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武姮
英語口語能力是英語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使學生流暢自如地使用英語進行表達,必須強化英語口語能力教學。筆者在英語口語課“English Poster”教學中做了如下嘗試。
課前自主學習。筆者將微課及相關的學習資料和自學指南通過虛擬學習平臺分享給學生,并向學生提供引導性問題清單,引導學生學會用所學英文句式來交流表達。比如:①如何開啟對話(how to start)?(學校要進行海報制作比賽了,我不知道用什么工具來做,你有沒有什么好的建議?)②如何告訴對方自己的需求和想法(talk about “needs”)?(我們可能需要……因為……你覺不覺得我們應該用……來……呢?)③如何用語言讓對方參與進來(get your partner involved)?(用這個怎么樣呢?讓我們再看看有沒有更好的選擇?)④如何正確地表達同意和反對(agreeing and disagreeing)?(這是個好主意,我同意。這個想法很有趣。我不這么想,因為……這樣雖然好,但是……)⑤如何結束對話(ending the dialogue)?(你認為我們是不是應該選擇……所以,我們應該選擇……那讓我們用……來制作吧。)同時,學生在學習平臺上觀看筆者錄制的介紹“節(jié)約糧食”的海報制作過程的英文微課視頻,并完成相關的問題。筆者通過信息化平臺反饋的測試結果掌握學情,以便有的放矢。
課中協(xié)作探究。筆者呈現(xiàn)數(shù)碼相機、打印機、剪刀、白紙板、膠水、書、筆、電腦等物品的圖片和單詞,讓學生1分鐘記住圖片中的相關細節(jié)。然后,學生分組搶答筆者的三輪提問。新單詞將在第一輪問題中呈現(xiàn)。比如“圖片里有多少支筆?”“圖畫里有什么樣的書?”“有筆記本電腦還是臺式電腦?”等。第二輪問題,學生將被要求根據(jù)情境猜測并用筆者剛才呈現(xiàn)的物品的生詞填空。例如“她昨天一直在哪里工作到凌晨四點?”“理發(fā)師用什么理發(fā)?”等。由于不同層次的學生的記憶能力存在差異,對于已經(jīng)學過的知識,筆者盡量向基礎薄弱的學生提問,讓其他層次的學生補充和糾正,以激發(fā)全班學生的參與興趣。第三輪問題是開放性的問題,例如“白紙板可以用來做什么?”“剪刀除了理發(fā)還可以用來做什么?”等,讓學生暢想所列物品的功能。最后,筆者把所有的物品放在一張圖片里,引導學生猜測此次口語交際的主題。學生大膽猜測,最后得出了本節(jié)課的討論主題——如何制作海報、制作海報所需的物品以及理由。此環(huán)節(jié)問題設計由易到難、由封閉到開放,逐步訓練了不同層次學生的發(fā)散思維和創(chuàng)意表達能力。
成果展示交流。筆者結合生活實際,引導學生了解社會熱點、焦點問題,比如垃圾分類、白色污染、光盤行動等。學生兩人一組選擇設計一種海報,并討論如何制作出自己的話題海報。學生以做海報為目的進行討論,在對話的過程中要求用到新學單詞和表達方式。在學生開始對話之前,筆者介紹了口語考試評分指標:①流利度與連貫性;②語法準確性與精確性;③詞匯的豐富度;④語音語調的流暢與清晰度。知道了口語考試評分標準后,學生會有意識地調整自己的表現(xiàn)。
課后練習拓展。根據(jù)評價反饋結果,筆者按照學生的薄弱項對其進行課后分組拓展訓練,通過檢查作業(yè)完成質量,掌握學生存在的共性問題和個性問題,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度。比如本節(jié)課關于海報制作的作業(yè)設計有三種,學生可任選其一完成:①對所選海報話題的設計思路進行兩人一組的英文對話創(chuàng)編;②繪制一份海報并將設計的思路進行英文解說;③搜索生活中的某一話題海報,用英文進行解說和點評。
(作者單位:廣東碧桂園學校國際初中)
責任編輯? 孫愛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