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曄 周楊靜
摘要:隨著中國文化影響力的擴大,茶文化近年愈發(fā)流行,國內外相關題材的紀錄片也層出不窮。因為文化差異,國內外茶文化紀錄片在主題內容和藝術特色上存在很多不同之處??疾爝@些差異,可以更好地指導國內茶文化紀錄片的拍攝,從而更好地實現茶文化的跨語境傳播。
關鍵詞:茶文化;紀錄片;主題內容;藝術特色;跨語境傳播
中圖分類號:J9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06-0-02
茶文化一直是我國對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內容。近年來,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推進,茶文化更是成了宣傳中國文化的重要窗口。如何更好地傳播茶文化已成為我們必須面對的課題。美國社會學家丹尼爾·貝爾曾指出:“當今文化正在變成一種視覺文化,而不是印刷文化,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盵1]在以視覺文化為主導的今天,茶文化的影像化傳播至關重要,而紀錄片無疑是最好的形式。隨著中國文化影響力的擴大,國內外與茶文化有關的優(yōu)秀的紀錄片層出不窮。國內較為優(yōu)秀的茶文化紀錄片有《茶,一片樹葉的故事》《中國茶界》《茶緣天下》等;而國外則拍攝了《茶馬古道——另一條絲綢之路》《茶葉之旅》《中國茶:東方靈藥》等展現茶文化的紀錄片。這些紀錄片無疑展現了茶文化多層面的意蘊,擴大了茶文化的影響力。但由于文化語境不同,國內外茶文化紀錄片無論在主題內容還是在藝術特色上都存在不小的差異。這些差異不僅體現了中西方對茶文化理解的不同,也更好地展現了世界茶文化的全貌。本文從主題內容和藝術特色兩個層面討論中西方茶文化紀錄片的異同,并借此反思如何更好地運用紀錄片這種形式實現茶文化的跨語境傳播。
1 中外茶文化紀錄片主題內容的對比
1.1 國內茶文化紀錄片主題
作為中國本土最重要的文化之一,茶文化歷史悠久,傳承深遠。因此,國內茶文化紀錄片在題材選擇上頗為廣泛。有介紹茶葉品種和各地茶文化的,如香港陽光衛(wèi)視2009年制作的《茶旅天下》,全方位地介紹了江浙一帶的30多種地方性名茶;有考究茶文化起源和發(fā)展的,如2014年播出的100集大型紀錄片《中國茶文化》,縱向梳理了飲茶從生活習慣逐漸成為一種博大精深的文化的歷史演變;有深挖茶文化內涵和美學意蘊的,如2015年云南省推出的《天賜普洱》和紹興市推出的《越地茶韻》,都結合當地特色名茗文化,展現了茶文化天人合一的美學內涵;有展現茶人工匠精神的,如《銀漢晴:太極茶道傳人》展現了銀漢晴作為茶道傳承人肩負的文化使命感,如《守茶人》記錄了貴州茶人大半生在制茶產業(yè)上的堅守;也有科普茶文化境內外傳播的,如2017年制作的《茶界中國》,視角深入全球各地的茶場,全面展現了茶在異國他鄉(xiāng)的種植情況以及茶文化跨文化的演化,體現了中國茶文化深遠的影響力。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要屬中央電視臺于2013年推出的紀錄片《茶,一片樹葉的故事》。該紀錄片分6個篇章介紹了茶葉的種類、茶的制作、茶文化的歷史傳承以及茶文化的跨國傳播等內容,堪稱“茶百科大全”。這些優(yōu)秀的紀錄片作品成功展現出了茶文化的強大吸引力和獨特美學意蘊,也體現了中國在文化傳播時立足當下、放眼世界的文化自信。
1.2 國外茶文化紀錄片主題
相比之下,外國茶文化紀錄片在主題的廣泛性上比國內紀錄片遜色不少,主題內容相對集中。主要包括3個方面:科普、介紹中國茶文化,介紹茶葉的種植和傳播,講述茶文化在本國的發(fā)展。美國佐治亞州公共電視臺制作的《中國茶:東方靈藥》從茶的起源、茶的種類、中國茶文化、美國茶文化等角度,全面介紹了中國茶文化以及茶文化在美國的發(fā)展。雖然該紀錄片試圖以《七碗茶詩》和《茶經》引入對茶文化詩意的解讀,并以極富美感的鏡頭語言描繪神秘的東方茶文化,但重點還是放在介紹和科普茶文化上。
