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建業(yè)
鄰居家一個正在讀高二的男孩,今年期末考試門門成績都名列前茅。放假頭一天,他就要求爸爸媽媽犒勞他一下——讓他和同學們一起去黃山玩幾天。
沒有想到他爸爸聽到這種“非分之請”,笑臉馬上就變嚴肅:“你明年就要高考,現(xiàn)在正是你人生的關(guān)鍵時期,才考好了這一次,尾巴就翹到天上去了……吃完就到書房用功,別胡思亂想。”媽媽也在一旁幫腔:“等你明年考上了名牌大學,我們喜上加喜,一起慶祝!”
鄰居父母與兒子的這則對話,大概不是特例。對話內(nèi)容蘊含了我們長期信奉的生活準則——即使有了樂事也不能馬上行樂;一個人要到功成名就的時候,才能大張旗鼓地慶祝,才能心安理得地享受,才能悠然自得地品味。
這兩點既有緊密的聯(lián)系,又各自強調(diào)了不同的側(cè)面:第一點是從消極方面進行禁止,提醒人們不應(yīng)該如何,譬如,不能一有機會就去享受;第二點是從積極方面進行鼓勵,告訴大家應(yīng)該如何,譬如,應(yīng)當盡量推遲自己逍遙快樂的時間。
我的很多痛苦經(jīng)歷都與這種人生態(tài)度有關(guān)。也正是由于信奉這種人生態(tài)度,我也讓我的兒子沒能享有一個快樂的童年。
小時候父親告訴我說:“披一張狗皮易,披一張人皮難?!备赣H一生什么事都沒有干成,只有這句話說得相當漂亮,它形象地揭示了人生殘酷的真相。父親不僅希望他的兒子過上有尊嚴的生活,還希望他們能夠干出點名堂。他一直相信苦干可以改變命運,世界上沒有白吃的午餐,流了多少汗水便能換來多少收成。因此,他是“持之以恒”的鐵桿擁護者——當然,他是要求我和弟弟持之以恒,事實上他自己并沒有貫徹到底。
要有尊嚴地生活,要干出點兒名堂,這些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沒有什么錯。對于我們這些普通人,好像也是人生的“硬道理”??删褪沁@些積極態(tài)度和硬道理,把我花季雨季的青少年歲月熬成了一鍋黃連湯。
我從來沒有懷疑過父親對我的“好意”,也從來不認為“過有尊嚴的生活”和“干出點兒名堂”有什么問題。但他的“好意”的確結(jié)出了苦果,“沒有問題”的生活目標最終在每一個生活環(huán)節(jié)中都成了問題。
我們的父母把人生當成一場賽跑,過程毫無意義,一切努力都只為能第一個沖到終點。很多人其實一生都是在為最后那一刻做準備,他們沒有真正生活過,而只是在“準備生活”;他們從來沒有“享受幸?!?,而只是在“儲蓄幸?!薄?h3>一生“倒著走”
德國哲人海德格爾提出過一個有趣的觀點:人類的時間與宇宙的時間恰好相反,宇宙時間是“過去—現(xiàn)在—未來”的線性綿延,人類時間則是“未來—現(xiàn)在—過去”的逆向行程,人總是著眼于“未來”,立足于“現(xiàn)在”,再參考“過去”。
這么說來,一生中,我們從來都是“倒著走”的,是“未來”在指揮“現(xiàn)在”,“現(xiàn)在”的每一次行動都服從于“未來”:幾歲的小孩為了將來有“遠大前程”,被迫終止與同伴的快樂游戲,而去背誦那些枯燥乏味的英語單詞;二十歲的年輕小伙就開始節(jié)衣縮食,攢錢為自己買“養(yǎng)老保險”;一個學者為了自己幾千年后的“永垂不朽”,舍棄了現(xiàn)在人生所有的世俗幸福;一個創(chuàng)業(yè)者為了將來的富有,寧愿承受眼前非人的折磨……總之,這一切都是用現(xiàn)在的痛苦,換取未來的幸福,我們的一生都是在“為了……而……”這個句式中度過的。為了達到自己理想的終點,我們一生都在沖、沖、沖。
