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 唐輝吉
【摘 要】本文論述融媒體時代高職新聞攝影的多元教學改革,認為融媒體時代的到來對高職院校新聞專業(yè)新聞攝影教育提出了新要求,總結存在的教學理念落后、教師綜合素質不高、教學內容陳舊、學生動手動腦能力不足等問題,提出更新教學理念、課程定位清晰準確、課程教材博采眾長、教學設計整合優(yōu)化等教學改革對策。
【關鍵詞】高職院校 新聞攝影 教學改革 融媒體時代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03-0147-03
隨著融媒體時代的到來,各大傳統(tǒng)媒體紛紛改革與轉型。新聞攝影作為報紙行業(yè)的“另一半羽翼”,其生態(tài)環(huán)境也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隨著受眾對新聞報道“現場感”要求的提高,新聞攝影呈現出內容深度化、形式多元化、傳播動態(tài)化等顯著特征,對新聞攝影人才需求有了更高要求,也對高校的新聞攝影教育提出了新要求。面對這種快速變化帶來的全新挑戰(zhàn),國內一些高校新聞專業(yè)新聞攝影教育的反應卻相對遲緩,在教學理念、教學內容上做出的相應調整并不大。作為培養(yǎng)技能型新聞專業(yè)人才的高職院校應走在改革的前列,大膽開發(fā)出與時俱進的新聞攝影課程,積極探索多元化教學改革的方法,讓大學生能夠學以致用,快速適應專業(yè)崗位需求,展現獨立的新聞攝影智慧,在融媒體時代中有立足之地。
一、高職院校新聞攝影教學現狀分析
相較于我國本科院校,高職院校開設新聞專業(yè)起步較晚,作為專業(yè)課程之一的新聞攝影課程的開設時間并不算長,在師資力量、課程定位、教學內容等方面打下的根基并不深厚。特別是近些年,新媒體技術的發(fā)展日新月異,許多高職院校新聞攝影課程的教學并不能及時進行改革與調整,存在諸多不足,主要體現在以下四點:
(一)教學理念落后
當下,一些高職院校新聞攝影課程的教師往往喜歡把新聞攝影當作一門單純的技能課程進行教學,卻忽視了對從事新聞攝影活動的人,即新聞記者的專業(yè)理念的培養(yǎng)。加之部分授課教師并非新聞專業(yè)科班出身,也未從事過新聞行業(yè)相關職業(yè),因此在教學理念、新聞專業(yè)水平和記者職業(yè)道德修養(yǎng)方面,在新聞攝影教學中的傳達是不夠的。高等教育是筑起人類社會文明、進步與繁榮的橋梁,大學教育并非單純傳授給學生技能,不僅要教會他們各類科學文化知識與專業(yè)學科技能,還要教育他們成為一個有知識、有文化、有良知的人。只有這樣,才能在復雜的人類社會中更好地分辨是非、辨別善惡,承擔作為新聞記者的社會責任與使命。
(二)教師綜合素質不高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傳統(tǒng)的新聞攝影幾乎完全被數字攝影所取代。有些大學教師沒能及時更新自己的技能、拓寬自己的眼界、增加自己的知識儲備,依然停留在教授傳統(tǒng)的銀鹽膠片攝影,對數字攝影及數字暗房并不精通。這不僅降低了教師的教學水準,也暴露了教師綜合素質不足的缺點。還有一些高校的新聞傳播學院是由教美術或設計的教師負責教授新聞攝影。由于這些教師大多擅長美術或者美術史,懂得一些攝影理論,但是并不太精通新聞攝影實踐,所以在新聞攝影的“新聞性”上的傳達是有限的,新聞攝影課對熱點時事新聞攝影的剖析往往很少。此外,有些高校近年來引進了許多高學歷的年輕人才,但是這些人才多數新聞攝影實踐經驗不夠豐富,導致新聞攝影課往往只能照本宣科、紙上談兵,缺少既有專業(yè)攝影理論的水準又有豐富實踐經驗的高素質教師人才。因此,教學與實踐容易出現“脫節(jié)”現象。
(三)教學內容陳舊
據了解,目前國內高職院校新聞專業(yè)采用的新聞攝影教材可選擇的種類并不多,兼具規(guī)范性和實用性的教材則更少。就目前采用的教材來看,存在理論講述過多、知識更新較慢、教學內容陳舊等不足。為了在有限的課時完成教學任務,很多教師往往采用以講授攝影理論和攝影技術基礎知識為主、動手實踐為輔的方式,對新聞攝影實踐過程中的特殊技巧和處理方法提及較少。教師對學生的攝影技巧訓練重視程度不夠,教學內容針對性不足,導致一些學生心理上產生了新聞攝影課程無聊,跟平時手機拍照區(qū)別不大的想法。
