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斌
摘 要:該文闡述了宣州區(qū)2020年稻飛虱發(fā)生情況,從遷入蟲源地、抗性水平、氣象條件等因素分析了2020年稻飛虱在宣州區(qū)偏重以上發(fā)生的原因,并提出了綜合防治技術,為水稻病蟲害防治提供參考。
關鍵詞:稻飛虱;發(fā)生情況;防治技術;宣州區(qū)
中圖分類號 S435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21)10-0087-03
宣州區(qū)地處長江中下游,亞熱帶季風氣候,水稻1年2熟,屬稻飛虱遷移的南北過渡帶。9月份以前,稻飛虱由南向北遷落入宣州區(qū),9月至10月中下旬,由于氣溫降低,稻飛虱由北向南回遷,隨著降雨下沉氣流,落入宣州區(qū)。為害宣州區(qū)水稻的飛虱有灰飛虱、白背飛虱和褐飛虱,其中白背飛虱和褐飛虱對水稻的直接危害最大,尤其是在水稻生長后期(9—10月份),對水稻生產為害主要是褐飛虱,通過口器刺吸水稻汁液,使水稻灌漿受阻,千粒重降低。中等發(fā)生年份,水稻減產10%~20%,重發(fā)年份易造成水稻“冒穿”和“倒伏”,損失在50%~80%,甚至絕收。2020年宣州區(qū)稻飛虱在水稻上的發(fā)生是自2007年以來近13年最重的一年。本文介紹了2020年宣州區(qū)稻飛虱發(fā)生情況及其抗藥性,并提出了防治技術措施。
1 發(fā)生情況
1.1 稻飛虱燈下誘蟲早,誘蟲多,峰次多,峰日蟲量高 白背飛虱和褐飛虱燈下初見期均早。由表1可知,2020年燈下白背飛虱6月6日初見,比2019年早24d,比2018年早20d,比2017年早4d,是近7年來最早的1年;褐飛虱燈下6月15日初見,比2019年早25d,比2018年早28d,比2017年早7d,比2016年遲4d,是近6年來最早的1年。
燈下誘蟲多,褐飛虱所占比例高,誘蟲高峰日多,峰日蟲量高。2020年(4月15日至10月15日)燈下誘白背飛虱和褐飛虱累計8718頭,是2019年的14.4倍,是近3年均值的12倍,是2010年以來最多的一年;全年燈下累計誘白背飛虱370頭,是2019年的21倍,是近3年均值的3.2倍;2020年全年燈下累計誘褐飛虱8348頭,占全年燈下白背飛虱和褐飛虱累計誘蟲的95.76%,是2019年的14.2倍,是近3年均值的13.7倍,是2010年以來最多的1年(具體見圖1)。四(2)代[1](6月21日至7月20日)稻飛虱燈下出現(xiàn)了3次誘蟲峰,峰日分別為6月27日、7月5日和7月18日,對應的蟲量分別為27頭、52頭和17頭;五(3)代[1](7月21日至8月20日)稻飛虱燈下誘蟲出現(xiàn)了3次較明顯的誘蟲峰,峰日分別為7月27日、8月1日和8月17日,峰日對應的蟲量分別為41頭、140頭和42頭;六(4)代[1](8月21日至9月20日)燈下出現(xiàn)了6次峰,峰日分別為8月24日、8月27日、8月31日、9月4日、9月8日和9月14日,對應的蟲量分別為304頭、312頭、296頭、1072頭、1032頭和450頭,是2020年為害宣州區(qū)水稻的主害代;七(5)代[1](9月21日至10月20日)燈下出現(xiàn)了2次誘蟲峰,峰日分別為9月22日和9月26日,對應蟲量分別為94頭、42頭。
1.2 前期田間蟲口密度相對較低,后期田間蟲口密度高,達標防治田塊所占比例多 7月7—9日調查單季中稻田,四(2)代稻飛虱田間蟲量平均為302.9頭/100叢,比2019年同期少12.16%,比近3年同期均值多7.83%,達標防治田塊僅占調查田塊的4.17%;8月17日調查單季晚稻田,五(3)代稻飛虱田間蟲量平均為152.7頭/100叢,比2019年同期多83.25%,比近3年同期均值多1.4%,達標防治田塊在調查中未發(fā)現(xiàn)。9月21日調查單季晚稻田,六(4)代稻飛虱田間蟲量平均為2109.4頭/100叢,是2019年同期的27.2倍,是近3年同期均值的11.3倍;褐飛虱短翅型成蟲田間蟲量平均為13.2頭/100叢,稻飛虱種群將大量繁殖[2],單季晚稻田達標防治田塊占調查田塊的37.5%;9月21日調查雙季晚稻田,六(4)代稻飛虱田間蟲量平均為2218.75頭/100叢,是2019年同期的48.2倍,是近3年同期均值的12.1倍;褐飛虱短翅型成蟲田間蟲量平均為6.3頭/100叢,已存在偏重以上發(fā)生的風險,達標防治田塊占調查田塊41.7%;9月27日調查雙季晚稻田,七(5)代稻飛虱田間蟲量平均為1897.2頭/100叢,是2010年以來最多的1年,褐飛虱短翅型成蟲田間蟲量平均為8.3頭/100叢,達標防治田塊占調查田塊的33.3%。具體見表2和表3。
