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冰,劉躍華
(漯河市第一人民醫(yī)院 創(chuàng)傷骨科,河南 漯河 462000)
股骨轉子間骨折(intertrochanteric femoral fracture,IFF)屬于臨床常見病,其常見癥狀為轉子區(qū)域腫脹、疼痛、壓痛、淤血斑和下肢活動受限等。合并骨質疏松的老年人群屬于易發(fā)人群[1],其首選治療方案為手術治療,主要有人工股骨頭置換術(artificial femoral head replacement,AFHR)、髓內固定、髓外固定等,但髓外固定延長患者早期下地活動時間,不建議使用,而其他兩種治療術式術后動態(tài)隨訪觀察的相關報告較少,故針對其術后關節(jié)恢復狀況、安全性等給予研究[2]。本研究選取88例老年IFF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探討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內固定治療老年IFF患者臨床效果。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8年1月至2019年7月漯河市第一人民醫(yī)院收治的88例老年IFF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隨機數表法分為AFHR組與PFNA組,各44例。AFHR組女20例,男24例,年齡61~78歲,平均(69.52±4.23)歲,Evans分型Ⅰ型10例,Ⅱ型12例,Ⅲ型9例,Ⅳ型13例;PFNA組女21例,男23例,年齡62~79歲,平均(70.47±4.22)歲,Evans分型Ⅰ型11例,Ⅱ型10例,Ⅲ型11例,Ⅳ型12例。兩組性別、年齡、Evans分型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漯河市第一人民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
1.2 選取標準(1)納入標準:①經CT、X線等檢查確診為IFF;②年齡≥60歲;③完成術后3個月隨訪;④符合手術指征并同意手術治療;⑤患者及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2)排除標準:①伴有其他部位骨折;②近期具有重大外科手術治療史;③伴有手術禁忌證或凝血系統(tǒng)障礙。
1.3 手術方法
1.3.1AFHR組 行AFHR。行腰硬聯合麻醉,采用健側臥位,通過Hardinge入路,“T”形將關節(jié)囊切開,顯露骨折位置,截斷股骨頸,將股骨頭以及骨碎片取出,將髖臼內軟組織清除,最大限度保留大骨塊以及骨折塊筋膜纖維起始點,最大限度解剖復位大轉子,在復位后大小轉子骨折塊上鉆孔,利用鋼絲環(huán)固定,針對粉碎性骨折可首先實施股骨頭脫位,再在碎骨塊上穿孔鋼絲捆綁固定;參照小轉子方向對前傾角給予確定,從小到大順序依次實施擴髓,在擴髓過程中盡量保護骨皮質,在擴髓后明確骨折塊位置解剖復位狀況,在髓腔內內置骨水泥,參照骨骼狀況選取合適假體,在假體上進行人工股骨頭安裝以及固定,后修整人工股骨頭周圍組織,常規(guī)對切口實施沖洗,對周圍肌肉以及關節(jié)囊給予修復,放置引流管,逐層關閉切口。術后采用抗生素抗感染。
1.3.2PFNA組 行PFNA內固定。行腰硬聯合麻醉,于牽引床上對患者實施內旋牽引,于C型臂透視下確認復位滿意后,于大轉子頂端上方約5 cm位置行長約3 cm左右縱切口,將組織分離,以大轉子頂端為進針點,在大轉子內側進行開槽,并將導針插入至髓腔內,于C型臂輔助透析下確認導針點、進針點方位滿意后,進行充分擴髓,后旋入PFNA主釘到合適位置,對前傾角進行調整,于正位透視下將導針鉆入股骨頸中下1/3位置,到關節(jié)面下方約5 mm處,后擴入螺旋刀片,并與遠端擰入1枚交鎖釘對螺旋刀片給予固定;結合實際骨骼狀況靜態(tài)或者動態(tài)置入遠端鎖釘和近端鎖釘,將鎖釘尾端擰緊,最后將主釘近端尾帽擰入,對創(chuàng)口給予沖洗,逐層將切口關閉。術后采用抗生素抗感染。
1.4 觀察指標(1)兩組手術相關指標,包括完全負重時間、下地活動時間、術中失血量、手術時長、住院時間。(2)采用Harris髖關節(jié)功能評分量表(Harris hip score,HHS)評估兩組術前、術后1個月、術后3個月髖關節(jié)功能,HHS分包括疼痛、功能、畸形、活動度等4個維度,共計15個項目,總分為100分,評分越高則髖關節(jié)功能越高。(3)兩組并發(fā)癥狀況,包括感染、髖部疼痛、髖關節(jié)脫位、深靜脈栓塞等。
2.1 手術相關指標兩組住院時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PFNA組手術時長短于AFHR組,下床活動時間、完全負重時間長于AFHR組,術中失血量少于AFHR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比較
2.2 HHS評分兩組HHS評分方面,處理效應與時間存在交互作用(P<0.05);術后1個月、3個月PFNA組HHS評分高于AFHR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術前、術后1個月及3個月HHS評分 比較分)
2.3 并發(fā)癥狀況PFNA組出現1例深靜脈栓塞,1例髖部疼痛,并發(fā)癥發(fā)生率4.55%(2/44);AFHR組出現2例深靜脈栓塞,1例髖關節(jié)脫位,1例髖部疼痛,1例感染,并發(fā)癥發(fā)生率11.36%(5/44)。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IFF屬于老年人常見骨折,隨著人口老齡化發(fā)展,其發(fā)生率逐年升高,為全身骨折的3.5%[3]。老年患者伴有基礎病較多,骨再生能力比較差,治療難度較大,傳統(tǒng)保守療法臥床時間較長,且極易誘發(fā)髖內翻、肢體外旋以及短縮畸形等,對患肢功能恢復產生嚴重影響[4]。在骨折早期實施有效手術治療,可有效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改善預后,但臨床手術方案較多,且效果各異,仍需進一步研究。
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住院時間、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但PFNA組手術時長短于AFHR組,術中失血量少于AFHR組,完全負重時間、下床活動時間晚于AFHR組,說明PFNA內固定、AFHR治療并發(fā)癥均較少,但AFHR下床活動時間、完全負重時間較早,而PFNA內固定術手術時長更短,術中失血量更少。本研究結果與郭華洋[5]研究結果相似。分析其原因為:PFNA內固定屬于微創(chuàng)手術,其切口較小,無需剝離全組織、骨膜,操作相對更為簡單,從而縮短手術時間以及減少術中失血量,創(chuàng)傷較小,但臥床時間較長,且術后恢復較慢,是由于老年患者多伴嚴重的骨質疏松,減緩生物學結構的恢復時長,從而延長臥床時間。本研究結果顯示,PFNA組術后1、3個月HHS評分高于AFHR組,說明早期下地進行負重練習并未促進早期康復。此結果與張茗慧等[6]研究結果不一致,分析其原因可能為,AFHR在理論上可促進早起下床活動,降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但受術前機體狀況等因素影響,并未達到理想效果。
綜上,老年IFF患者接受PFNA內固定與AFHR治療,各有優(yōu)缺點,PFNA內固定手術時間較短,且術中失血量較少,術后髖功能恢復效果更佳,適合耐受度較差者,而AFHR可縮短早期鍛煉時間,促進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