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兒童的害羞及其內(nèi)化問題:教師行為的作用

      2021-06-10 01:01:33張洵
      早期教育·教研版 2021年3期
      關(guān)鍵詞:教師行為幼兒

      【摘要】本研究采用《教師行為自我報告問卷》《兒童行為教師評定問卷》以及《兒童行為問卷》,對302名幼兒和151名幼兒教師進行調(diào)查研究,以探究教師行為在幼兒害羞和其內(nèi)化問題之間的作用。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幼兒害羞與內(nèi)化問題中的退縮和焦慮兩個維度呈顯著正相關(guān)關(guān)系,與抑郁相關(guān)不顯著;幼兒害羞與教師行為中的嚴格、領(lǐng)導兩個維度呈顯著正相關(guān)關(guān)系,而與教師行為的其余各維度相關(guān)均不顯著;幼兒內(nèi)化行為中的焦慮行為與教師行為中的嚴格維度呈顯著正相關(guān)關(guān)系;教師嚴格行為在幼兒害羞與內(nèi)化焦慮行為之間起著部分中介效應(yīng)。

      【關(guān)鍵詞】幼兒;害羞;內(nèi)化問題;教師行為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017(2021)03-0039-05

      【作者簡介】張洵(1993-),女,河南信陽人,江蘇第二師范學院學前教育學院助教,碩士。

      一、問題的提出

      害羞作為主要的社會情感之一,在兒童和青少年的社交活動和心理調(diào)節(jié)中起著重要作用[1]。害羞是指在社交情景中的不舒服或抑制,是一種對消極評估的恐懼,伴隨著情緒上的沮喪或抑制,會顯著影響對期望活動的參與行為[2]。在西方社會,具有害羞特質(zhì)的學齡前和學齡兒童更可能在同伴互動和同伴關(guān)系中遇到困難[3][4][5]。此外,當他們意識到自己在社交情景中處于困難狀態(tài)時,害羞兒童可能會產(chǎn)生消極的自我感知和其他心理問題,例如孤獨和抑郁[6]??v向研究還表明,童年時期的羞怯預測了各種領(lǐng)域中隨后的適應(yīng)問題,例如教育程度、職業(yè)穩(wěn)定性和精神健康[7]。此外,有文獻表明,兒童的羞澀敏感行為被視為反映內(nèi)部焦慮、恐懼和社會環(huán)境中缺乏自信心的指標[8][9]。因此,害羞和社會焦慮就成了兒童內(nèi)化問題發(fā)展的重要風險因素[10]。

      害羞是由多種原因造成的,除了生理特點和認知模式等內(nèi)部原因之外,還有外部原因,主要包括家庭因素、同伴因素和師生因素。害羞兒童與教師之間的關(guān)系可能存在不同的方向,一方面教師的行為可能會對兒童的害羞存在影響,另一方面,兒童的害羞也可能會影響到教師的教育行為。有研究認為,害羞兒童的適應(yīng)行為已經(jīng)被教師注意到,幼兒園教師認為害羞兒童與反社會行為兒童有著同樣多的消極社交影響,但害羞兒童也會常因能更好地遵守教室紀律,而受到教師的表揚;但也有觀點認為害羞的兒童往往無法引起教師的注意[11]。這些研究結(jié)果表明,兒童的害羞會影響教師對其所產(chǎn)生的行為反應(yīng)。當然教師的固有的行為反應(yīng)方式和行為特點也會影響到害羞兒童的行為方式。研究表明,師生關(guān)系影響著兒童的問題行為,即師生關(guān)系越好,問題行為越少;師生關(guān)系越差,問題行為越多[12]。教師行為作為師生互動的觸發(fā)器,影響著師生關(guān)系和師生互動。因此,本研究試圖考察教師行為在兒童害羞與其內(nèi)化問題之間的作用問題。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的對象來自河南省K市、X市、N市和Z市共32所幼兒園的中班和大班,每個班級挑選1名主班教師和2名相對害羞的幼兒,害羞幼兒是由教師提名產(chǎn)生的。害羞幼兒共計320名,教師160名。剔除無效數(shù)據(jù)后,最終抽取有效研究對象分別為幼兒302名(大班142名,中班160名),教師151名。參與研究的幼兒年齡在3.5~6.5歲之間,平均年齡4.7歲,標準差0.78。