1.3 田間稻飛虱卵量逐代增加 7月7日剝查中稻田,四(2)代稻飛虱的卵量平均為375粒/100叢,2019年同期未發(fā)現(xiàn),比近3年同期均值少19.5%;8月17日剝查單季稻田,五(3)代稻飛虱的卵量平均為1180粒/100叢,比2019年同期多12.38%,是近3年同期均值3.2倍;8月31日剝查,六(4)代稻飛虱的卵量平均為4803.8粒/100叢,是2010年以來最多的1年(見圖2)。
2 重發(fā)生的原因分析
2.1 南方稻飛虱蟲源基數高,遷入宣州區(qū)的蟲量多 據全國農技推廣中心報道,2020稻飛虱從3月上旬開始陸續(xù)遷入我國南方稻區(qū),3月下旬出現(xiàn)了小遷入峰,峰日蟲量是2019年和常年同期的1.7倍、3.2倍,4月下旬以來,華南和江南南部稻區(qū)監(jiān)測到同期突增峰,峰期蟲量高于近年同期,田間蟲量一般在100~700頭/100叢,高的達1000~2000頭/100叢,為宣州區(qū)稻飛虱偏重發(fā)生程度提供了遷入蟲源基數。
2.2 稻飛虱的抗藥性上升 田間調查詢問,稻田在持續(xù)使用第2代煙堿類高效低毒殺蟲劑噻蟲嗪和吡啶類殺蟲劑吡蚜酮及呋蟲胺,部分田間蟲量已達3000頭/100叢以上,有的甚至出現(xiàn)了“冒穿”和倒伏現(xiàn)象。全國農技推廣服務中心聯(lián)合農業(yè)科研與教學系統(tǒng)的有關專家,對稻飛虱抗藥性進行監(jiān)測,結果顯示,褐飛虱對噻蟲嗪、吡蚜酮及呋蟲胺產生了中等至高水平抗性[3]。
2.3 超低藥液量的使用 隨著現(xiàn)代科技的進步,無人機飛防已進入了農業(yè)病蟲防治領域,大大提高了病蟲防治的效率,但有的飛防作業(yè)機手一味地追求防治效率,作業(yè)藥液量僅為12~15kg/hm2,藥液很難到達基部,對稻飛虱的防治效果較差。
2.4 氣候條件有利于稻飛的發(fā)生 2020年,宣州區(qū)6月20日至7月31日累計降雨27d,雨日天數多,氣溫較常年偏低,形成了盛夏不熱的天氣;8月份高溫少雨,僅有2d降雨,氣溫高,空氣濕度低,形成晚秋不涼天氣,有利于稻飛虱的生長繁殖,為稻飛虱在宣州區(qū)偏重以上發(fā)生提供了良好的氣象條件。
3 防治技術
3.1 物理防治 在有條件的鄉(xiāng)鎮(zhèn),每2hm2安裝1臺頻振式殺蟲燈或吸蟲燈,利用稻飛虱的趨光性進行誘集稻飛虱成蟲,減少稻飛虱成蟲的落田量及產卵量。
3.2 農業(yè)防治 創(chuàng)造有利于水稻生長發(fā)育而不利于稻飛虱發(fā)生的環(huán)境條件,在水稻栽培上要合理布局,實行連片種植,防止稻飛虱來回遷移,輾轉為害??茖W管理肥水,增施磷、鉀肥,控施氮肥,淺水勤灌,適時烤田,增強田間通風透光,降低田間濕度,防止水稻貪青徒長。
3.3 生物防治 改進施藥方法,減少施藥次數,使用藥液量要合理,禁止使用對天敵傷害較大的菊酯類農藥,達到保護天敵的目的。田間可適當增加些枯草,助遷蜘蛛等措施,對稻飛虱防治有較好的效果。
3.4 化學防治 一是實現(xiàn)達標防治,水稻分蘗期蟲量達1000頭/100叢以上,孕穗期和抽穗期蟲量達1500頭/100叢以上,齊穗期以后成若蟲蟲量達2000頭/100叢以上。二是藥劑選擇上,每次防治應交替輪換使用不同作用機制,無交互抗性的低至中等水平抗性的藥劑,如烯啶蟲胺、三氟苯嘧啶等藥劑[3]。三是田間水層管理,防治時田間應保持3~5cm深的淺水層,并保持5d。四是不同施藥器械藥液量,機動噴霧器用藥液量不少于450kg/hm2,手動噴霧器用藥液量不少于750kg/hm2,植保無人機用藥液量不少于22.5kg/hm2。
參考文獻
[1]全國農業(yè)技術推廣服務中心.農作物有害生物測報技術手冊[M].北京:中國農業(yè)出版社,2006:130-137.
[2]丁錦華,蘇建亞.農業(yè)昆蟲學(南方本)[M].北京:中國農業(yè)出版社,2002:163-169.
[3]全國農業(yè)技術推廣服務中心. 2019年全國農業(yè)有害生物抗藥性監(jiān)測結果及科學用藥建議[J].中國植保導刊,2020,40(3):64-66.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