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有一個湖。藍湖上,藍天上,高聳著一場春夢,綠的顏色,黃的顏色。那邊,天空靜靜地在拱形的山上休憩。
一個流浪者,坐在樹下。黃色的花瓣落在他的肩上。他疲倦了,閉上了眼睛。夢從黃色的樹上落到他身上。
流浪者變小了,變成了一個小男孩,在午后的花園里,聽他的母親歌唱。他看到一只蝴蝶在飛,可愛的,藍天下歡樂的黃色。他去追蝴蝶,他跑過草場,他跳過小溪,他奔到湖畔。蝴蝶飛越藍色的湖水,男孩也飛著去追,光閃閃,輕飄飄,幸福地飛過藍色空間。陽光照射著他的翅膀。他飛著追逐黃蝴蝶,飛過了湖,飛越了高山,那兒有一片云,上面站著上帝,正在唱歌。上帝周圍是天使,天使中的一個,模樣像男孩的母親,站在郁金香花圃旁,斜提著一把綠色灑水壺,給花兒澆水。男孩向天使飛去,自己也變成了天使,擁抱他的母親。
流浪者揉了揉眼睛,又重新閉上。他摘了一朵紅色郁金香,插在他母親的胸前,又摘了一朵插在她的頭發(fā)上。天使和蝴蝶在飛,世界上所有的動物都在這兒,叫到誰的名字,誰就過來,飛到男孩的手里,并屬于他,聽憑他撫摩,聽憑他詢問,聽憑他送給別人。
流浪者醒來,回想那天使。他聽到葉片緩緩地由樹上飄落,聽到樹里有細微的、無聲的生命在金色的流體里上下漂浮。山向他這邊望過來。山那邊,身穿褐色大衣的上帝在唱歌??梢月牭剿母杪曉竭^湖面?zhèn)鱽?。這是一首樸素的歌,它同樹里力量的輕微流動聲,同心中血液的輕微流動聲,同由夢里經(jīng)過他的全身又返回的金色流體的輕微流動聲交融在一起,發(fā)出和聲。
這時,他自己也開始緩慢地、舒展地歌唱,他的歌唱談不上是藝術(shù),它像空氣和波浪,只是一種哼吟,只是像蜜蜂般嗡嗡。這首歌回答了遠處唱歌的上帝,樹里流體的歌聲,以及血液里流淌的歌聲。
流浪者久久地這樣喃喃歌唱,像一朵鐘形花在春風里自鳴,像一個稻草人在草叢中奏樂。他唱了一個小時,或許唱了一年。他唱得像孩子又像上帝,他歌唱蝴蝶、歌唱母親,他歌唱郁金香、歌唱湖水,他歌唱他的血液和樹里的血液。
他繼續(xù)上路,更深入這溫暖之鄉(xiāng)。這時,他漸漸地想起了自己的道路、自己的目的、自己的名字。今天是星期二,那邊,去米蘭的列車在奔馳。他聽到從非常遙遠的地方,還有歌聲越過湖面?zhèn)鱽?。那兒站著穿褐色大衣的上帝,他還一直在唱。但是,流浪者越來越聽不見這歌聲了。
(節(jié)選自《赫爾曼·黑塞文集》)
讀與思
赫爾曼·黑塞(1877~1962),德國作家,被稱為德國浪漫派最后一位騎士。他熱愛大自然,厭倦都市文明,作品多采用象征手法,文筆優(yōu)美細膩;他的作品著重在精神領(lǐng)域里進行挖掘探索,無畏而誠實地剖析內(nèi)心,因此他的小說具有思想深度。1946年,“由于他的富于靈感的作品具有遒勁的氣勢和洞察力,也為崇高的人道主義理想和高尚風格提供了一個范例”,黑塞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這篇小小說采用浪漫主義手法,塑造了一個流浪者的動人形象。文章通過心理、神態(tài)、動作等描寫手法,對流浪者的內(nèi)心世界進行了深入剖析。流浪者孤獨地行走世界,也許只有在夢幻中才能找尋到自己的幸福。在他的樹下美夢中,上帝的仁慈、母親的關(guān)愛、童年的美好,都向他走來。在夢幻中,他的憧憬變成了現(xiàn)實,到達了快樂老家,進入了伊甸園。醒來的流浪者忘情地歌唱,快樂地歌唱,他久久沉醉在幻想的世界里。在這個冷漠的塵世,在流浪的漫漫長途中,如果沒有精神的守望,是很難前行的。也許流浪者在經(jīng)歷了心靈磨難與精神煉獄后,終于找到了屬于自己的精神樂園,找到了內(nèi)心世界與外部世界的和諧。流浪者的形象寄托了黑塞的情感,其實作者自己就是一個四處漂泊流浪的詩人。黑塞的這篇文章字里行間充滿了溫情美好,他通過這篇文章告訴我們:每個人都需要一個潔凈澄明的所在,都擁有追求愛和美的權(quán)利。
清幽宜人的探訪之旅
訪戴天山道士不遇
◎李 白
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露濃。
