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工業(yè)園區(qū)星洲小學 項 飛
小練筆是統(tǒng)編語文教材獨具創(chuàng)新價值的編排之一。這些小練筆往往由課文內容生發(fā),圍繞一個重點或者中心進行片段練習,引導學生由讀學寫。但它又不同于傳統(tǒng)意義上的寫作訓練,其選材角度小、內容簡短、貼近實際、易于操作,且緊隨閱讀教學,有利于發(fā)展學生的言語思維能力。
三到六年級精讀課文的課后習題中,明確編排了18次小練筆。其中,三年級6次,四年級5次,五、六年級各4次。編者站在學生言語思維發(fā)展的角度,力圖通過多次循環(huán)的小練筆訓練,指導學生掌握寫好片段的基本方法,體會動筆“寫”的樂趣,為習作打下扎實的基礎。
統(tǒng)編教材中的小練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雖然是短小的,片段式的練筆,但只要訓練精準,同樣能獲得言語思維能力的提升。如《獵人海力布》一課的小練筆“根據(jù)課文內容,給那塊叫‘海力布’的石頭寫一段話,簡要介紹它的來歷”,它契合了本單元的語文要素“了解課文內容,創(chuàng)造性地復述故事”“提取主要信息”。這樣的練筆設置,不僅落實了單元的語文要素,也為后面的單元習作“縮寫故事”進行了鋪墊。再如,《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的小練筆,讓學生仿照課文的寫法,試著用具體事例說明一個觀點,也照應了本單元語文要素“體會文章是怎樣用具體事例說明觀點的”。這樣的練筆編排前后關聯(lián),體現(xiàn)了思維的整體性特點。
從字數(shù)上看,三年級的小練筆僅要求寫幾句話即可,如《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有的甚至沒有字數(shù)要求,僅要求寫一寫,如《我們奇妙的世界》??梢?,在練筆的過程中,編者意圖降低“寫”的難度,鼓勵學生大膽寫。從四年級下學期開始,更多的是要求寫一段完整的話,如《手指》的小練筆“仿照課文的表達特點,從人的五官中選一個,寫一段話”。
從能力上看,三年級的小練筆以“觀察”為主,到了四年級加入了“想象”,五年級則加入了“借物喻人”、概述縮寫,六年級涉及了心理描寫和借事說理等訓練。
練筆的維度由易到難,呈梯狀分布,這種螺旋上升的編排方式符合不同年段學生思維發(fā)展的特點。這些小練筆適宜放在學習課文后,學生即時練習,關注練筆的“一練一得”,寫完后還要即時講評。這樣,讀寫的黏合度高,效果更佳。
統(tǒng)編教材課后小練筆的編排,從學生的言語思維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出發(fā),精心設置練筆的點。
1.聯(lián)系生活實際。如《大自然的聲音》課后小練筆,引導學生聯(lián)系生活中聽到過的聲音,仿照文中“總分”的句式寫一寫。
2.結合課文內容。如《窮人》一文的小練筆,讓學生結合上下文寫一寫漁夫打魚歸來,兩人沉默時,桑娜的心理活動。
3.兼顧不同文體?;蚱洈?,如《花鐘》要求學生“仿照課文中表達鮮花開放的語句,寫一寫你喜歡的花”;或偏說明,如《飛向藍天的恐龍》要求學生“讀一讀,注意加點的部分,再照樣子寫一段話……”;或偏說理,如《真理誕生于100個問號之后》“仿照課文寫法,用具體事例說明一個觀點”。
根據(jù)閱讀和寫作教學的側重點不同,按學生言語思維發(fā)展的特點,筆者將小練筆分為三種類型:“促讀式”小練筆、“促寫式”小練筆和“讀寫互促式”小練筆。
“促讀式”小練筆,是指借助“寫”來促進“讀”的思維練筆類型。這類小練筆中的“寫”,是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感悟課文的主要內容和中心思想。
在進行這種類型的練筆時,教師不能隨意讓學生一“寫”了之,應創(chuàng)設相關的言語思維實踐“場”,為學生提供“寫”方面的支持。例如,《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一文的小練筆“如果有人問你為什么而讀書,你的回答是什么?想一想,寫下來,注意寫清楚理由。”筆者的教學策略如下:
第一步:比較異同。出示文中先生的提問,對比理解少年周恩來與其他學生的不同回答。
第二步:探究緣由。少年周恩來為什么會說“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呢?
