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妍媽媽
隨著城市化的發(fā)展,現(xiàn)在的孩子天生缺少童年玩伴,也缺少與同齡人良性互動的機會。社交能力越強,學習生活的阻力越小。但這種能力,并不如吃飯睡覺般與生俱來。將兒童社交知識教給孩子,是父母必須要做的。
這兩年,“PUA”這個詞很熱。刨去婚戀層面的含義,“PUA”在普通社交圈中是指一個人很會套近乎,在騙取到你的信任之后采用打壓、貶低、洗腦的方式,在情感上奴役你,使你不停付出,以達到他的目的。
提起這樣的PUA,同樣在網(wǎng)上沖浪的爸媽可能會有一種感覺:這不是在成年人社交圈才會出現(xiàn)的情況嗎?其實不然,不少孩子都有過被朋友PUA的經(jīng)歷,而這些經(jīng)歷也很常見,常見到我們幾乎辨別不出來:
1.給別人取侮辱性外號,嘲笑朋友的外表或其他缺陷,不管對方反應如何。2.對人對己嚴重雙標。比如自己可以不借東西給朋友,但朋友必須借東西給自己。3.經(jīng)常當眾貶低打壓對方。比如搞惡作劇讓朋友當眾出丑,或揪著朋友的小錯不放,甚至嘲笑貶損對方。4.不顧對方感受,凡事以自我為中心。比如經(jīng)常爽約,愛占朋友的便宜,對朋友有強烈的控制欲或聯(lián)合別人孤立朋友。
從嚴格意義上來講,PUA型朋友算是“壞朋友”的一種。壞就壞在他們很隱蔽且不好分辨。他們好像是孩子的朋友,但相處起來很別扭,總是被他們的要求煩惱著,直接拒絕又會被他們用友情綁架,讓孩子在期待和放棄之間不斷徘徊。
不僅孩子自己對朋友的PUA分辨不清,就算他們回來告訴父母,父母也不一定能準確判斷。所以父母要多多關注孩子的情緒,如果你們知曉孩子交了新朋友卻看起來并不快樂,甚至更加焦慮,就需要格外留意,觀察孩子是不是被朋友PUA了。如果長期被朋友PUA,孩子輕則壓抑、自卑不開心,重則會遭受永久的心理傷害。那么,怎樣幫助孩子走出PUA怪圈呢?
首先,不要拿“乖”來教育孩子。 父母都喜歡教育孩子乖巧懂事,盡量不要給別人添麻煩。這就讓孩子養(yǎng)成了一種習慣:寧愿讓自己受一些委屈,也要讓對方感到滿意。這樣的討好型人格雖然更容易交到朋友,但是他們并不一定真的快樂,還尤其容易被別有用心的人欺負和操控。所以父母千萬不要讓孩子太“乖”,該吃虧吃虧、該吵鬧吵鬧、該叛逆叛逆,一路摔摔打打過來的孩子,抗壓性更強,辨別能力也強,別人的PUA,他們根本不會當回事。
其次,要有接受他人討厭的勇氣。這一點非常重要,孩子如果能知道自己不是世界的中心,可以被人喜歡也可以被人討厭,那么面對朋友的洗腦、中傷和貶損,他強大的自我就會跳出來反駁,不會輕易被帶跑,也會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交到那些愛PUA他人的朋友。
再次,要鼓勵孩子多交朋友。雖然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并不容易,但一個人一輩子不會只交一個朋友。每個人都是多面性的,不同的面適合不同的朋友,一定要多去嘗試,才知道真正的好朋友是什么樣子,才能分辨那些PUA的朋友說的話到底是真是假。
最后,家長自己不要PUA孩子。有一次,我和兒子帶我爸媽家養(yǎng)的狗狗出去散步,因為狗狗吃垃圾,便用狗繩輕輕敲了它一下以示提醒,但狗狗根本沒什么反應。兒子說:“媽媽,它一定是被打過多次了。如果沒被打過,它肯定會抬頭,或者跳起來!”其實人也是這樣,如果從小就經(jīng)常被父母在精神上不良對待、被洗腦,那么等他交朋友的時候,即便被PUA了也發(fā)現(xiàn)不了。孩子可以批評,但一定不要人身攻擊,更不要侮辱孩子的人格。
套路是死的,人是活的,說到底,遇到壞朋友是孩子無法選擇的,但用什么樣的態(tài)度來面對朋友的PUA,卻可以由我們自己做主。幫助孩子長出一顆強大的內心,即便遇到他人PUA的套路,也會不攻自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