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曉東
摘要:為了解遼寧西北部地區(qū)玉米生產情況,選擇西豐縣、昌圖縣、鐵嶺縣、法庫縣、康平縣為調查點,通過現(xiàn)場調研和采用已公開數(shù)據(jù)相結合的方式,從基本種植、玉米生產方式、玉米產量等方面進行調查分析,指出玉米生產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并提出對策與建議,以期為遼寧西北部地區(qū)玉米生產發(fā)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玉米生產;遼寧西北部地區(qū);現(xiàn)狀;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S513?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4-1161(2021)03-0071-03
玉米是遼寧第一大糧食作物,全省常年種植面積超過13.33萬hm2(200.00萬畝)的有鐵嶺、沈陽、阜新等地,其產量約占全省玉米總產量的一半。本課題針對遼寧西部和北部地區(qū)的西豐縣、昌圖縣、鐵嶺縣、法庫縣、康平縣5個縣的玉米生產情況開展調查研究,以掌握遼寧西北部地區(qū)玉米生產中存在的問題與發(fā)展方向。
1 遼寧西北部地區(qū)玉米生產情況調研
1.1 玉米基本種植情況
對遼寧西北部地區(qū)5個縣的玉米種植基本情況進行調查。結果表明:玉米種植總面積為46.92萬hm2(703.80萬畝),占所調研縣總耕地面積的69.3%,涉及農戶120戶。選取其中95.40 hm2(1 431.00畝)進行具體調研。
1.1.1 耕作模式 各縣清種壟作面積為82.18 hm2
(1 232.73畝),占調研面積的86.1%,為主要耕作模式;免耕直播面積為7.22 hm2(108.27畝),占調研面積的7.6%。康平縣玉米生產主要耕作模式為常規(guī)平播和平播后起壟,分別占康平縣調研面積的60.0%和30.0%。
1.1.2 行距、株距與播種密度 各縣玉米種植的行距與株距各不相同,行距在57.0~60.0 cm之間,昌圖縣為58.0 cm,法庫縣為60.0 cm,株距在26.0~30.8 cm之間;播種密度多為4 000株/667 m2左右,西豐縣種植密度偏低。種植行距和株距的差異與各地區(qū)農戶的耕作機械、地塊大小、種植習慣等相關。
1.1.3 肥料使用 各縣玉米生產主要施肥方式是一次性深施玉米復合肥,施用量為50~60 kg/667 m2,昌圖縣、法庫縣、康平縣少數(shù)農戶于玉米大喇叭口期追施二胺或玉米復合肥,施用量為5~10 kg/667 m2。
1.1.4 種植品種 各縣種植面積較大的玉米品種有良玉99、鐵研58、先玉335等,多為已推廣3 a以上的品種。
1.2 玉米生產方式情況
對5個縣的玉米生產方式進行調查。其中康平縣數(shù)據(jù)為全縣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其他4縣共調查農戶57戶,總計調研面積146.20 hm2(2 193.00畝)。
1.2.1 播種方式 昌圖縣幾乎全部采用機械單粒精播播種,西豐縣多為人工播種,鐵嶺縣機械穴播占93.6%,法庫縣機械單粒精播占85.4%,康平縣機械單粒精播占60.0%、機械穴播占40.0%。
1.2.2 追肥方式 所調查的農戶大部分沒有追肥的習慣,多采用一次性施入底肥的方式;小部分進行追肥,采用人工追肥方式,康平縣有少數(shù)采用機械追肥方式。
1.2.3 病蟲草害防治方式 遼寧西北部地區(qū)防治玉米病蟲草害以播后苗前土壤封閉除草為主;對玉米生長后期的蟲害、病害很少進行化學防治,人工防治比例相比機械防治略高。
1.2.4 灌溉方式 各縣玉米生產以雨養(yǎng)為主,昌圖縣、康平縣有部分灌溉田。
1.2.5 收獲方式 各縣玉米機械收獲果穗比例均高于人工收獲,鐵嶺縣為59.6%,昌圖縣為58.8%,西豐縣為78.2%,法庫縣為52.8%,康平縣機械收穗為70.0%、機械收粒為5.0%。
1.3 玉米產量情況
總體來看,各縣玉米產量較往年均有所增加,平均產量640.3 kg/667 m2,比去年增產7.5%。但各地區(qū)所遭受的不同程度的水災、風災、蟲害等對玉米產量也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尤其是玉米螟為害在各地均較常年偏重。
2 遼寧西北部地區(qū)玉米生產主要問題
2.1 種植規(guī)模小,栽培模式單一