我們一生都有自己或大或小的志向,我們的行為都有自己或多或少的目的。學生立志拿諾貝爾獎,士兵立志當將軍,商人立志發(fā)大財,這些人生志向都很宏大,人生的目標也很積極,可一旦走向極端,這些志向和目的就成了人生的桎梏。人生的志向和目標,本來是為了實現(xiàn)人的自我價值,讓人在追求它們的過程中獲得滿足和快樂??梢坏┪覀兺耆鲆暳松^程中的滿足和快樂,只把最后目標看成生命中的“唯一”,我們就成了爭名奪利的奴隸。原本是人生快樂源泉的東西,很快就成了讓我們痛苦的禍根。
但要我們完全放棄人生的志向,既不可能,更不可取——人們的志向有遠大與渺小之分,有崇高與卑微之別,但幾乎沒有誰毫無志向。假如真有人沒有任何志向,他必定情無所寄、力無所施,他人生的唯一任務(wù)就是消遣人生,打發(fā)一生的漫長時光,人生就成了他沉重的負擔,他就會感受到蒼白、乏味、無聊,那樣的生活更別說什么幸福和快樂了。
有人生目標,我們可能要為實現(xiàn)這些目標做苦役;沒有人生目標,我們的人生又必然煩悶而無聊。
人生難道只能像兩堆草料之間的驢子?如何化解這種兩難的境遇?
我自己是一個人生的困惑者,困惑之余便偶發(fā)奇想:我們何不拋棄“人生是一場賽跑”的荒謬觀念,把人生當作一次漫長的旅游?
旅游中大家雖然有一個目的地,但到達目的地既非旅游的唯一目的,也非重要目的,因為旅游真正的目的就是尋找快樂,放松心情,感受新奇。只要能獲得這些體驗,人們并不太在乎是否到達了原定的旅游目的地,有時原定的目的地你可能覺得“不過如此”,反倒是往返途中領(lǐng)略到的景象讓你終生難忘。
人生要是像旅游一樣,大家就會更加關(guān)注生命的過程,誰還那么在意生命的結(jié)果呢?
以愛情為例,一個滿臉皺紋的老人,無法體驗青年人愛情的歡樂。有些人在花季雨季時壓抑了愛情的萌動,到青年時期又忙著讀本科、碩士和博士,直到三十多歲還沒有談過戀愛,甚至錯過一生的幸福。一生既沒有愛過別人,又沒有被別人愛過,這是一種遺憾和殘缺,而且是任何事業(yè)都不能彌補的。“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青年時期的戀情能讓你感到生活充滿陽光,能讓你品味人生的美酒,也能激發(fā)起你的奮斗熱情??晌覀兊母改缚倓窈蟠耙允聵I(yè)為重”,好像愛情是事業(yè)的天然仇敵,一旦有了愛情,必定會丟了事業(yè)——要么吃魚,要么吃熊掌,命運不可能讓你既享受美好的愛情,又擁有成功的事業(yè)。
其實那些會玩的人極有可能也是會工作的人,事業(yè)與快樂并非“勢不兩立”。只把最后的結(jié)果看成人生唯一的目的,把人生看成一場激烈的賽跑,恰恰可能實現(xiàn)不了自己的人生目的。
把人生當作一次漫游,時時都有應(yīng)接不暇的美景,處處都有新鮮的刺激,不僅可以從容到達自己預定的勝地,還能悠閑地飽嘗生命旅程中的快樂。不把人生視為一場賽跑,而把人生當作一次漫游,不過是換了一個角度看待人生,妙境只在自己意念的轉(zhuǎn)換間。
(浪 淘摘自果麥文化·上海文藝出版社《你聽懂了沒有》一書,王 青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