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寧
從家庭教育的方法論來說,凡事至少有三種解決方案。我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通過對其日常生活遇到的矛盾事件進行引導(dǎo),讓其能夠不斷提高自我認知水平,學會選擇最有效的方案去解決問題,從而在成長的道路上少走了很多彎路。
記得孩子上小學四年級的時候,到了一年一度的植樹節(jié)。學校與社區(qū)取得了聯(lián)系,想讓小學生參與到“植樹造林,綠化祖國”的志愿行動中。孩子們畢竟還小,不適宜直接去挖坑栽樹,老師就給孩子們布置了新奇的“少先隊護綠行動”,讓每個孩子都畫一張小小的“護綠卡片”,掛在樹枝上,吸引人們關(guān)注這些新種植的“幼苗”,不要損花折枝。女兒畫的是幾只翩翩起舞的小燕子在孩子們的歡笑中,圍著鮮艷的花壇盡情地游戲。旁邊還寫著溫馨的文字:“我們熱愛大自然?!迸畠合矚g繪畫,在她心靈手巧地細微描畫下,卡片上的卡通形象煞是可愛。我們和孩子一起小心翼翼地將卡片掛到了樹枝上,盼望著小樹快快成長。
不承想,卡片掛出去不到一天就不見了。孩子非常失望,傷心地哭泣起來:“以后我再也不參加這樣的護綠活動了,白忙活了大半天,一點效果都沒有!”我覺得,這是孩子學會辯證思考的一個機會。于是我蹲下身,先是耐心地傾聽孩子的感受,然后跟她交流?!坝腥讼矚g你的卡通畫,這不正說明你的畫非常漂亮嗎?再者說,私自拿走公益卡片,說明這些人的文明素養(yǎng)不高,這更需要我們繼續(xù)宣揚精神文明,是吧?”孩子聽了,欣慰了許多。此后,她仍然積極地參與學校和社區(qū)舉辦的各種公益活動。
后來孩子上了初中,在學校里品學兼優(yōu),受到了同學的喜愛和老師的信任,還被選為班干部,擔任班上的學習委員。這本來是一件好事,但孩子卻犯了嘀咕:“是接受任務(wù),鍛煉自己,還是一味地埋頭讀書呢?”孩子遇事產(chǎn)生了“趨避式?jīng)_突”,這與孩子的內(nèi)心矛盾有關(guān)。一是她性格內(nèi)向,不愿意在人前顯山露水;二是孩子剛上初中進入重點實驗班,班上學霸成群,要強的她總想著利用一切時間把成績搞好,不希望因為擔任班干部而受到打擾。
知子莫若父。我了解孩子的心理,沒有對孩子進行價值判斷和道德說教,而是讓孩子從不同角度看事情的利弊,讓孩子學著辯證地分析問題。我給孩子講了幾個身邊普通人成功的事例,讓孩子懂得一個人的成長,決不僅是因為做了一個“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考試機器”,而應(yīng)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適應(yīng)改革開放的潮流,立志做貢獻國家、服務(wù)社會的新時代青年。我告訴她可以從有益的方面積極看待問題:在擔任學習委員的過程中,自然會跟各科老師經(jīng)常接觸,能夠及時得到他們更多的指導(dǎo)和幫助,也會及時獲取更多的學習信息。同時,還能夠與班級中的學霸面對面交流,對促進學習有益處。
談到后來,我本著對孩子的尊重,讓她自己去選擇和面對。孩子畢竟是向上向善的,她覺得應(yīng)該彌補自身性格內(nèi)向的不足,于是勇敢地選擇了擔任學習委員。之后,她不僅成為了老師的一名得力小助手,也為班級不同學業(yè)水平的同學提供了力所能及的幫助,增進了同學間的友誼,結(jié)交了很多朋友,還多次被評為三好學生。
孩子面對各種矛盾沖突,應(yīng)學會用辯證思維看待問題,從而進一步鍛煉自己的能力。
(責編? 宋行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