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英
(汝南縣人民醫(yī)院 醫(yī)學檢驗科,河南 駐馬店 463300)
尿路感染(urinary tract infection,UTI)是常見感染性疾病,發(fā)病率高,占我國總人數(shù)2%左右,女性患者多于男性,臨床表現(xiàn)為尿頻、尿急、尿痛、發(fā)熱、腰痛等癥狀,通常伴有菌尿、膿尿,若不及時給予有效藥物治療,病情加重,可導致腎功能不全等嚴重并發(fā)癥,威脅患者生命健康[1]。抗菌藥物是臨床治療感染性疾病常用藥物,但近年來,由于基層醫(yī)院臨床藥物使用不規(guī)范,UTI致病菌耐藥性逐漸增強,導致臨床療效欠佳,影響患者預后。因此,為提高UTI感染臨床治愈率,防治疾病反復發(fā)作,本研究對306例UTI患者進行尿標本細菌培養(yǎng)及藥敏試驗分析,分析尿路感染的主要致病菌及其敏感藥物。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7年1月至2019年9月汝南縣人民醫(yī)院就診的306例UTI患者。其中男114例,女192例;年齡32~76歲,平均(54.36±10.28)歲;體質量指數(shù)17.6~23.0 kg·m-2,平均(20.44±1.25)kg·m-2;病程1~6 d,平均(3.47±1.18)d。
1.2 選取標準納入標準:(1)經血常規(guī)、尿常規(guī)、腎功能檢查及腹部平片等確診為UTI;(2)伴有尿頻、尿急、尿痛、膀胱或會陰部不適、尿道燒灼感、發(fā)熱、尿路刺激、腰痛、腹痛等臨床癥狀;(3)尿液(中段尿)病原菌培養(yǎng)陽性;(4)對本研究目的及方法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合并傳染性疾?。?2)合并全身代謝性疾?。?3)合并免疫系統(tǒng)疾?。?4)合并惡性腫瘤。
1.3 檢查方法(1)儀器與試劑:PHOENIX 100型全自動微生物分析儀及鑒定/藥敏復合板(美國BD公司),血瓊脂平板及麥康凱瓊脂平板(廣州迪景微生物公司),抗生素紙片、細菌微量生化管及真菌顯色板(英國Oxoid公司)。(2)檢測方法:對尿道清潔消毒,采集患者中段尿液,置于滅菌容器內,送至檢驗科;取10 μL尿液標本,接種于血瓊脂平板、麥康凱瓊脂平板上,35 ℃孵育16~48 h;采用全自動微生物分析儀分析病原菌構成比、耐藥性,操作均嚴格按照說明書及美國臨床和實驗室標準協(xié)會(clinical and laboratory standards institute,CLSI)相關規(guī)定執(zhí)行,并以紙片擴散法(Kirby-Bauer,K-B法)實施藥敏試驗。質控菌株均購于國家衛(wèi)生健康委臨床檢驗中心,包括金黃色葡萄球菌ATCC29213、糞腸球菌ATCC29212、大腸埃希菌ATCC25922、銅綠假單胞菌ATCC27853、肺炎克雷伯菌ATCC700603、白假絲酵母菌ATC10239。
1.4 觀察指標(1)分析UTI病原菌構成比。(2)分析主要革蘭陽性菌、革蘭陰性菌對抗菌藥物的耐藥性。
1.5 統(tǒng)計方法計數(shù)資料以構成比(%)表示。
2.1 病原菌構成比306例UTI患者尿液標本中共分離出致病菌355株,其中革蘭陽性菌170株,革蘭陰性菌179株,真菌6株,各種病原菌種類及構成比見表1。
表1 病原菌種類及構成比
2.2 耐藥性分析屎腸球菌對青霉素、左氧氟沙星、環(huán)丙沙星、莫西沙星、紅霉素、克林霉素、氨芐西林耐藥性高,對利奈唑胺、萬古霉素耐藥性低;糞腸球菌對克林霉素耐藥性高,對青霉素、呋喃妥因、氨芐西林、利奈唑胺、萬古霉素耐藥性低;大腸埃希菌對哌拉西林、左氧氟沙星、環(huán)丙沙星、氨芐西林耐藥性高,對呋喃妥因、阿米卡星耐藥性低;肺炎克雷伯菌對頭孢他啶、哌拉西林耐藥性高,對呋喃妥因耐藥性低;變形桿菌屬對頭孢他啶、美羅培南耐藥性低。見表2。
表2 檢出菌耐藥性分析[n(%)]
UTI是臨床常見炎癥損傷疾病,具有起病急、病情反復等特點。由于女性生理結構比較特殊,因此女性患者多于男性,且呈逐年上升趨勢,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2]。相關研究證實,UTI多與機體免疫功能低下、個人衛(wèi)生等因素有關,病原體侵襲人體后,可直接進入尿路,侵犯尿路上皮黏膜或組織,在泌尿系統(tǒng)異常繁殖,進而入侵其他細胞,從而引起尿路急性或慢性炎癥[3-4]。據(jù)報道,UTI多發(fā)于儲尿期,85%~90%患者均為逆行感染,10%~15%患者為血行感染[5-6]。而UTI一般需要采用抗菌藥物進行治療,但隨著近年來口服抗菌藥物的增加及介入診治和免疫制劑等抗菌手段的廣泛應用,細菌耐藥性日趨嚴重,已成為當前世界公共衛(wèi)生問題。因此,臨床應加強UTI耐藥性檢測,以提高臨床治愈率,減少耐藥株的產生和耐藥基因傳播。
本研究結果顯示,致病菌355株中革蘭陽性菌170株,革蘭陰性菌179株,真菌6株,其中革蘭陽性菌主要以屎腸球菌、糞腸球菌為主,革蘭陰性菌主要以大腸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變形桿菌屬為主,與黃濤等研究結果[7]相似,可能與介入治療、尿路阻塞或外科手術操作等一系列因素相關。大腸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能產生細菌超廣譜β內酰胺酶,導致抗拒藥物靶位改變,無法與細菌菌體膜蛋白結合,導致抗生素失活;革蘭陰性桿菌的細胞外膜對青霉素等有天然屏障作用,而其他革蘭陰性桿菌細胞壁水孔,或外膜非特異性通道功能改變,引起細菌對一些廣譜青霉素、頭孢菌素類抗生素產生耐藥性[8]。本研究耐藥性分析結果顯示,屎腸球菌對利奈唑胺、萬古霉素耐藥性低;糞腸球菌對青霉素、呋喃妥因、氨芐西林、利奈唑胺、萬古霉素耐藥性低;大腸埃希菌對呋喃妥因、阿米卡星耐藥性低;肺炎克雷伯菌對呋喃妥因耐藥性低;變形桿菌屬對頭孢他啶、美羅培南耐藥性低。由此可知,臨床治療UTI應依據(jù)藥敏試驗結果,優(yōu)先選擇青霉素、氨芐西林、頭孢他啶、呋喃妥因、利奈唑胺、萬古霉素、阿米卡星、美羅培南等抗菌藥物。
綜上可知,UTI致病菌主要以屎腸球菌、糞腸球菌、大腸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變形桿菌屬為主,臨床可依據(jù)藥敏試驗結果,選擇合適抗菌藥物治療,以減少耐藥株的產生和耐藥基因的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