      (二)研究工具

      1.《教師行為自我報告問卷》

      《教師行為自我報告問卷》采用辛自強修訂的《教師互動行為問卷》(Questionnaire on teacher interaction),共48題,考察了師生互動中教師的8種行為:領(lǐng)導、友好幫助、理解、學生自主、猶豫、不滿、懲戒、嚴格[13]。該問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及內(nèi)部一致性,其Cronbachα系數(shù)達到0.79。

      2.《兒童行為教師評定問卷》

      兒童內(nèi)化問題的測量采用陳欣銀等人修訂的《兒童行為教師評定問卷》[14]。該問卷主要分為內(nèi)化問題、外化問題、學習問題和在校社會能力四大類。本研究采用內(nèi)化問題部分,內(nèi)化問題共13個項目,其中包括退縮、焦慮及抑郁3個維度。問卷采用3點記分,得分越高,意味著兒童的問題行為越多。該問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及內(nèi)部一致性,其Cronbachα系數(shù)達到0.86。

      3.《兒童行為問卷》

      兒童害羞程度的測量采用母親填寫的《兒童行為問卷》(CBQ)[15],該問卷包括外傾性、負性情緒和努力控制三個部分。本研究僅采用負性情緒部分中有關(guān)害羞情緒的7道題目,問卷計分形式為7級計分,得分越高,表明害羞抑制程度越高。該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及內(nèi)部一致性,其Cronbachα系數(shù)達到0.94。

      (三)實施程序

      本研究主要采用問卷法對幼兒的害羞程度、內(nèi)化問題以及教師行為進行評估,以了解幼兒害羞、內(nèi)化問題和教師行為之間的關(guān)系。由調(diào)查人將問卷發(fā)放給幼兒園班級的主班教師,并將注意事項和填寫要求告知教師。其中《兒童行為問卷》由教師發(fā)放給家長,并讓家長帶回家填寫,其余2份問卷則均由教師本人填寫,并全部于次日收回。調(diào)查數(shù)據(jù)采用SPSS22.0統(tǒng)計軟件進行處理。

      三、 研究結(jié)果與分析

      (一)幼兒害羞、內(nèi)化行為與教師行為的相關(guān)分析

      為了考察幼兒害羞、內(nèi)化問題是否存在性別上的差異,研究通過獨立樣本t檢驗進行分析,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幼兒性別在害羞(t=-0.89,df=139,p>0.05)、退縮(t=-0.71,df=139,p>0.05)、焦慮(t=-1.35,df=139,p>0.05)、抑郁(t=-0.06,df=139,p>0.05)維度均不存在顯著性差異。因此后面不再分析討論性別問題。

      為了考察幼兒害羞、內(nèi)化問題及教師行為各變量之間是否存在相關(guān)關(guān)系,研究采用皮爾遜相關(guān)統(tǒng)計分析,描述性統(tǒng)計及相關(guān)分析結(jié)果見表1。由表1可知,幼兒害羞與內(nèi)化問題中的退縮(p<0.01)和焦慮(p<0.01)兩個維度呈極其顯著正相關(guān)關(guān)系,與抑郁(p>0.05)的相關(guān)性統(tǒng)計上不顯著。這說明越是害羞的幼兒就越有更多退縮和焦慮的內(nèi)化行為問題。

      幼兒害羞與教師行為中的嚴格(p<0.01)呈極其顯著性正相關(guān)、與教師行為中的領(lǐng)導(p<0.05)呈顯著性正相關(guān)關(guān)系,而與教師行為的其他各維度之間的相關(guān)性均未達到統(tǒng)計上的顯著性水平(p>0.05)。這可能說明教師面對害羞幼兒會有更多的嚴格行為和領(lǐng)導行為,或者害羞幼兒在教師嚴格行為或領(lǐng)導行為之下會表現(xiàn)得更害羞。