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鐘。
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
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
〔注〕露濃:一作“雨濃”。
這首詩是李白二十歲以前的作品,風格清麗,充滿著年輕人的朝氣與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全詩八句,前六句寫“訪”,重在寫景,景色優(yōu)美;末兩句寫“不遇”,重在抒情,情致婉轉(zhuǎn)。
首聯(lián)寫詩人進山的第一程。首句寫所聞,泉水淙淙,犬吠隱隱;次句寫所見,桃花帶露,濃艷耀目。詩人正是緣溪而行,穿林進山的。宜人景色,使人流連忘返,且讓人想到道士居住此中,仿佛處于世外桃源,超塵拔俗。次句中“帶露濃”三個字,除了為桃花增色外,還點出了入山的時間是早晨,與下一聯(lián)中的“溪午”相照應。
頷聯(lián)寫詩人進山的第二程。詩人在林間小道上行走,不時見到出沒的麋鹿;林深路長,來到溪邊時,已是正午,是道院該打鐘的時候,卻聽不到鐘聲。這兩句極寫山中之幽靜,暗示道士已經(jīng)外出。鹿性喜靜,常在林木深處活動。既然時見鹿,可見其幽靜。正午時分,鐘聲杳然,唯有溪聲清晰可聞,這就更顯出周圍的寧靜。環(huán)境之清幽,正好與首聯(lián)所寫的桃源景象相銜接。這兩句景語含蓄地敘事,以“時見鹿”反襯“不見人”,以“不聞鐘”暗示道院無人。
頸聯(lián)寫詩人進山的第三程。從上一聯(lián)“不聞鐘”,可以想到詩人距離道院尚有一段距離。這一聯(lián)則寫來到道院前所見的情景——道士不在,只見融入清蒼山色的綠竹與掛上碧峰的飛瀑而已。詩人用筆巧妙而細膩。“野竹分青靄”用了一個“分”字,來描畫野竹、青靄兩種色調(diào)的區(qū)別;“飛泉掛碧峰”用一個“掛”字,顯示白色飛泉與青碧山峰相映成趣。顯然由于道士不在,詩人百無聊賴,才游目四顧,細細品味起眼前的景色來。所以,這兩句寫景,既可以看出道院這片凈土的淡泊與高潔,又可以體會到詩人造訪不遇,悵然若失的心情。
尾聯(lián)詩人通過問詢的方式,從側(cè)面寫出“不遇”的惆悵,用筆略帶迂回,感情亦隨勢流轉(zhuǎn),久久不絕。
讀與悟
1.語言凝練。
如“男孩向天使飛去,自己也變成了天使,擁抱他的母親”寫出了“流浪者”受到愛的感化,也成為愛的化身?!斑@時,他漸漸地想起了自己的道路、自己的目的、自己的名字”寫出了“流浪者”生命意識的覺醒。“樹里力量的輕微流動聲”“心中血液的輕微流動聲”“由夢里經(jīng)過他的全身又返回的金色流體的輕微流動聲”中三個“輕微流動聲”的含義并不相同;“樹里力量的輕微流動聲”和“由夢里經(jīng)過他的全身又返回的金色流體的輕微流動聲”兩句中的“輕微流動聲”含義一樣,指植物“細微的、無聲的生命”在悄悄生長;“心中血液的輕微流動聲”中的“輕微流動聲”指他的生命意識的復蘇與勃發(fā)。
2.修辭生動。
如“天空靜靜地在拱形的山上休憩”用擬人的修辭手法寫出了天空的靜謐?!笆澜缟纤械膭游锒荚谶@兒,……聽憑他撫摩,聽憑他詢問,聽憑他送給別人”使用排比的修辭手法,寫出了夢境世界的和諧安寧。
3.構(gòu)思精巧。
作者按照“夢境——現(xiàn)實——夢境”的結(jié)構(gòu)布局,讓“流浪者”在夢境與現(xiàn)實之間穿梭,讓他成為文章的線索,體現(xiàn)散文“形散神聚”的特點。文章過渡自然巧妙,“流浪者揉了揉眼睛,又重新閉上”“流浪者醒來,回想那天使”“這時,他自己也開始緩慢地、舒展地歌唱”三句將“流浪者”的夢境與現(xiàn)實連接起來,銜接自然。同時,這三句也寫出了“流浪者”由意識模糊到意識清醒的心理變化過程。流浪者從“疲倦了”到“漸漸地想起了自己的道路、自己的目的、自己的名字”,實際上寫出了我們每個人都曾有過的從彷徨到堅定、從迷茫到清醒的心路歷程。
【惠軍明/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