高職新聞專業(yè)的新聞攝影課程是一門綜合系統(tǒng)課程,其教學內容相對復雜,需要在教學上注意理論與實踐相融通、循序漸進。由于課時的原因和重視程度不夠,當下多數高職院校新聞專業(yè)學生在新聞攝影課程中所學內容比較零散,有的學校偏重新聞攝影理論的講授,有的學校偏重攝影技術的傳授,而能兩者兼顧的則比較少。此外,由于大部分高校都選擇本校教師教學,只有少數高校能聘請到退休或者在職的專業(yè)新聞攝影記者進行教學,所以大部分教師的教學內容相對狹窄,知識陳舊,跟現實工作崗位要求契合度不高,導致學生學習動力不足。
(四)學生動手動腦能力不足
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大學生對學習新聞攝影認知高度不夠,沒有有意識地培養(yǎng)自己作為新聞從業(yè)人員應具有的人道主義新聞觀,缺乏新聞情懷與悲憫精神,拍攝與攝錄新聞影像缺乏深刻的理性思考。二是很多在校大學生對新聞攝影的理解不夠全面,誤認為捕捉新聞攝影就是拍攝宣傳影像,定格宣傳影像就是新聞攝影,這樣模糊的學習態(tài)度甚至影響了其對職業(yè)崗位的理解,誤認為“記者就是宣傳員,宣傳員就是記者”。殊不知記者與宣傳員具有本質上的區(qū)別,這就很容易導致一些大學生將宣傳與新聞的認知混為一談。三是學生只學會拍攝單幅新聞攝影,不會報道具有一定深度的專題攝影,包括很有深度的紀錄片,這樣的動手動腦能力難以適應當下融媒體的發(fā)展,無法成為一名優(yōu)秀記者。
二、高職院校新聞攝影多元化教學改革對策
(一)更新教學理念
作為新聞的一類,新聞攝影的本質仍是新聞性。融媒體時代也是一個全民皆拍的時代,每個普通人都可以打破攝影記者的影像特權,成為新聞現場的第一發(fā)布人。對新媒體記者來說,跟大眾一起搶新聞,在記錄現場的實效性上的優(yōu)勢已不明顯,怎樣從思想深度上縱深挖掘內涵,體現新聞的專業(yè)性,才是其出路。深度挖掘的敏銳眼光從哪里來?從深厚的新聞素養(yǎng)和思想積淀中來。因此,在新聞攝影教學理念上,不能忽視對新聞專業(yè)素養(yǎng)和媒介素養(yǎng)的深度培養(yǎng)。大學新聞攝影教學不僅要傳授世界攝影史、全球新聞傳播史和新聞攝影理論,還要認真研究如何培養(yǎng)新聞攝影記者,讓其具備優(yōu)良的新聞專業(yè)素養(yǎng)和職業(yè)道德。新聞攝影教學不僅要向大學生適當教授傳統(tǒng)銀鹽攝影,重點傳授數字新聞攝影專業(yè)知識與實踐能力,還要培養(yǎng)他們對社會的洞察力與作為新聞人的悲憫情懷,促使其更好地履行記者的使命。
(二)課程定位清晰準確
新聞攝影這種信息傳播方式是隨著時代的變化而不斷發(fā)展的,它符合現代人的閱讀習慣。因此,不論是傳統(tǒng)媒體還是新媒體,對于攝影都有著更高品質的要求。作為培養(yǎng)新聞攝影人才的主陣地,高職院校新聞攝影課程教學方式和人才培養(yǎng)模式,一定程度上將影響未來新聞媒體行業(yè)發(fā)展的前景。要想強化新聞攝影教學,提升學生的新聞攝影水平,高校就應該給新聞攝影課程留足空間。除了保持必要的理論教學,更重要的是創(chuàng)造條件,讓低年級大學生在學校有更多學以致用的實踐機會和平臺,讓高年級學生到各類傳統(tǒng)媒體和新媒體去實習,學習如何提高新聞敏感、如何拍攝好單幅(包括短視頻)與專題攝影(包括新媒體深度視頻)、如何撰寫深度專題影像文章,學習如何從某個領域、某個群體、某種生態(tài)環(huán)境中去觀察、發(fā)現與挖掘新聞題材(包括專題新聞策劃)。
(三)課程教材博采眾長
新聞攝影課程是一門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課程,若沒有領先、靈活、多元的教材指導,無法培養(yǎng)出優(yōu)秀的攝影人才。教材更新并不是簡單的在原有內容上做加法、減法,而是要進行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的科學整合,既有理論上的規(guī)范性,又有實踐上的實用性。目前國內高職院校除了推薦使用盛希貴主編的21世紀新聞傳播學系列教材《新聞攝影教程》,基本很少推薦一些國外關于新聞攝影的優(yōu)秀教材作為大學生的課外輔助讀物。其實,任悅老師翻譯出版的學術著作《視覺傳播概論》,參與編著的《圖片編輯手冊》《新聞攝影理論與實務》《新聞攝影教程(第三版)》,翻譯的《國際攝影藝術教程》《美國新聞攝影教程》等,都是既有豐富的理論知識,又有豐富的實踐經驗介紹的優(yōu)秀教材。高職新聞攝影課程教材的更新與編寫,可以通過把這些優(yōu)秀的國內新聞攝影教材與國外新聞攝影教程相結合,讓學生從中獲得更多、更豐富的知識營養(yǎng)。
