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的語境中,有一句經(jīng)典的判斷: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其實對于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教材解析或文本解讀而言,這句話還有另外一層含義,換句話說,對文本的解讀,也不能拘泥于某一種形式,而應當結合文本的具體特點,進而結合學生的認知特點,然后進行有針對性的設計。這樣的思路其實是符合教育規(guī)律的,現(xiàn)象闡釋學強調(diào)的實際上也就是這樣的一個觀點。有了這一思路之后,教師在實施教學的時候,首先要研究的就是文本特點,然后還要研究學生在文本解讀時可能會產(chǎn)生的心理狀態(tài),這樣就可以讓師生在文本解讀過程變得更加高效。
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教材中,有《苤苢》這一課文,相對于其它課文哪怕是相對于其它文言文而言,這一課文都有其獨特的地方。如何讓學生在解讀的時候能夠從味同嚼蠟到甘之若飴,對于語文教師的教學而言是一個非常重大的挑戰(zhàn)??紤]到《苤苢》一文篇幅不長,這里可以引用一下: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苯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從行文來看,這篇課文極簡,以至于絕大多數(shù)學生讀來,都感覺索然無味,由于這些學生大多知道《詩經(jīng)》中的《關關雎鳩》,因此對比之下,學生的感覺就是:這樣的一段文字,怎么就入了《詩經(jīng)》?確實,這首詩確實極簡,簡得翻譯之后簡直不忍直視,比如說可以將其翻譯為:
車前子呀采呀采,采呀采呀采起來。車前子呀采呀采,采呀采呀采得來。
車前子呀采呀采,一片一片摘下來。車前子呀采呀采,一把一把捋下來。
車前子呀采呀采,提起衣襟兜起來。車前子呀采呀采,掖起衣襟裝回來。
多次實踐表明,將這樣的翻譯結果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時,不少學生都會捧腹。但也有聰明的學生會意識到:看起來如此簡樸的文字,既然錄入了《詩經(jīng)》,就自然有其道理,是不是其中的魅力沒有被我們發(fā)現(xiàn)呢?這樣的觀點很容易為其他學生所接受,于是對本文的解讀就進入了由簡至繁、以簡入繁的路徑,最終達成簡繁相依的理想狀態(tài)。本文就闡述筆者的嘗試過程。
一、于簡中讀出繁
在解讀的過程當中,絕大多數(shù)學生在讀了一兩遍之后,都能夠迅速地認識到這首詩當中,最關鍵的其實就是六個字。而這六個字當中,學生能夠憑著自己的經(jīng)驗與認知讀懂的往往只有“采”和“有”兩個字,這個時候學生的注意力往往會更多地轉移到“采采苤苢”和“薄言*之”,應當說學生的這一注意力轉移還是符合邏輯的,在無法讀懂掇、捋、袺、襭時,先弄懂其余重復的詞句,是文言文學習的基本思路。
這個過程當中有這樣幾個關節(jié):一是理解芣苢。這個可以由教師直接向學生解釋,而且就可以直接解釋為車前子(有研究者指出:苤苢是什么?現(xiàn)在認識比較一致,各家都以為是中藥中的車前草,即車前子。),讓學生認識到這是一種中草藥;二是理解“采采”。這個可以解釋為“采呀采”或者“采了又采”,至于哪種解釋認為準確,這個可以在后面的理解當中進一步形成認識;三是理解“薄言”。絕大多數(shù)學生在剛開始閱讀的時候都感覺這個詞有一定的含義,并且能夠根據(jù)自己的理解與想象去判斷這個含義。待到學生形成了自己的認識之時,教師再告訴學生這是一個沒有實義的發(fā)語詞,教學實踐表明,學生在聽到這一解釋之后,往往不會有認知沖突,而是能夠迅速接受,一個直接的原因就是這個詞沒有實義,反而方便了理解。
但隨后就來了矛盾:“薄言”沒有實義,那剩下來需要理解的就只有那四個字了,如何用這四個字的理解,去支撐起整首詩的理解呢?顯然這應當是一個于“簡”中讀出“繁”的過程,這個過程的核心就是兩點:一是翻譯掇、捋、袺、襭的字義;二是建構起整首詩的意境。這些字的含義可以直接給出,而整個詩境的構建,則需要進一步的努力——最需要努力的就是通過六個字,去構建出一幅從出發(fā)到滿載而歸的采摘圖景,尤其是要讓學生感受到其中的動感、輕快的樂感。根據(jù)筆者的教學經(jīng)驗,這一目標的實現(xiàn),除了教師必要的解釋之外,更為關鍵的是讓學生進行吟詠,必要的時候可以借助于現(xiàn)代教學手段,為學生展現(xiàn)出一幅幅采摘苤苢的景象。