      幼兒內(nèi)化行為中的焦慮行為與教師行為中的嚴格維度呈極其顯著正相關(guān)關(guān)系(p<0.01),與教師行為中的其他維度的相關(guān)性均未達到統(tǒng)計上的顯著性水平(p>0.05)。這可能說明教師的嚴格行為會加重幼兒內(nèi)化行為問題中的焦慮行為。而幼兒內(nèi)化行為中的退縮行為和抑郁行為與教師行為中的各維度的相關(guān)性也均未達到統(tǒng)計上的顯著性水平(p>0.05)。

      (二)教師嚴格行為的中介作用

      由相關(guān)分析的結(jié)果可知,幼兒害羞與焦慮行為以及教師的嚴格行為之間存在兩兩的顯著性相關(guān)關(guān)系,這說明它們之間可能存在著某種作用關(guān)系。因此,研究根據(jù)理論假設(shè)和相關(guān)分析的結(jié)果,對幼兒害羞(X)、幼兒焦慮行為(Y)和教師嚴格行為(M)三個變量進行中心化處理,并做回歸分析,分析結(jié)果見表2。

      據(jù)表2中第一步回歸分析可知,幼兒害羞對幼兒焦慮行為的直接預測效應(yīng)顯著(β=0.720,SE=0.009,t=12.231,p<0.001);第二步回歸分析可知,幼兒害羞對教師嚴格行為的直接預測效應(yīng)顯著(β=0.400,SE=0.079,t=5.147,p<0.001);第三步回歸分析可知,幼兒害羞通過對教師嚴格行為的影響,對幼兒焦慮行為的間接效應(yīng)也顯著(β=0.493,SE=0.007,t=10.061,p<0.001)。因此,教師嚴格行為在幼兒害羞與內(nèi)化焦慮行為問題之間存在部分中介效應(yīng)。中介效應(yīng)占總效應(yīng)的百分比為29%(0.400×0.523/0.720)。

      四、討論

      (一)幼兒害羞、內(nèi)化問題與教師行為之間的相關(guān)關(guān)系

      1. 幼兒害羞與幼兒內(nèi)化問題中的焦慮和退縮行為問題

      本研究結(jié)果表明,幼兒害羞與其內(nèi)化問題中的焦慮與退縮呈顯著正相關(guān)關(guān)系,說明幼兒害羞程度越高,其焦慮行為與退縮行為就越嚴重。這與以往的研究結(jié)果相一致[16]。Grose和Coplan的研究表明,八、九歲時的害羞能顯著預測其21歲時的焦慮癥狀[17]。Coplan等人認為當害羞兒童意識到自己在社交場合的困難時,可能會產(chǎn)生消極的自我認知和自我感覺,比如焦慮和抑郁[18]。而這種不良的情緒體驗則會進一步加劇兒童在社交場合的退縮行為。Chen等人通過對9~12歲的中國城市兒童的害羞敏感性與社會、學校和心理調(diào)節(jié)之間關(guān)系進行研究發(fā)現(xiàn),羞怯水平高的兒童顯示更多的抑郁癥狀[19]。但在本研究中,幼兒害羞與抑郁行為相關(guān)性不顯著。這可能是由被試群體差異或測量工具的不同造成的。

      兒童害羞時間久了,會有內(nèi)向、膽小、缺乏自信等特征,不僅會妨礙兒童正常的社交活動,而且還會影響到兒童的身心健康,同時,也會引發(fā)較多的內(nèi)化問題。已有研究表明,害羞幼兒的社會交往能力較弱,在同伴交往中存在困難[20]。而這種低頻率的社交活動往往會給害羞兒童帶來孤獨感。Liu和Coplan等人通過研究證實,害羞兒童表現(xiàn)出來的焦慮及內(nèi)化問題與其孤獨感和低自尊有關(guān)[21]。因此,對于害羞兒童,應(yīng)多給他們提供或創(chuàng)造與同伴交往的機會,并給予更多的支持和鼓勵。同時,利用榜樣示范等方式,使害羞兒童通過觀察模仿學習如何與他人交往,并對兒童表現(xiàn)出來的親社會行為給予適當?shù)谋頁P,增強兒童的自信心及自尊心,緩解害羞兒童的焦慮和退縮等行為問題。

