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子
有些問題并沒有所謂的正確答案,那些選擇可能是當事人在當下能做出的最優(yōu)選擇。
離婚一向被視為個人隱私,很多人都會低調(diào)處理,不會輕易告知旁人。然而,對于家庭觀念極重的中國人來說,親生父母并不是“旁人”,而是血脈相連、知根知底的“親人”。那么,離婚這樣的人生大事,對親近的父母,到底是該告訴還是該隱瞞呢?
為了解大家的態(tài)度,《婚姻與家庭》雜志特別在各大新媒體平臺推出調(diào)查—離婚該不該隱瞞父母?在回收的2195份有效問卷中,75%的人選擇“不該”,只有25%的人認為“應該”。也就是說,愿意對父母敞開心扉的人還是占大多數(shù)。
那么,他們?yōu)槭裁匆龀鲞@樣的選擇?他們的觀點又能給我們帶來怎樣的啟示?下面,我們就來聽聽大家的說法吧。
簡單來說,75%的人認為“不該”隱瞞,是因為他們覺得“坦白告知”會給自身和家人之間的關系帶來種種好處,這些好處將幫助他們順利地度過離婚這場人生風波。
從調(diào)查結果我們可以看出,在眾多好處之中,最受看重的是A選項(大事告知,他們會感到被尊重,被信任)。
這個結果最初讓調(diào)查人員感到有些不解,畢竟離婚最難受的還是當事人自己,為什么他們第一時間想到的不是“讓父母安慰自己”,而是反過來更關注父母的感受呢?為此,調(diào)查人員做了進一步走訪,發(fā)現(xiàn)了原因,受訪者選這一項往往是出于孝道。
在很多人心目中,離婚在法律上是個人的自由,但在倫理層面,父母依然擁有知情權甚至發(fā)言權?!按笫赂嬷笔菍Ω改缸罨镜淖鹬?。身為子女者,如果做到了,他們就可以告訴自己:“我是個孝順的人,我在艱難時刻也努力讓父母放心愉悅了?!痹趥鹘y(tǒng)觀念中,這是一個規(guī)格很高的肯定,足以抵消一些離婚帶來的過分沉重的感受,比如“我是一個差勁的人”“我是一個失敗者”,等等。
D選項(他們是強大的后盾,可以對抗離婚的風浪)占比34%,排在第二。這個選項意味著,子女在離婚時將父母視為后盾和戰(zhàn)友,可以隨時給自己提供幫助。比如在分居的時候,父母可以提供棲身之所;在處理財產(chǎn)問題時,父母可以充當顧問;在需要正面對抗時,父母可以給予有力支援,等等。調(diào)查人員發(fā)現(xiàn),這34%的受訪者在遇到離婚時會更有信心,因為直面危機的不是他一個人,而是生他養(yǎng)他的原生家庭。
相比于D,B和C的占比要少得多,分別只占4%。在調(diào)查中,有受訪者表示,這是因為D代表著事務和精神上的全面支持,而B和C只側重于某些重要方面。
B選項(向他們吐槽可以無所顧忌)意味著父母可以提供一個安全空間,讓子女在里面待著,傾吐心聲、發(fā)泄情緒,慢慢調(diào)整并恢復平衡。也就是說,原生家庭在這里主要起到“心理避風港”“聆聽者”“安全容器”的作用,子女棲身其中,就能依靠自己的能力調(diào)整心態(tài)。
相比之下,C選項(窩在他們身邊能夠獲得慰藉)的父母則更為積極,可以起到“外掛”的作用,有時主動提供一些心理功能,補充子女的不足。比如當子女自感一無是處的時候,他們會主動發(fā)起交談,指出子女在婚姻中哪些地方做得對,肯定他們的努力,包容他們的不足,從而幫助子女公正地評價自己。
總體來說,B、C、D選項的父母都能從不同角度給予子女有利的資源,幫助他們度過人生危機,因此,子女也更愿意將離婚的事告知他們。
正如上面所說,25%的人選擇離婚不告訴父母,這也意味著,他們認為父母會給自己帶來更多麻煩。但這也讓調(diào)查人員不大理解,因為照理說,絕大部分父母都是愛孩子的,不可能刻意給子女制造麻煩,為什么覺得父母會制造麻煩的人占比會高達25%。到底是哪里出了問題?
在訪問過程中,調(diào)查人員逐漸發(fā)現(xiàn),可能造成麻煩的其實是父母心中的傳統(tǒng)觀念。比如A選項(離婚已經(jīng)很煩了,不想再被父母“教育”,被他們逼著“反思自己”),占比40%。這一選項的文化背景就是“內(nèi)省”,遇事先反省自己、調(diào)整自己,自古以來就被視為君子的美德。然而,“內(nèi)省”其實也要看場合的。如果父母不分青紅皂白地逼離婚的子女內(nèi)省、反思,就容易演變成雪上加霜的直接攻擊,把他們推入“罪人”的絕境。這樣做除了添堵以外,沒有任何積極的意義。
B選項(父母只會沒有原則地“勸和”)占比37%,也是讓子女很頭疼的一大選項。它的文化背景是“寧拆十座廟,不破一樁婚”。在古代,這種觀念可以起到穩(wěn)定婚姻的作用,但在復雜的現(xiàn)代,就未必合乎時宜了。父母閉著眼睛勸和不勸離,實際上是無視子女的困境。例如他們可能遭遇嚴重家暴、背叛以及毫無挽回余地的感情破裂,需要的是“解脫”,而不是“和好”。這時父母一味勸和,滿足的只是自己,而不是子女的需要。
D選項(告訴父母一個字,七大姑八大姨就能說出一部書了)占比排第三,在生活中也很常見。這種父母在心理上是“沒有完全分化的”,也就是說,他們需要別人來給自己分擔情緒,無法完全獨立。當遭遇子女離婚時,他們必須找七大姑八大姨說一說,排解一下,才會覺得舒服。這樣一來,子女也不會擁有什么隱私或秘密了。在父母處理自身情緒的時候,子女也很容易被“賣出去”,因而受到更多傷害,甚至淪為外界的日常談資和笑柄。
C選項(父母會找對方麻煩,讓一地雞毛飛得更狂亂)占比最少,也是比較不健康的。這種父母在心理上同樣沒有分化,但相比D選項,他們的處理手法更為幼稚。他們會跑去攻擊對方,掀起一場巨大的風浪,也許是想出口氣,也許是想給孩子討一個公道。但他們無視子女的意愿,常常給子女造成更大的麻煩。因此,在遭遇離婚時,子女寧愿遠離這種父母,也不愿意找他們幫忙。
以上就是“離婚該不該隱瞞父母?”的調(diào)查結果。從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當事人的選擇往往是依據(jù)過往經(jīng)驗對父母做出的預判。如果他們認為,父母會帶來正面資源和支持,他們就樂意告知;但如果父母帶來的只是負能量甚至更多的傷害,他們就選擇敬而遠之。這個“趨利避害”的原則也使得調(diào)查沒有所謂的正確答案,只有不同家庭背景的人因?qū)嶋H情況做出的不同選擇。而每個選擇對于當事人來說,無論是告知還是隱瞞,都是他們在自己認知范圍內(nèi)的最佳答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