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歲的黎冬明原住在交通十分不便的大汾鎮(zhèn)洛陽村十二排組,如今,他靠著勤勞的雙手,腳踏實地,奮斗出了自己的幸福,成為了大汾鎮(zhèn)“十佳”脫貧示范戶。
日前,記者來到黎冬明家時,他正在豬圈里忙活著。黎冬明家一直以來家庭經濟來源較為單一,缺乏勞動力、沒有致富產業(yè)成了制約黎冬明脫貧致富的主要因素。黎冬明家中6口人,2014年,母親患支氣管炎,父親有高血壓,還有兩個正在上小學的孩子,兩夫妻靠種田、種菜偶爾打打零工維持生計。由于交通不便,家庭收入低,住土坯房,于2014年被評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精準扶貧暖人心
2014年,國家精準扶貧政策如一陣春風,把溫暖送進了黎冬明家。住在大山里的黎冬明做夢也沒想到這一惠民政策能讓他家發(fā)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他告訴記者,當時鎮(zhèn)村干部在村里向群眾講解扶貧政策的時候,他看到了走出大山的希望。
易地扶貧搬遷政策出臺,黎冬明家正好符合申請條件,他積極向洛陽村委會提交申請。2017年元旦,黎冬明一家搬進了88平方米的樓房,相比之前下雨天就會漏雨的瓦房,現(xiàn)在的新房子離主干道很近,周邊還有休閑廣場,不管是就醫(yī)還是上學,都非常方便?!案兄x黨和國家的好政策,我們在圩鎮(zhèn)附近有新房子了?!边@是黎冬明常常掛在嘴上的話,喜悅之情無以言表。
住房問題解決了,后續(xù)脫貧就要靠黎冬明的努力。了解到產業(yè)扶貧政策和金融扶貧政策后,黎冬明想了好幾天,他覺得還是養(yǎng)豬比較實際。懷揣著脫貧致富美好夢想的黎冬明與妻子兩人充滿了激情與干勁,精心地發(fā)展起養(yǎng)殖業(yè)。2018年4月,黎冬明申請了5萬元小額扶貧信貸發(fā)展產業(yè)。為了鼓勵黎冬明發(fā)展產業(yè),幫扶干部為他申報了5000元產業(yè)獎補,并幫他報名參加了技能培訓。
幸福生活靠奮斗
功夫不負有心人。如今,黎冬明的養(yǎng)豬場從剛開始的6頭豬到現(xiàn)在存欄17頭牛、46頭豬、35只雞和15只鴨。由于黎冬明養(yǎng)殖的豬品質好,市場行情也不錯,2019年他靠賣20多頭小豬就獲利了4萬余元,實現(xiàn)了穩(wěn)定脫貧。
筆者走進黎冬明的生態(tài)養(yǎng)殖場,映入眼簾的是一排排整齊劃一的養(yǎng)殖圈舍,黎冬明正在給豬喂飼料。半山腰,一群牛正在悠閑地吃著青草,不時發(fā)出歡快的叫聲。一大群雞在草地上大踏步地走來走去,幾只小雞在草地上撒歡。面對筆者,黎冬明樂呵呵地介紹說:“我家的肉豬種都是自已養(yǎng)的母豬生的,這樣就可以省下一筆肉豬種的投入。而且自家母豬生的豬崽,安全系數(shù)更高?!?/p>
采訪期間,黎冬明還特別邀請筆者去看他的新房子。在長崗坪移民安置點,只見他的新房寬敞明亮,家具一應俱全,夫妻倆把家里打理得干凈整潔。
一提起原來生活的地方,黎冬明的妻子苦不堪言,吃水難、行路難,給生產生活帶來很多不便。如今,一家住上了寬敞明亮的大房子,喝的是自來水,走的是水泥路,日子過得很舒心。黎冬明告訴記者,原來在山里住的是土坯房,環(huán)境惡劣,每逢下雨要擔心山體滑坡。交通不方便,路也不好,一旦下雨,孩子們上學都很困難,現(xiàn)在搬下來,路也都硬化了,交通又便利,水電設施又齊全,特別是小孩子上學,不用住校,不用走十幾里的山路,非常方便。”
熱心公益感黨恩
黎冬明一家6口搬進新房子后,他主動配合拆舊復墾、復綠。長崗坪安置點住房屬于統(tǒng)規(guī)自建,為了保證施工質量,讓移民戶有安全住房,鎮(zhèn)政府召開移民戶主大會成立了長崗坪移民安置點理事會。由于黎冬明敦厚老實,樂于助人,一致同意他擔任長崗坪移民安置點理事會會長。施工期間,黎冬明任勞任怨,無償監(jiān)督施工過程,確保施工質量,叮囑貧困戶不能出現(xiàn)超面積違規(guī)情況,并及時把施工進度反饋給其他移民戶和鎮(zhèn)政府。
有的村民說他傻,去幫助政府做一些吃力不討好的事。黎冬明笑著說:“黨和國家讓我們脫貧致富,讓我們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我能夠參與其中,是一件很光榮的事情?!?/p>
回顧脫貧致富路上的一幕幕,黎冬明感慨地說:“感謝黨的好政策,感謝駐村工作組、鎮(zhèn)村干部的真幫實扶,讓我家能夠迅速改變貧困面貌,年收入達到4萬多元,實現(xiàn)了全家人盼了多年的脫貧夢?!?/p>
黎冬明借著易地搬遷扶貧的東風,用勤勞的雙手,腳踏實地,靠養(yǎng)殖走上了脫貧致富的康莊大道,過上了幸福的生活。成為村里貧困戶爭相學習的脫貧致富榜樣。
■責任編輯:邵猷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