      2. 幼兒害羞與教師的嚴格行為和領(lǐng)導行為

      幼兒害羞與教師行為中的嚴格、領(lǐng)導兩個維度呈顯著正相關(guān)關(guān)系。這可能說明教師面對害羞幼兒會有更多的嚴格和領(lǐng)導行為,或者害羞幼兒在教師嚴格和領(lǐng)導行為之下會表現(xiàn)得更害羞。這與以往的研究結(jié)論類似。陳露通過調(diào)查研究幼兒教師對兒童不同退縮行為的態(tài)度和反應(yīng),結(jié)果發(fā)現(xiàn),相對于安靜行為,幼兒教師對幼兒的害羞行為表現(xiàn)出更多的阻止反應(yīng),并且表現(xiàn)出更多的生氣和著急情緒[22]。教師在面對兒童的害羞行為時所表現(xiàn)出的阻止反應(yīng),往往通過嚴格和領(lǐng)導行為反映出來。這也就合理地解釋了教師面對害羞兒童時會有更多的嚴格和領(lǐng)導行為。已有研究發(fā)現(xiàn),害羞兒童在參與課堂活動或某些測試情況下可能出現(xiàn)困難,從而受到教師和同齡人的負面評價。而這種負面評價以及過多的關(guān)注,會使幼兒感受到自己的“特殊性”,可能會加劇幼兒的害羞行為。因此,教師要以積極的態(tài)度對待害羞兒童,營造寬松、愉悅的班級氛圍,給予害羞兒童一定的成長空間,避免因急切心理而武斷地表現(xiàn)出嚴格和領(lǐng)導行為,并適當?shù)厥褂霉膭詈捅頁P,以減少對兒童害羞行為所帶來的消極影響。

      3. 教師嚴格行為與幼兒內(nèi)化行為中的焦慮行為

      教師行為與幼兒的內(nèi)化問題呈顯著相關(guān)。教師在孩子們的心目中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教師的行為也必然對幼兒的各個方面具有重要影響。本研究發(fā)現(xiàn),教師的嚴格行為與幼兒的焦慮行為呈顯著正相關(guān)關(guān)系。許俊等人通過對教師領(lǐng)導行為與兒童青少年焦慮癥狀之間的關(guān)系進行研究,發(fā)現(xiàn)處于民主型教師領(lǐng)導模式下的兒童焦慮水平較低,而處于專制型教師領(lǐng)導模式下的兒童焦慮水平較高[23]。本研究中,教師的領(lǐng)導行為與幼兒焦慮行為之間不存在相關(guān)關(guān)系,具體的原因需進一步研究。

      (二)教師嚴格行為對幼兒害羞與內(nèi)化焦慮行為的中介效應(yīng)

      本研究結(jié)果表明,教師嚴格行為在幼兒害羞與焦慮行為之間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即幼兒的害羞行為不僅直接影響其焦慮行為,而且還通過教師的嚴格行為間接影響其焦慮行為。害羞幼兒通常更容易受到同伴排斥,并進一步導致孤獨、焦慮、敵意和消極情緒等問題[24]。教師在與幼兒的互動過程中,其行為也會對幼兒產(chǎn)生或多或少的影響。在面對害羞幼兒時,教師可能會更希望其能夠積極主動,但往往缺乏正確的方式去引導,而武斷地使用嚴格的行為企圖改變害羞兒童的社交模式,這不僅不會緩解兒童的害羞狀態(tài),還會加劇害羞幼兒的焦慮行為。Gazelle和Rudolph認為,害羞兒童經(jīng)常有與他人互動的動機,但在充滿挑戰(zhàn)的情況下,這種動機會被他們的恐懼所抑制。在此過程中,害羞兒童通常會預期被同伴或教師拒絕、忽視的情況,如果這些預期被經(jīng)驗反復證實,那么害羞兒童的恐懼通常會持續(xù)并增加,并且進一步導致害羞兒童的內(nèi)化問題。然而,積極的社交經(jīng)歷可能會減少他們的社交恐懼和基于恐懼的社會逃避動機。支持性的社會關(guān)系和高的社會地位創(chuàng)造了一種幫助孩子們培養(yǎng)安全感和自信心的環(huán)境,進而減少他們在挑戰(zhàn)性環(huán)境下的害羞行為[25]。這就需要幼兒教師在日?;顒又袆?chuàng)造適當?shù)臋C會增加害羞幼兒與同伴的互動,引導并鼓勵害羞幼兒的社交行為,給予害羞幼兒更多的支持,同時保持良好的師幼關(guān)系。已有研究表明,良好的師幼關(guān)系能夠緩和幼兒的害羞以及各種社交不適情況[26]。