調研發(fā)現(xiàn),每戶的玉米種植規(guī)模較小,一般為0.67 hm2(10.00畝)左右,且地塊分散。由于種植規(guī)模小,對農機動力需求不高,制約了玉米生產全程機械化發(fā)展。遼寧西北部地區(qū)玉米機械化收獲面積逐年增大,但多為機械收穗,只有小部分為機械收粒,且由于種植品種類型多,機械收獲損失較大。
玉米常年連作,種植形式較為單一,清種壟作形式約占玉米生產總種植面積的90.0%,而平作、寬窄壟及免耕等其他耕作形式僅占總面積的10.0%。長期連作和單一的栽培模式不僅會造成土壤中養(yǎng)分消耗、土壤理化性質破壞、玉米產量和品質降低,還會導致害蟲和病原菌的積累,具有潛在危害。
2.2 行距不統(tǒng)一,栽培密度不合理
調研發(fā)現(xiàn),各縣玉米種植行距各不相同,給機械收獲帶來了困難。目前國內生產的大型玉米收割機收獲行距較寬,對60 cm行距的玉米勉強可以收獲,而行距過小會導致倒伏后秸稈粉碎機將玉米棒打碎,糧食損失加重。
玉米種植品種逐漸由以往的稀植型品種向密植型品種轉變,目前各縣玉米種植密度比前幾年有所增加,一般為4 000株/667 m2左右。但也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有的品種不適宜密植,密度過高會造成玉米倒伏、空稈等現(xiàn)象加重,不僅會影響機械化收獲,也會導致減產。
2.3 肥料使用不當,土壤地力降低
目前玉米生產上以施用化學肥料為主,肥料使用方式單一、施用量大、利用率低。一次性深施玉米專用緩釋肥的應用可以彌補微量元素缺乏的不足,但有的肥料肥力釋放過快或持續(xù)時間不夠,造成玉米田后期脫肥,影響后期籽粒的灌漿速度和品質。另外,深施肥由于一次性施肥量大,若操作不當,可能導致大片缺苗斷壟,影響產量。
長期大量施用化肥造成耕地土壤板結,同時由于長期使用小機械淺耕淺松,使得耕層變淺,平均土壤耕層厚度僅為16.5 cm,限制了土壤潛力的發(fā)揮。
2.4 突破性優(yōu)良品種缺乏
解決品種問題是實現(xiàn)玉米生產全程機械化的首要任務。目前市場上推廣的玉米品種數(shù)量較多,但優(yōu)質、高產、多抗、耐密且適宜機收的優(yōu)良品種較少。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加劇,勞動力成本逐年增高,玉米生產實行全程機械化勢在必行,適應機械化播種和收獲的品種是當前急需的玉米品種類型。
3 遼寧西北部地區(qū)玉米生產建議
3.1 擴大種植規(guī)模,改進栽培模式
要加快土地流轉,實現(xiàn)土地集約化經(jīng)營,促進玉米生產全程機械化發(fā)展。目前遼寧西北部地區(qū)玉米生產機械化應用的主體是一些種植專業(yè)合作社及種糧大戶等,他們出于對生產成本的考慮自然會選擇機械化生產方式。
簡單、有效、能降低工作成本的栽培模式必然會為農戶所接受。近年來,玉米免耕直播模式應用面積逐漸增多,但存在出苗率低等問題,需要進一步研究改進,并加大試驗示范推廣力度。
3.2 統(tǒng)一種植行距,合理增加密度
針對各縣實際生產情況,盡量建立統(tǒng)一的行距標準,同時研究實用型中小型可調式機械模塊。合理密植是提高玉米單產的重要途徑。要增加種植密度,一方面應提高品種本身的抗逆性,另一方面要對種植地塊的土壤肥水條件有足夠了解??赏ㄟ^品比試驗篩選適宜密植和機械化收獲的玉米新品種,大面積試驗示范,指導農戶種植。
3.3 提高土壤肥力,機械化耕整地
根據(jù)玉米的生長特性,研究平衡施肥方法,如增施農家肥、推廣秸稈還田技術等,以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同時,應用大型耕整地機械,開展深松改土研究,以改善土壤理化性質,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
3.4 培育優(yōu)良品種,促進機械化生產
制定適合機械化播種和收獲的玉米育種目標。在選育新品種時,要將農藝與農機有機結合起來,選擇具有耐密、抗性強、生育期適中、株高穗位適中、籽粒含水量低、苞葉長短合適等性狀的玉米品種,充分發(fā)揮農藝優(yōu)質高產和農機高效節(jié)本的優(yōu)勢,為實現(xiàn)玉米生產全程機械化創(chuàng)造條件。
參考文獻
[1] 許天俠.遼西地區(qū)玉米栽培機械化植保技術應用現(xiàn)狀及發(fā)展途徑[J].現(xiàn)代農村科技,2019(12):100.
[2] 蔣詠.遼寧省玉米種植生產現(xiàn)狀及發(fā)展趨勢[J].農業(yè)工程技術,2018(32):72-73.
[3] 孫成韜,王延波.遼寧省玉米生產現(xiàn)狀、主要問題及解決途徑[J].農業(yè)經(jīng)濟,2015(3):15-17.
[4] 朱洪宇.遼寧省玉米生產現(xiàn)狀及展望[J].現(xiàn)代農業(yè),2016(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