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471000)謝程雯
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是一種較為常見的惡性疾病,具有高發(fā)病率、高死亡率的特點[1]。該疾病的發(fā)病機制主要是由于斷點簇集區(qū)被不斷激活形成艾貝爾遜白血病毒(BCR-ABL)融合基因,刺激異常白細胞增殖,進而產生的惡性骨髓增殖性疾病。有醫(yī)學研究資料指出[2],有約90%以上的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患者,其白血病細胞中有特征性的Ph染色體,主要是典型t(9;22)(q34;q11),有少部分的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患者會出現(xiàn)變異易位(簡單變異易位或者是復雜易位)的情況。目前,臨床治療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患者的方法種類較多,不過,療效卻十分不理想,因此,尋找一種有效的治療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患者的方法,改善患者治療效果,提高患者預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3]。我院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患者在治療時,應用鹽酸吉西他濱治療,效果確切,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2018年8月~2020年1月收治的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患者68例,隨機數(shù)字法分為兩組,每組各34例。其中對照組男性22例,女性12例;年齡范圍為22~66歲,平均年齡為(45.1±2.4)歲。研究組中男性23例,女性11例;年齡范圍:23~65歲,平均年齡為(45.9±2.1)歲。兩組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患者的基礎資料(性別、年齡等)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均知曉本次研究內容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應用甲磺酸伊馬替尼治療,初始劑量設置為400mg·d-1,飯后服用,依據(jù)患者的實際情況,劑量增加至600~800mg·d-1,如果患者出現(xiàn)藥物不良反應,必須立即停止用藥,21天為一個治療療程,患者需維持治療4個療程。研究組患者應用鹽酸吉西他濱治療,通過靜脈滴注的方式給藥,劑量為1.0g/m2,滴注時間控制在30分鐘左右,21天為1個治療療程,患者需維持治療4個療程。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患者的臨床療效,依據(jù)2011年版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指南中的療效評價標準進行判定,其中包括:①完全緩解(CR):治療后,臨床癥狀基本消失;②部分緩解(PR):治療后,臨床癥狀明顯改善;③穩(wěn)定(NC):治療后,臨床癥狀有所緩解,沒有進一步惡化;④進展(PD):治療后,臨床癥狀沒有變化甚至加重,總有效率=(完全緩解+部分緩解+穩(wěn)定)/總例數(shù)×100%。檢測兩組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患者在治療前后的血清炎性水平,指標包括:白細胞介素-2(IL-2)、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干擾素-γ(IFN-γ),檢測方法:患者在空腹情況下,取5mL肘靜脈血,高速離心10min后,提取出血清,在-80℃條件下冷藏備檢測。應用由上海森雄科技實業(yè)有限公司購進的試劑盒通過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ELISA)進行檢測。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其中計數(shù)資料用(%)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s)表示,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療效對比 研究組CR 16例(47.0%)、PR 9例(26.5%)、NC 7例(20.6%)、PD 2例(5.9%),總有效率94.1%,高于對照組CR 7例(20.6%)、PR 8例(23.5%)、NC 11例(32.4%)、PD 8例(23.5%),總有效率76.5%(P<0.05)。
2.2 兩組血清IL-2、TNF-α、IFN-γ水平對比 研究組治療后I L-2水平(3.22±0.24)pg/ml、IFN-γ水平(4.37±0.19)pg/ml高于對照組的(3.03±0.18)pg/ml、(4.04±0.18)pg/ml,且研究組TNF-α水平(4.21±0.22)μg/L低于對照組的(5.26±0.37)μg/L(P<0.05),詳見附表。
