長八十一,夫四與開既不得拆為二義,十二寸又不得指為一百二十,是強為之解,而其義益不可通也。此其為臆說者五也。”5
臆說六:“秦火以前古制雖不可考,然《易數(shù)》在所未焚。而漢儒言律實倚《易數(shù)》而起,稽古者斷自漢儒始矣。載堉概舍先儒而不之信,任其私智創(chuàng)為新法,乃曰蓋黃帝云然。此其為臆說者六也?!?
臆說七:舉《漢志》曰:“《漢志》所為制十二管以聽鳳凰之鳴,……比黃鐘之宮,而皆可以生之?!d堉亦謂律由聲制,非由度出。而乃自立差分之法,使第十三率為第一率之一半,則是律由度出而非由聲制矣。此其為臆說者七也?!?
臆說八:“律呂之隔八相生也,亦由十二律之既定而推其損益之序,適符乎位次之自然,非人之所能為也。載堉既以己意立為差分之法,則連類而生也,可隔一亦可隔二,亦可以至隔三隔四隔五隔六隔七,順生逆生亦無不可,是則人之所為矣。乃以此為循環(huán)無端之妙用,其何堪識者之一噱耶?此其為臆說者八也?!?
臆說九:舉《漢志》曰:“律呂之圍徑皆同也,圍徑同而長短異,故聲之清濁高下于是乎生,《漢志》所謂厚竅均者是也……自二之一,以至百之一,極形變態(tài),無所不可。而究于律呂之清濁高下無當也。此其為臆說者九也。”9
臆說十:“律之為數(shù)長九寸,空圍九分,積八百一十分,合縱長面冪積實計之,無往非九而聲適中黃鐘之宮,三分損益,終于十二,此聲音理數(shù)之所以妙合也。載堉以黃鐘為一尺,外徑五分,而面冪積實無一合者,徒執(zhí)差分周而復始之法,以自鳴其算術(shù)之精,此術(shù)士之曲藝,而于聲音理數(shù)毫無所取也。此其為臆說者十也。”10
乾隆《圣諭》是分歧產(chǎn)生的根源,茲擇錄如下。乾隆五十一年十二月十七日內(nèi)閣奉上諭:“朕披閱朱載堉《樂律全書》,所論音律算法,稱引繁賾,但其中較《律呂正義》一書疏漏岐誤之處,正復不少。蓋樂律算法,義本相通,必須講求貫串,以期畫一?!⑽醇孀m、商、角、徵、羽字樣,未免援古入俗,自應(yīng)仿照《律呂正義》,逐細添注,方為賅備。……目今朝會大典,鐘簴虡鏗鐄,備極莊雅,業(yè)經(jīng)載入《律呂正義》,彰彰可考,獨不可融洽貫通乎。著交管理樂部算法館之皇六子永瑢及德保、鄒奕孝、喜常,會同精核朱載堉所著此書,分門別類,務(wù)將《樂律全書》較《律呂正義》疏漏岐誤之處,分列各條,公同詳晰訂證。如書中凡例、體裁逐加考評,載于提要之后,以垂永久,而昭厘定。欽此?!?乾隆五十二年二月初六日云:“昨蒙發(fā)下《樂律全書》校正條例,已交六阿哥同鄒奕孝等將案語首條添改,謹夾簽進呈。俟發(fā)下,交武英殿纂修繕寫,并恭錄御制詩二篇冠于書首。”2是年二月十一日云:“臣等頃奉諭旨,將《樂律全書》校正條例并增注七音各譜繳進。適六阿哥已將前書同鄒奕孝、喜常遵照指駁各條,添撰案語敘入條例,并于增注七音譜內(nèi)改正。謹將原書夾簽,同增注原譜一并進呈。謹奏?!?同年十月初一日內(nèi)閣奉上諭云:“朕前披閱朱載堉《樂律全書》,所載樂譜內(nèi)填注五、六、工、尺、上等字,并未兼注宮、商、角、徵、羽?!?jīng)降旨交皇六子永瑢及鄒奕孝等將朱載堉《樂律全書》內(nèi)疏漏岐誤之處,詳晰訂正,分別各條,載于本書提要之后,以垂永久而昭雅正?!斣敿佑喺?,俾操縵安弦之士,皆得矢詩遂歌,更足以昭美盛。著派皇子等會同樂部大臣悉心精核,其詩篇內(nèi)應(yīng)用某宮、某調(diào)者,俱著詳審文義,定為某宮、某調(diào),仍于各譜駢注七音字樣,匯成一書……庶幾考古而益進于古,以副朕條理集成,引俗入古至意?!?