      學前階段是兒童身心發(fā)展的關(guān)鍵時期,教師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會對孩子產(chǎn)生或多或少的影響。因此,教師必須時刻注意自己的行為舉止,以積極的態(tài)度看待害羞兒童,并為兒童創(chuàng)造寬松、和諧、輕松的活動環(huán)境和民主、平等的師生關(guān)系,幫助害羞兒童在充分自由、愉悅的氛圍中逐漸學會如何與教師或同伴交往。在此過程中,教師行為也為其他兒童如何與害羞兒童相處提供了榜樣,能夠減少害羞兒童被同伴拒絕或排斥的可能性。在日常的集體活動中,教師不應(yīng)為了達成集體活動目標而過分嚴格要求幼兒。尤其對于害羞兒童,教師要特別注意保護兒童的自尊心,逐步引導孩子參與到幼兒園的各項活動之中,在日常活動或游戲中讓害羞兒童擔當重要角色,對于兒童表現(xiàn)出的良好社會行為多鼓勵、多贊揚,給予害羞兒童更多的積極關(guān)注與社會支持,增強兒童的勇氣與自信心,從而減輕內(nèi)化問題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Rubin K H, Coplan R J, Bowker J C. Social Withdrawal in Childhood[J].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2018, 60(01):141.

      [2] Crozier, Alden W R, Lynn E.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social anxiety [M]. New Jersey: John Wiley & Sons, 2001.

      [3] Rubin K H E, Coplan R J E. The Development of Shyness and Social Withdrawal[M].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2010.

      [4] Coplan R J, Prakash K, ONeil K, et al. Do You "Want" to Play Distinguishing Between Conflicted Shyness and Social Disinterest in Early Childhood[J]. Dev Psychol, 2004, 40(02):244-258.

      [5] Gazelle H, Ladd G W. Anxious solitude and peer exclusion: a diathesis-stress model of internalizing trajectories in childhood[J]. Child Development, 2010, 74(01):257-278.

      [6] Rubin, K. H., Chen, X., McDougall, P,et al.The Waterloo Longitudinal Project: Predicting adolescent internalizing and externalizing problems from early and midchildhood[J].Development and Psychopathology,1995(07):751-764.

      [7] Caspi A, Elder G H, Bem D J. Moving away from the world: Life-course patterns of shy children[J].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988, 24(06):824-831.

      [8] Asendorpf J B. Development of inhibited childrens coping with unfamiliarity[J]. Child Development, 1991, 62(06):1460-1474.

      [9] Rubin K H, Asendorpf J. Social withdrawal, inhibition, and shyness in childhood [M] . Abingdon:Taylor and Francis, 2013.

      [10] Achenbach T M, Edelbrock C S. Behavioral problems and competencies reported by parents of normal and disturbed children aged four through sixteen[J]. Monogr Soc Res Child Dev, 1981, 46(01):1-82.

      [11] 王悅敏.基于情緒控制與社會技能訓練的害羞兒童干預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4.

      [12] 陳寧.兒童問題行為與師生關(guān)系[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05.

      [13] 辛自強,林崇德,俞國良.教師互動問卷中文版的初步修訂及應(yīng)用[J].心理科學,2000(04):404-405.

      [14] Xinyin Chen, Mowei Liu, Boshu Li, et al. Maternal authoritative and authoritarian attitudes and mother-child interactions and relationships in urban China[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velopment, 2010, 24(01):119-126.