附表 兩組血清IL-2、TNF-α、IFN-γ水平對比(±s)
附表 兩組血清IL-2、TNF-α、IFN-γ水平對比(±s)
組別 例數(shù) IL-2(pg/ml) TNF-α(μg/L) IFN-γ(pg/m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34 2.69±0.22 3.03±0.18 7.52±0.24 5.26±0.37 3.96±0.35 4.04±0.18研究組 34 2.68±0.21 3.22±0.24 7.49±0.26 4.21±0.22 3.95±0.36 4.37±0.19 t/1.082 13.028 1.217 12.152 1.268 12.519 P/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慢性粒細胞白血病主要起源于造血干細胞,屬于一種克隆性增殖性疾病,具有高度未分化、高度耐藥的特性,而且在其細胞中包含ph染色體,表達ber/abl融合基因以及p210蛋白[4]。有醫(yī)學研究報道指出[5],在白血病中,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約占其中的13%左右,給患者的健康安全造成了嚴重的威脅?,F(xiàn)階段,臨床治療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患者的方法種類較多,比如:羥基脲、伊馬替尼治療、干擾素、異基因造血干細胞移植等。其中,應用羥基脲治療僅可以緩解患者的癥狀,不能緩解患者的細胞遺傳學,也無法延緩病情進展;干擾素可緩解少部分患者的血液學、細胞遺傳學,不過,比例極低。既往臨床醫(yī)學專家認為造血干細胞移植是治愈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患者的唯一途徑,不過,該治療方法風險較大,且花費較高,術后并發(fā)癥也較多;而伊馬替尼是一種高效的治療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患者的靶點藥物,現(xiàn)已成為患者的首選治療藥物,廣泛應用于臨床,不過,應用伊馬替尼后,極易致使患者產生不同程度的不良反應,影響治療效果[6]。因此,探尋一種有效且安全的治療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患者的方法,是現(xiàn)在臨床醫(yī)師所面臨的嚴峻課題。
鹽酸吉西他濱是臨床新發(fā)現(xiàn)的一種阿糖胞苷嘧啶的類似物,該藥物具有周期特異性,治療機制主要是將S期的細胞殺傷,該藥物作用在DNA鏈上,可以通過核苷轉運體主動轉運進入到細胞的胞體中,當進入胞體后吉西他濱在細胞磷酸化的作用下會轉化為二磷酸和三磷酸脫氧胞苷,其中二磷酸能夠將DNA修復與合成所需要的脫氧核苷酸耗盡,三磷酸脫氧胞苷則能夠造成DNA合成中所需要的脫氧核苷酸的還原酶缺失,進而造成二磷酸的耗竭,而在DNA鏈的合成中二磷酸是必需的物質,從而抑制DNA的修復與合成[7]。此外,鹽酸吉西他濱具有較強的自我強化的功能,可有效提升活性代謝物的濃度。因此,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患者在治療時,應用鹽酸吉西他濱治療,具有明顯的治療效果,可有效抑制細胞中的血清炎癥因子,同時不良反應少,安全性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應用價值。
有研究資料指出,慢性粒細胞白血病出現(xiàn)病變的主要原因是細胞凋亡受阻、細胞分化障礙、耐藥,而鹽酸吉西他濱是一種新型的脫氧胞苷相似物,屬于核苷還原酶抑制劑,可有效干預細胞出現(xiàn)凋亡、分化障礙的現(xiàn)象。本文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CR 16例(47.0%)、PR 9例(26.5%)、NC 7例(20.6%)、PD 2例(5.9%),總有效率94.1%,高于對照組CR 7例(20.6%)、PR 8例(23.5%)、NC 11例(32.4%)、PD 8例(23.5%),總有效率76.5%(P<0.05)。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患者在治療時,應用鹽酸吉西他濱治療,具有顯著療效,有效改善患者的預后效果。研究組治療后IL-2水平(3.22±0.24)pg/ml、IFN-γ水平(4.37±0.19)pg/ml均高于對照組的(3.03±0.18)pg/ml、(4.04±0.18)pg/ml,且研究組TNF-α水平(4.21±0.22)μg/L低于對照組的(5.26±0.37)μg/L,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患者在治療時,應用鹽酸吉西他濱治療,可有效降低血清炎癥因子的含量,改善機體微循環(huán),緩解血流動力學。
總之,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患者在治療時,應用鹽酸吉西他濱治療,可增強治療療效,可有效緩解血流動力學,同時可有效抑制血清炎癥因子,降低發(fā)生不良反應的情況,安全性高,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