二、于繁中理解簡
當走好從簡至繁這條道路之后,教師引導學生解讀課文,仍然有兩個步驟:一是對詩境的整體理解尤其是表象的強化;二是從繁向簡回歸,進一步讓學生認識到詩中文字的內(nèi)涵。
對于第一個步驟,筆者在教學中引用了清人方玉潤在《詩經(jīng)原始》中的一段評價:讀者試平心靜氣涵詠此詩,恍聽田家婦女,三三五五,于平原曠野、風和日麗中,群歌互答,余音裊裊,若遠若近,忽斷忽續(xù),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曠。則此詩可不必細繹而自得其妙焉。對于這首詩的理解而言,在上述由簡至繁的基礎之上,再加上這段文字,則可以讓學生不僅可以基于詩之文字形成基本的理解,還可以讓學生通過想象形成更為豐富的畫面感——就如同上面這段文字中所描述的那樣,六個字支撐起來的畫面簡直是妙不可言。
當學生有了這樣的表象之后,再讓學生回頭去研讀詩之本身,學生就可以發(fā)現(xiàn):即使是一首簡單的詩歌,也能夠通過精彩的描述,讓人去感受到詩的質樸、靈動與可愛。那其中的關鍵又在哪里呢?學生解讀詩的視角就會轉向寫作手法,這個時候教師可以向學生滲透:中國的傳統(tǒng)文學和藝術都特別講求“道”,并常常以之作為最高境界,求道的過程又常常被視為返璞歸真——真即為道。傅山曾說“寧拙毋巧”,又常常說“大巧若拙”。無論是著文章,還是學習書法,經(jīng)歷的過程往往也都是由生轉熟,再由熟轉生,繪畫、詩文都是這樣。然而縱觀后世,真正能夠“歸真”者卻絕鮮見。因為人之所學愈多,為文愈足,而離道愈遠。[1]帶著這樣的視角去看《苤苢》這一詩歌,正可以讀到其中返璞歸真的一面——生活是真,生活中的一言一行是真,生活中隱藏在言行背后的情感亦是真。在引導學生解讀這首詩歌的時候,一定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讓學生認識到生活中的“真”,進而去理解生活中的“道”。
大道至簡,其意義不言而喻。
三、簡繁相依讀文
《苤苢》一詩既是一首小詩,又是名篇,許多選本都選了它。顯然,這都是看中了這首詩的教育價值。對于高中學生而言,教師對自身角色的定位非常重要:對于學生而言,要帶領學生去解讀的是作為課文的《苤苢》,追求的是相對統(tǒng)一的觀點與結論;對于自身而言,《苤苢》又是一個重要的研究對象,教師要盡可能的占有相關的研究資料,這樣才能夯實自己的教學根基,拓寬自己的教學廣度。
這里也存在一個簡繁選擇的問題,從繁的角度來看,對于《苤苢》的解讀尤其是對于詩的解釋其實還存在不少的紛歧,仍然有研究者在試作新的解釋,共資探討。[2]還有研究者認為,關于《詩經(jīng)》中《芣苢》的內(nèi)涵,聞一多先生的闡釋是最為精彩也最令人信服的,但有意思的是,研究者卻認為聞一多先生卻忽略了該詩最后一句“薄言襭之”的內(nèi)蘊,其認為“薄言襭之”并不是一次簡單的勞動操作,并不只是將苤苢放在圍裙里。其認為是一種巫術行為,也就是說,在詩中采芣苢之目的不是為了服用,而是把它揣在懷里,希望它能發(fā)生巫術效能,助女人受孕。[3]這樣的觀點可以以繁的形式存在于教師的學術研究視野當中,是不可以出現(xiàn)在課堂上的,課堂還是應當以“簡”為要。
綜上所述,高中語文中的文本解讀,需要思考簡繁的關系,并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簡繁相依的課堂。
參考文獻:
[1]沐齋.《苤苢》之天然[J].文史知識,2019(1):2+105-107.
[2]陳化新.《詩·芣苢》新解[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87(4):65-69.
[3]呂華亮.《詩經(jīng)·苤苢》“薄言襭之”新解[J].唐山學院學報,2010(02):57-58.
高愛華,江蘇省張家港市樂余高級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