六、結(jié)語
英國科學史家李約瑟曰:“中國文明在科學技術(shù)史上曾起過從來沒有被認識的巨大作用”“在現(xiàn)代科學技術(shù)登場前十多個世紀,中國在科技和知識方面的積累遠勝于西方?!彪S后提出“李約瑟之問”:“為什么十五世紀之前,在獲取自然知識并將其應(yīng)用于人的實際需要方面更為有效的中國文明,到了十五世紀卻沒有產(chǎn)生近代科學?”同是問的另一面曰:“為什么近代科學僅僅起源于西方?”5
在拉丁文中,“科學”一詞的含義即是知識,科學本身是一種改造世界的物質(zhì)和力量;在希臘,對知識的追求,是對自由人性的訓練和實踐,從獲取知識觀點來理解自由。在中國,文明和文化,是從大自然出發(fā)獲取知識和知識體系。以《易經(jīng)》為基礎(chǔ)的陰陽、五行、八卦學說,指導科學實踐,總結(jié)出大量的人格化的技術(shù)發(fā)明與發(fā)現(xiàn),它是精神與物質(zhì)的統(tǒng)一,更是在大一統(tǒng)的皇權(quán)之下,在官民的有限的自由下,推動了社會文化的進步?;仡欀袊l(fā)明家的發(fā)明史,也只是個體發(fā)明人帶動應(yīng)用技術(shù)的進步,并非皇權(quán)官方出面,組織科學家研究科學技術(shù),推動發(fā)明創(chuàng)新意義上的進步。而近代西方文藝復興運動,帶動的科學創(chuàng)新,是經(jīng)過三百年的蘊釀,僅在相對自由的歐洲產(chǎn)生。1870年左右,英國躍入“新世界”;隨后,歐洲和美國在近代化的一百年中,實現(xiàn)了雨后春筍般的突飛猛進,迎來蒸汽時代、電氣時代、電子時代、量子時代的科學技術(shù)大發(fā)展。
乾隆盛世打壓中國科技創(chuàng)新發(fā)明人的年代,正是西方各國積極擴張的高峰階段,西方積極吸收中國等外來文化壯大自己;中世紀之后,中國的經(jīng)濟、科技水平止步不前,固步自封的小農(nóng)經(jīng)濟被西方迅速超越。晚清的中國落后挨打,罪在乾隆朝的錯誤國策耶!這也就回答了英國科學史家李約瑟提出的“李約瑟之問”了。
Abstract:Siku Quan Shu is an enormous book edited in the period of Qian Long's, ?which included some precious bibliography since China has our own writing or books. Its Jingbu has the Musical selection called Mu. It has all kinds of historical Yue classical Books. Ming Zhu Zai Yu has the mathematical models to introduce Twelfth Average Laws, he also discovered New Law Mi Rule, which ha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hinese Laws history. But New Law Mi Rule was ordered and corrected or despised by Qian Long on Yu Zhi Rules Edited by Lv Zhen Yi's Later Works, and also by the above works of Yue Rules Quan shu .Correcting Rules,which was critizised as nonsence.On Yu Zhi Rules Edited by Lv Zheng Yi's Later Works of the article Yue Questions, which was criticized as ten crimes by Zhu Zai Yu' New Law Mi Rule.This Yue Question was the rule to administer all the army and people as their spirit rules while they would have creative ideas. It is not beneficent towards academic research, and also it prohibits the advanced thoughts.
Key words:Zhu Zaiyu;the Twelfth Average Law;Yu Zhi Law ?Lv Zhengyi's Works
責任編輯:胡海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