      [15] Rothbart M K, Ahadi S A, Hershey K L, et al. Investigations of Temperament at Three to Seven Years: The Childrens Behavior Questionnaire[J]. Child Development, 2001, 72(05):1394-1408.

      [16] Yang F, Chen X, Wang L. Shyness-Sensitivity and Social, School, and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in Urban Chinese Children: A Four-Wave Longitudinal Study[J]. Child Development, 2015, 86(06):1848-1864.

      [17] Grose J, Coplan R J. Longitudinal Outcomes of Shyness From Childhood to Emerging Adulthood[J]. Journal of Genetic Psychology, 2015, 176(06):408-413.

      [18]Coplan R J, Prakash K, ONeil K, et al. Do You "Want" to Play Distinguishing Between Conflicted Shyness and Social Disinterest in Early Childhood[J]. Dev Psychol, 2004, 40(02):244-258.

      [19] Chen X, Wang L, Wang Z. Shyness-sensitivity and social, school, and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in rural migrant and urban children in china[J]. Child Development, 2009, 80(05):1499-1513.

      [20] Chen, X., Wang, L., &Cao, R. Shyness -sensitivity and unsociability in rural Chinese children: Relations with social, school and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J].Child development,2011(05).

      [21] Liu, J., Coplan, R. J., Chen, X., Dan, L., Ding, X., & Zhou, Y. Unsociability and Shyness in Chinese: Concurrent and Predictive Relations with Indices of Adjustment[J].Social Development,2014(23).

      [22] 陳露. 幼兒教師對兒童不同社會退縮行為信念的調(diào)查研究[J].早期教育(教科研版), 2016(09):8-13.

      [23] 許俊, 張笑, 趙金霞. 教師領(lǐng)導行為與兒童青少年焦慮癥狀的關(guān)系[J]. 青少年研究(山東省團校學報), 2014(02):22-25.

      [24] Wang Q, Wang P, Han L, et al. The Revision of College Students Shyness Scale and Its Relevant Study[J].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09, 32(01):204-206.

      [25] Gazelle H, Rudolph K D. Moving toward and away from the world: social approach and avoidance trajectories in anxious solitary youth[J]. Child Development, 2004, 75(03):829-849.

      [26] Sette S, Baumgartner E, Schneider B H. Shyness, Child-Teacher Relationships, and Social‐Emotional Adjustment in a Sample of Italian Preschool‐Aged Children[J]. Infant & Child Development, 2014, 23(03):323-332.

      通訊作者:張洵,773775790@qq.com

      (責任編輯 張付慶)

      猜你喜歡
      教師行為幼兒
      從“要遵守”到“我來管”——大班幼兒的自我管理初探
      天津教育(2023年2期)2023-03-14 07:34:52
      幼兒美術(shù)作品選登
      如何讓幼兒愛上閱讀
      如何培養(yǎng)幼兒的自信心
      甘肅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 07:45:12
      例析建構(gòu)主義思想下的生物教學設(shè)計
      中學生物學(2017年2期)2017-03-20 23:16:04
      現(xiàn)代學徒制在職業(yè)技能課堂教學中的落實和應(yīng)用
      東方教育(2016年19期)2017-01-16 11:15:47
      教師行為對學生學習毅力的影響
      教師·上(2016年2期)2016-03-12 09:32:59
      淺談教師行為對幼兒成長的影響
      學講計劃理念下的教師主導地位
      幼兒畫刊
      咸阳市| 宜兰县| 遂川县| 启东市| 合作市| 鸡西市| 沙坪坝区| 土默特右旗| 枣庄市| 麦盖提县| 汽车| 吴江市| 秦皇岛市| 金门县| 利川市| 嘉定区| 汉寿县| 中方县| 河南省| 梅河口市| 岳西县| 乐安县| 古蔺县| 甘洛县| 香格里拉县| 灵台县| 阳江市| 社旗县| 丽水市| 平山县| 米林县| 旬邑县| 临海市| 泽库县| 大渡口区| 陈巴尔虎旗| 麦盖提县| 当涂县| 含山县| 红桥区| 嘉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