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燕莉, 李坤, 徐曉莉, 翟曉力, 逯勇, 黃克武
圖1 男,65歲。a) 吸氣相CT圖示雙側肺氣腫; b) 吸氣相CT肺密度定量,藍色區(qū)域為肺氣腫; c) 呼氣相CT圖示雙肺低密度區(qū); d) 呼氣相CT肺密度定量,紅色區(qū)域為空氣潴留。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一種常見的以持續(xù)氣流受限為特征可預防和治療疾病,患者臨床癥狀和肺功能指標具有明顯異質性[1]。CT定量分析能夠提供肺部結構變化客觀數(shù)據,反映疾病異質性,成為近年來COPD研究熱點[2-5]。有關CT定量與肺功能相關性研究較多[5,6],與臨床癥狀相關性研究較少,對于呼氣相CT與臨床癥狀關聯(lián)鮮有報道[7,8],而呼氣相與吸氣相CT定量參數(shù)對于臨床癥狀與肺功能影響是否相似,尚有待探討。
此前瞻性臨床研究獲得院人類研究倫理委員會許可(研究編號13-科-7)。每名受試者在參與本研究前均書面簽署知情同意書。2013年6月-2018年5月受試者由院呼吸科門診通過問卷及肺功能檢查篩選入組。參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倡議(Global Initiative for Chronic Obstructive Lung Disease,GOLD)中COPD診斷標準[1]年齡40~80歲;使用支氣管擴張劑后FEV1/ FVC比值<70%;具有與有害顆?;驓怏w吸入相關持續(xù)性呼吸道癥狀包括咳嗽、咳痰、喘息和呼吸困難。排除標準:患者無法配合呼吸及屏氣;患有其它嚴重呼吸系統(tǒng)疾病,包括肺癌、肺結核、肺間質疾病等;患有嚴重心肝腎等疾病。所有患者處于COPD臨床穩(wěn)定期。
使用64排CT掃描機(LightSpeed VCT,GE醫(yī)療)行全肺容積CT檢查?;颊哐雠P位,無需注射對比劑。CT檢查前行呼吸及屏氣訓練,掃描期間觀察患者胸腹壁起伏,確認達到最大吸氣及呼氣水平后進行掃描。掃描120 kV管電壓,50 mAs管電流,1.0螺距,280~350 mm顯示孔徑。重建采用1.25 mm層厚,1.25 mm間隔,標準算法。
所有CT圖像采用GE ADW 4.5工作站后處理軟件(Thoracic-VCAR,GE醫(yī)療)進行定量分析。該軟件自動去除肺組織外其他結構包括氣管和大支氣管,必要時可手動編輯。測量肺氣腫指數(shù)(emphysema index,EI)、空氣潴留(air trapping,AT)、呼吸雙相平均肺密度(meanlung density,MLD)和全肺容積(totallungcapacity,TLC)。EI定義為吸氣相CT值低于-950 HU體素占全肺百分比;AT定義為呼氣相CT值低于-856 HU體素占全肺百分比(圖1)。
CT檢查當日記錄患者一般資料并填寫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評估測試(copd assessment test,CAT) 。CAT問卷包括咳嗽、咳痰、胸悶、睡眠、精力、情緒、運動和日?;顒?個問題,每個問題0~5分,總分值0~40。
每名患者在使用支氣管擴張劑后行CT及肺功能檢查,間隔不超過3h。肺功能據歐洲呼吸學會(ERS)/美國胸科學會(ATS)指南[9]通過肺容量測定和體積描記法(Jaeger Master Screen,VIASYS醫(yī)療保健,H?chberg,德國)進行評估。評估功能參數(shù)包括第一秒用力呼氣容積(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FEV1)、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FEV1/FVC比值、FEV1占預計值百分比(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 percent predicted,FEV1%)和殘氣量與肺總量比值(residual volume to total lung capacity ratio,RV/TLC)。
應用SPSS 21.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采用Pearson直線相關分析患者CT定量參數(shù)與肺功能指標的相關性;采用Spearman等級相關分析CT定量參數(shù)與CAT評分相關性;分別以患者CAT評分及肺功能指標為因變量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納入自變量包括患者性別、年齡、體重指數(shù)、吸煙狀況、EI和AT等。將吸氣相和呼氣相CT中相關性較好EI和AT分別納入回歸方程,為避免共線性,呼吸雙相MLD和TLC未全部納入;因變量CAT評分和各肺功能指標符合正態(tài)性分布。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表1 患者一般資料和癥狀評分以及肺功能指標