(四)教學設計整合優(yōu)化
當下,國內高職院校新聞攝影教學內容基本上是根據某本教材上的內容進行教學設計,教學內容單一。除了增加實踐教學比重外,在教學內容設計上教師也應對原有教學模塊進行整合優(yōu)化,即所選擇的內容并不局限于把一本書講到底。這要求課程教師平時要有意識地涉獵相關內容,通過自身修學和提升,轉化成有效的教學內容傳授給學生。如新聞攝影理論講述可選取盛希貴的《新聞攝影教程》,肯尼思·科布勒著、任悅譯的《美國新聞攝影教程》(第六版),內奧米·羅森布拉姆著的《世界攝影史》,格雷厄·迪普羅斯和杰夫·羅賓斯著、田彩譯的《新數碼攝影教程》《本雅明論攝影》,蘇珊·桑塔格著的《論攝影》等。如新聞攝影案例講解可選取《世界經典新聞攝影賞析》,以及國內外記錄影像的拍攝、導演、編劇與視頻編輯的案例,既豐富了課程內容,又能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此外,還要創(chuàng)新教學內容,除了傳授新聞攝影、紀實攝影技能,還需重點傳授新聞專題視頻拍攝,包括短片與記錄片視頻的長期拍攝與編輯制作等專業(yè)知識與技能,才能跟上當下融媒體發(fā)展的步伐。同時,教學一些商業(yè)廣告攝影、藝術攝影、實用性攝影與影像拍攝與制作等復合型專業(yè)知識,能使整個教學體系更加完善。只有整合多元教學內容,才能讓學生既有扎實的新聞攝影理論,又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否則,教育出來的大學生很難成為一個專業(yè)領域的專家型記者。
新聞攝影是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課程。根據實踐的三個層次“絕對模仿,相對模仿,融合創(chuàng)新”,新聞攝影教學可以根據這三個層次進行設計實施。在教學實施上,進行該門課程的混合式教學改革一定程度上延伸了課程的時間和空間,能解決實踐深度不夠的問題。引入混合式教學平臺,課前學生通過觀看相關視頻及知識點微課和完成一些基礎測評,學習和了解基礎理論知識和教學內容。課中,通過教師的深度講解、指導學生實踐操作、共同探討學生實踐作品,提高課堂效率和學生思維能力。課后,學生以學習小組形式完成實踐項目的實施。以項目為導向,學生團隊親自操作完成,使學生能夠學以致用,既鞏固所學知識,又提升學習成就感。此外,一些拓展學習內容也可以通過視頻微課形式放在課外平臺上,讓學有余力的同學有更多的學習機會。新聞攝影課程的混合式教學改革,通過不斷的課堂翻轉,很好地實現了以理論為基礎,以課程模塊為結構,以實用性為特點,以翻轉實戰(zhàn)為切入點,使學生從淺層學習過渡到深度學習,達到新聞攝影教學融合創(chuàng)新的目的。
融媒體時代對新聞攝影人才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為了適應這一變化,廣大高職院校應重視對新聞攝影人才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對新聞攝影課程教學進行積極的改革探索。通過專業(yè)、系統(tǒng)、全面的教育,不但令學生具備寫、拍、錄像、編輯等方面的專業(yè)技能,而且能成為精通專業(yè)技能、有新聞思想、有思考能力、有高度的辨析能力,又有悲憫情懷和人道主義新聞觀的復合型新聞人才。
【參考文獻】
[1]鄒文兵.轉向與構建:新媒體語境下新聞攝影教學的審思[J].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學報,2019(3).
[2]劉軍鋒.新媒體環(huán)境下高校新聞攝影現狀及對策[J].大觀,2018(11).
[3]陳剛,章元元.新媒體環(huán)境下人文思想在新聞攝影教學中的意義與課程實踐[J].新聞傳播,2016(19).
[4]景熹,李振委.翻轉融合:新聞攝影教學的全媒體深度學習策略[J].傳媒,2019(3).
【作者簡介】李 靜(1981— )女,漢族,廣西桂林人,傳播學碩士,廣西電力職業(yè)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新媒體傳播、網絡輿情、高職大學生綜合素質教育;唐輝吉(1960— ),男,廣西桂林人,廣西日報傳媒集團有限公司南國早報攝影記者。
(責編 丁 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