西蒙·里夫拍攝的《茶葉之旅》以獨具批判性的視角,記錄了非洲的茶葉種植產業(yè),以及產業(yè)鏈中存在的社會問題。西蒙沿著茶葉之路,在非洲的肯尼亞和烏干達尋訪采茶,與當地種植工人聊天喝茶。在這部紀錄片里,西蒙用超寫實的拍攝手法展現了非洲人的苦難。沿著茶葉種植、運輸的軌跡,觀眾可以直觀地看到第三世界人民在這條產業(yè)鏈上遭受的壓迫。該紀錄片以創(chuàng)新的視角展現出了茶葉生產引發(fā)的社會問題,這是在茶文化紀錄片中前所未見的,極具人文關懷和現實意義。
2 中外茶文化紀錄片藝術特色的對比
2.1 虛實結合的寫意風格與以紀實為主的鏡頭語言
在鏡頭語言的運用上,國內外茶文化紀錄片呈現出較大的風格差異。國內茶文化紀錄片通常使用大量慢鏡頭記錄采茶制茶的過程和沖泡茶葉的過程。在《茶,一片樹葉的故事》《中國茶文化》等紀錄片中,茶農采摘茶葉、手工制茶、茶葉沖泡成茶這樣的慢鏡頭特寫畫面隨處可見。在《茶,一片樹葉的故事》中,制作者運用了一組慢鏡頭表現茶文化的歷史滄桑感。第一個鏡頭是身穿粗布衣服的老人牽著一匹馬由遠及近地走來,牽牛繩隨著步伐慢慢晃動。第二個鏡頭是另一位老人手持一把雨傘從右向左走來,雨水輕輕敲擊在黑色的傘面上,濺起水花。整個畫面以黑白色為主,用水墨一般的寫意質感體現出了歷史的滄桑與幽靜之感。慢鏡頭能為紀錄片營造出優(yōu)美的意境,更好地襯托出茶文化的歷史底蘊。
與此同時,國內茶文化紀錄片大都會拍攝時長不短的空鏡。《越地茶韻》通過大量航拍鏡頭記錄了浙江茶園的全貌,《天賜普洱》也采用長段的空鏡頭描繪云南秀麗的自然風光,《中國茶文化》更是通過航拍、特寫、延時攝影等方式記錄了中國各地的風物。這些空鏡頭與紀實鏡頭虛實結合,既展現了茶葉生長的自然環(huán)境之美,又為紀錄片營造了田園牧歌一般的寧靜美感,更彰顯出了對祖國秀麗河山的自信和對悠久文化的自豪。
相比之下,國外茶文化紀錄片對慢鏡頭和空鏡頭的運用相對克制,鏡頭整體呈現出寫實的特征?!吨袊瑁簴|方靈藥》雖然也試圖用慢鏡頭和空鏡營造神秘的東方韻味,但是這些鏡頭大都是作為搬演的歷史資料,用來補充介紹茶文化的歷史文化,并不影響紀錄片整體的紀實氛圍。
國外茶文化紀錄片常常會用采訪增強紀錄片的紀實感。在《茶葉之旅》中,導演西蒙·里夫用大量鏡頭記錄了自己與非洲工人的談話,為觀眾剖析了非洲茶葉產業(yè)鏈上人民的生存現狀?!恫桉R古道——另一條絲綢之路》則如實地記錄了普通邊民的日常生活狀態(tài),并通過采訪當地居民,展現了他們獨特的民俗文化和沿線的社會風貌。
2.2 借茶抒情的詩化呈現與嚴謹客觀的文化科普
配音和配樂運用的差異往往會讓紀錄片呈現出不同的質感,這一點在國內外的茶文化紀錄片中表現得十分明顯。國內茶文化在配音和配樂上追求詩意和唯美,運用充滿詩意的配音稿介紹茶文化,輔以中國古典音樂,營造悠遠寧靜的氛圍。這樣的解說詞和配樂在國內紀錄片中十分常見。如《茶界中國》的解說詞:“誰握住了地平線上的茶樹,誰就能把最美好的味道,統(tǒng)統(tǒng)揉進整個春天。”如《茶,一片樹葉的故事》將慢鏡頭與唯美的配樂相結合,展現出了茶葉在水中舒展的美妙狀態(tài),同時配上解說詞:“茶,就是一片樹葉遇上水的滋味”,成功營造出了泡茶時的詩意氛圍。再如《茶緣天下》在講述茶人人生的時候說:“她手中的茶,正像無數中國人的生活,苦過一陣,而后是回甘?!边@些后期配音配樂,都以詩化的方式呈現出了中國人的茶文化情懷。
而國外茶文化紀錄片傾向于運用嚴謹客觀的解說詞進行文化科普?!吨袊瑁簴|方靈藥》采用問題式的敘事模式,圍繞“中國茶是什么”的問題展開,從茶葉的起源、茶的種植、茶葉的種類、中國茶文化等角度進行解讀。該紀錄片用翔實而客觀的解說詞很好地為美國觀眾科普了中國茶文化。
2.3 天人合一的中國美學與神秘主義的東方幻想
由于文化語境的不同,國內外在理解茶文化的文化內涵和美學意蘊時存在諸多差異。國內的茶文化紀錄片整體上都展現出中式審美和中國美學的特點,而國外的茶文化紀錄片對茶文化的理解大都具有本國文化的色彩以及對東方文化的主觀想象。
在中國的茶文化紀錄片中,優(yōu)美含蓄的寫意鏡頭和充滿詩意的配音配樂,共同體現出了中國茶文化的美學意蘊。在《茶,一片樹葉的故事》《越地茶韻》《茶旅天下》等紀錄片中,常常會出現茶人在山清水秀的茶園中辛勤勞作的畫面。這些畫面展現出了自然滋養(yǎng)人類的生態(tài)理念。反過來,中國人對茶的種植和開發(fā),也體現出了人類對自然的合理開發(fā)和利用。正如《茶,一片樹葉的故事》的第一集展現的,茶人通過不同的工藝,制作了綠茶、黃茶、白茶、烏龍茶、紅茶、黑茶這6種風味各異的茶?!罢侨说氖终茰囟群推婷畹幕瘜W反應,馴化了散落在森林中的樹葉,使它們成為具有不同滋味和香氣的飲品?!盵2]這展現出了人與自然的和諧——茶既是自然對人類的美妙饋贈,同時也是人類利用自然資源創(chuàng)造出的藝術品。在上千年的歷史中,茶已經完完全全地融入了中國人的禮儀、社交文化中,成了中國人生活、文化、審美必不可少的內容,體現出了天人合一的美學觀念。