最終入選患者205例,男177例,女28例,平均年齡(65.26±6.91)歲。
CT肺密度參數(shù)與CAT評分均有顯著相關性,EI與CAT評分相關系數(shù)最高;容積參數(shù)TLC與CAT評分無顯著相關(表2)
表2 呼吸雙相CT肺密度定量與癥狀評分相關性分析
EI、AT、TLC與FEV1/FVC和FEV1%呈負相關,與RV/TLC呈正相關,MLD與FEV1/FVC和FEV1%呈正相關,與RV/TLC呈負相關,呼氣相MLD、TLC和AT與各項肺功能指標的相關系數(shù)分別高于吸氣相MLD、TLC和EI(表3)。
表3 呼吸雙相CT肺密度定量與肺功能的相關性分析
以患者CAT評分為因變量,進行多元線性逐步回歸分析,納入自變量包括患者性別、年齡、體重指數(shù)、吸煙狀況、EI、AT和FEV1%。CAT評分主要影響因素為EI和吸煙包年。AT對患者癥狀評分影響無顯著性意義(表4)。
表4 COPD患者癥狀評分多元線性回歸
以患者肺功能指標為因變量進行多元線性逐步回歸分析,納入自變量包括患者性別、年齡、體重指數(shù)、吸煙狀況、EI和AT。FEV1/FVC的主要影響因素依次為AT、EI和體重指數(shù);FEV1%的主要影響因素依次為AT、EI、性別和體重指數(shù);RV/TLC主要影響因素依次為AT、年齡和體重指數(shù)。根據標準化回歸系數(shù)(β值),AT對患者各個肺功能指標的影響均>EI(表5)。
本研究對205例COPD患者行呼吸雙相CT肺密度和容積定量分析,通過CT定量參數(shù)與癥狀評分、肺功能指標相關和回歸分析發(fā)現(xiàn)吸氣相參數(shù)EI是癥狀評分獨立影響因素,而呼氣相較吸氣相定量參數(shù)對肺功能的影響更大,呼吸雙相CT可以更好地反映COPD患者臨床與肺功能狀況。
CAT是COPD常用的臨床問卷,從8個方面評價了患者臨床癥狀和生活質量。本研究CT肺密度參數(shù)與CAT評分均有顯著相關性,其中EI與CAT評分相關性最好,是CAT評分獨立影響因素。提示EI所反映肺過度膨脹和結構破壞對患者癥狀和生活質量影響較大。文獻按COPD癥狀輕重分組發(fā)現(xiàn)CAT評分較高組肺氣腫更嚴重[10],與本研究結果相印證。在呼氣相指標中AT與癥狀評分顯著相關,但并非CAT獨立影響因素,推測可能由于AT所反映小氣道病變出現(xiàn)較早[11],患者尚可耐受,長期小氣道阻塞使肺組織過度膨脹和破壞,形成肺氣腫,則導致明顯臨床癥狀。
本研究EI、AT、TLC與肺功能中流速指標FEV1/FVC和FEV1%呈負相關,與容量指標RV/TLC呈正相關,MLD則與FEV1/FVC和FEV1%呈正相關,與RV/TLC呈負相關。呼氣相CT定量參數(shù)與肺功能相關性均好于相應吸氣相參數(shù),這也反映了COPD以呼氣功能障礙為主病理生理特點。AT是呼氣相CT肺密度定量的重要指標,主要反映小氣道的通氣障礙[12,13],其中也包含了肺氣腫區(qū)域[14]。在以肺功能指標為因變量的多元線性回歸方程中,AT標準化回歸系數(shù)(β)的絕對值均>EI,說明AT對各項肺功能指標的貢獻均>EI。
在以肺功能指標為因變量多元線性回歸方程中決定系數(shù)R2=0.472~0.605,說明此方程可以較好地解釋肺功能的變化;以癥狀評分為因變量多元線性回歸方程中R2=0.128,說明EI和AT不能完全解釋患者癥狀變化,原因可能是EI和AT主要反映了肺組織破壞和小氣道病變,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可表現(xiàn)為肺氣腫、支氣管炎或混合型,Ⅲ~Ⅵ級支氣管管徑和管壁厚度對患者癥狀也會造成影響,但不及肺氣腫顯著[15,16]。
本研究存在局限性:① 著重探討了CT肺密度與容積參數(shù)對COPD癥狀和肺功能的影響,氣道測量指標的影響尚有待后續(xù)研究進一步闡述;②AT主要反映小氣道病變,但也包含了肺氣腫區(qū)域,對此未進一步細分;③健康人群或吸煙非COPD者對照研究有待進一步探討。
綜上所述,呼吸雙相CT定量參數(shù)中吸氣相指標肺氣腫是患者癥狀獨立影響因素,而呼氣相CT肺密度和容積指標較吸氣相對肺功能影響更大,呼吸雙相CT定量可以更好地反映COPD患者臨床與肺功能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