第三步:設置練筆。讓學生想想自己讀書的目的,再動筆寫。
第四步:交流反饋。先在小組內互相讀一讀,看看是否將讀書的目的和理由寫清楚了,再在全班交流。(要點:讓學生明白高遠的讀書目標能給學習帶來強大的動力,更能實現(xiàn)有價值的人生。)
上述小練筆的設計,圍繞“為何讀書”這一話題,通過對文中他人、少年周恩來和現(xiàn)實中的自己的想法進行對比,要求學生寫清楚自己讀書的目的,訓練了學生思維的條理性和邏輯性。
《巨人的花園》一文讓學生想象補白孩子們在巨人的花園里盡情玩耍的情景,把《獵人海力布》一文縮寫成一個簡短的故事等,都屬于這一類型的小練筆。
“促寫式”小練筆,是指通過閱讀來促進寫作的思維練筆類型。在這種類型的練筆中,通過對作者言語思維表達范式的學習,讓學生悟得如何“寫”的密鑰?!按賹懯健毙【毠P有著豐富的實踐經(jīng)驗,練筆的形式可以分為“語言范式”和“文本表達”兩大類:
1.借鑒語言范式
“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課文中典型的句式、段落等承載了豐富的言語思維訓練信息。
如《荷花》一文,小練筆要求學生仿照第2自然段寫一種植物。教學時,不妨有如下策略:
第一步:默讀想象畫面。仔細默讀第2自然段,你看見了哪些荷花?(還沒有開放的花骨朵兒、才展開兩三片花瓣兒的荷花、花瓣兒全展開的荷花)
第二步:關注重點詞語。通過“兩三片”“嫩黃色”“飽脹”等詞語,引導學生明白觀察事物有方法,即從數(shù)量、顏色、形狀等多個角度入手。
第三步:聚焦句式表達。作者通過“有的……有的……有的……”這種句式,把荷花的樣子寫得具體明白。
第四步:引出即時練筆。仿照第2自然段的句式表達,仿照著寫一種你喜歡的植物。
第五步:匯報交流,即時反饋。
閱讀是一種手段,最終為寫作服務。上述小練筆的教學設計,通過對課文語言的學習來豐富學生的語言,在仿寫的過程中又規(guī)范了學生的語言,最終鍛煉了學生言語思維的能力。
2.借鑒文本表達
統(tǒng)編教材中的課文都是名篇佳作,融匯了作者甚至編者的智慧,無論是內容還是形式上,都是訓練學生言語思維的范本。
如《落花生》一文,作者使用了借物喻人的手法,通過一家人品花生、議花生,表達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的理念。課后的小練筆,讓學生借用本文的寫法,從“竹子、梅花、蜜蜂、路燈”中任選一項,寫一段話。教學的策略不妨如下:
第一步:讀一讀。默讀課文第3到15自然段,思考:花生有什么特點?
第二步:悟一悟。認真品讀父親的話,思考:父親僅僅是在說花生嗎?(要點:父親借花生的特點告訴孩子們要做一個樸實無華、默默奉獻的人。)
第三步:聯(lián)一聯(lián)。這種寫法叫“借物喻人”。“借物喻人”能夠增強語言的表現(xiàn)力和感染力,使表達變得含蓄而高級。我們身邊有哪些“雖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的人?
第四步:寫一寫。生活中也有很多的人或物,像花生一樣,如竹子、梅花、蜜蜂、路燈等。由它們,你聯(lián)想到了生活中的哪些人呢?選擇其中的一個,試著用“借物喻人”的方法寫一段話吧!
第五步:評一評。語言是思維的外殼。這一片段的教學,從認知到運用,體現(xiàn)了程序性思維到策略性思維的顯現(xiàn)過程。經(jīng)常進行這樣的思維練筆活動,學生就會漸漸發(fā)現(xiàn)寫作的密鑰,逐步提高言語思維的能力。
“讀寫互促式”小練筆,是指借助“閱讀”和“寫作”的相互配合來完成某一任務的思維練筆類型。該練筆中閱讀和寫作進行了深度融合,讀中融寫,寫中促讀,讀與寫即時交互作用,有效提升學生言語思維的廣度與深度。
如《窮人》一文,講述了桑娜和漁夫在鄰居西蒙死后,主動收養(yǎng)她的兩個孩子的故事。小說以桑娜的內心矛盾為主線,營造了心理環(huán)境,展開了情節(jié)敘述。教學課后的小練筆時,筆者采用了如下策略:
第一步:尋找桑娜的心理軌跡圖。讀小說時,我們和桑娜一樣,一直“矛盾”著,這就是小說的心理環(huán)境。默讀課文,找出描寫桑娜心理活動的語段。(要點:擔憂→擔心→忐忑不安→緊張害怕)
第二步:探究“矛盾”心理的表達方式。小說的第9自然段對桑娜“忐忑不安”的心理描寫尤為精彩。作者是如何使用省略號、問號和感嘆號來表現(xiàn)人物“忐忑不安”的心理的呢?(要點:五處省略號,表示桑娜害怕因抱回孩子增加生活負擔而可能遭受丈夫的責難。四處問號,寫出了桑娜糾結到底要不要抱養(yǎng)這兩個孩子。三處感嘆號,前兩處主要體現(xiàn)緊張至極,最后一處說明桑娜克服所有害怕和擔憂,下定了決心。)
第三步:補寫桑娜的心理活動。出示:
“是啊,是啊,”丈夫喃喃地說,“這天氣真是活見鬼!可是有什么辦法呢!”
兩個人沉默了一陣。
沉默中,桑娜會想些什么呢?聯(lián)系課文內容,寫一寫桑娜的心理活動。(要點:關注桑娜說話的內容和意圖,運用省略號、感嘆號和問號表達桑娜內心的緊張、害怕和糾結。)
第四步:匯報交流。
第五步:討論作者為什么不把桑娜內心的想法直接寫出來?(要點:這是作者有意而為之,桑娜內心的緊張、害怕和糾結已經(jīng)暗含在說話的語言中。漁夫回來后,桑娜和漁夫之間的對話更有利于展開情節(jié),人物的形象也更加豐滿動人。)
寫桑娜心理活動的過程,既是學生研讀文本的過程,又是一個思維的過程。在上述教學過程中,學生不僅要聯(lián)系上下文思考桑娜會怎么想,還要思考桑娜為什么要這么想,思維品質得到了有效的發(fā)展和提升。
總之,閱讀課文中的練筆點無處不在,除去編者明確編排的18次小練筆外,我們語文教師還要善于發(fā)掘其他課文的練筆點,巧妙設計適合學生言語思維發(fā)展的小練筆,從而讓學生慧讀善寫,達到發(fā)展語文素養(yǎng)的目的。
天空一碧如洗,燦爛的陽光正從密密的松針的縫隙間射下來,形成一束束粗粗細細的光柱,把飄蕩著輕紗般薄霧的林蔭照得通亮。
——魯迅《朝花夕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