國外紀錄片也注重挖掘茶葉代表的東方美學。《中國茶:東方靈藥》以認真的態(tài)度,解讀了東方茶藝的美感和茶道的智慧。《茶馬古道——另一條絲綢之路》通過挖掘茶葉傳播的歷史,展現茶文化在各民族中發(fā)展出來的哲學和美學意蘊。但是國外紀錄片對茶文化的理解,有時會出現誤讀或者主觀臆斷的想象。如在《與維多利亞共品香茗》中,英國人認為紅茶、綠茶、黃茶等茶品種不同,是因為茶葉的樹種不同;而《中國茶:東方靈藥》更是用一種帶有神秘色彩的幻想方式,為美國觀眾普及東方茶文化的歷史。
3 對茶文化紀錄片創(chuàng)作的啟示
從主題內容來看,中國茶文化紀錄片選材更為廣泛,對專門問題的探究也更加深刻。而國外的紀錄片大都能夠立足于本國文化,為觀眾科普中國茶文化,或者展現獨具特色的本國茶文化。從藝術特色來看,中國茶文化紀錄片往往帶有寫意色彩,用詩意的方式呈現出茶文化的美學內涵。而國外茶文化紀錄片往往運用寫實的鏡頭和科學化的語言進行文化科普,有時也會結合本國的文化為觀眾展現對東方茶文化神秘而浪漫的幻想。
比較研究中外優(yōu)秀的茶文化紀錄片,我們可以得出一些有益于今后茶文化紀錄片創(chuàng)作的啟示。首先,我們要承認,作為茶文化的發(fā)源地,中國對茶文化的理解比其他國家更為深刻。因此在拍攝紀錄片的時候,要更加堅定地挖掘中國茶文化的精髓,展現茶文化的獨特內涵和魅力,拍攝出具有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的紀錄片。與此同時,國外茶文化紀錄片也為我們提供了全新的創(chuàng)作思路,值得我們學習借鑒。像《茶葉之旅》這樣具有深刻批判性的現實主義題材的紀錄片在國內鮮有先例,而《與維多利亞共品香茗》這樣創(chuàng)新性地以訪談為線索串聯起茶文化內容的紀錄片也頗為少見。國內導演需要向國外優(yōu)秀紀錄片作品學習,以創(chuàng)新的視角推陳出新。每個地域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精粹,都是這個地域歷史發(fā)展的產物和人民智慧的結晶。茶文化作為我國家文化的精粹,能夠很好地展示中華文化的魅力和民族智慧。當下國內外文化交流愈發(fā)頻繁,茶文化跨語境傳播的要求逐漸得到重視,利用優(yōu)秀茶文化紀錄片進行文化輸出尤為重要。在跨語境、跨文化傳播的時候,茶文化紀錄片既要立足于本土文化背景,展現真正具有中國特色的茶文化,同時也要考慮到他國的社會歷史樣貌和文化理解方式,運用合適的方法講述中國故事和中國文化。針對國外受眾,茶文化紀錄片可以結合他國文化語境,減少意識形態(tài)方面的輸出,將視角轉向茶文化本身所具備的人類共通的價值取向。茶文化有其他文化內容無法比擬的實用功效和審美屬性。
4 結語
中國茶文化凝聚了中華民族天人合一、以和為貴的優(yōu)秀文化精髓,具有很強的包容性、親和力和凝聚力,真正體現了中國的人文精神和哲學理念。因此,創(chuàng)作茶文化紀錄片時,可以進一步挖掘茶文化的美學價值和實用價值,闡述以人為本和天人合一的人文思想,弘揚真善美等人類共通的價值情感。
參考文獻:
[1] 丹尼爾·貝爾.資本主義文化矛盾[M].越一凡,蒲隆,任曉晉,譯.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89:156.
[2] 張茜.茶題材紀錄片的文化價值與藝術表達[J].民族藝林,2018(01):69-75.
作者簡介:錢曄(1997—),女,江蘇常州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視覺傳達與媒體設計。
周楊靜(1977—),女,江蘇南京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平面廣告創(chuàng)意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