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云
從1921年到2021年,中國共產(chǎn)黨走過了整整一百年的歷程。這是用鮮血、汗水、淚水、勇氣、智慧、力量寫就的百年;是篳路藍縷、披荊斬棘、艱苦創(chuàng)業(yè)、砥礪前行、充滿艱險、充滿神奇的百年;是苦難中鑄就輝煌、挫折后毅然奮起、探索中收獲成功、失誤后撥亂反正、轉折中開創(chuàng)新局、奮斗后贏得未來的百年。
回首百年,我們牢記中國共產(chǎn)黨建立的艱辛歷程,緬懷那些為了國家和平、民族解放而犧牲的革命先輩。未來,我們也要出一份力,將祖國建設得更加和諧、美好。
人物故事
彭士祿:愿將此生長報國
人民不會忘記。這個清明,讓我們一起追思一位革命烈士的后代,他曾有姓百家姓、吃百家飯、穿百家衣的不平凡經(jīng)歷,他就是共和國培養(yǎng)出的第一代核科學家,為我國核潛艇事業(yè)作出突出貢獻的彭士祿院士。
今年3月22日,彭士祿走完了96歲的人生。老人留下遺愿,將自己的骨灰撒進大海,他要與海洋深處這位無聲的老朋友——核潛艇永遠相伴。彭士祿的父親彭湃是我國農民運動的杰出領導人,1929年在上海英勇就義,年僅33歲。當時,很多人冒著生命危險保護這棵烈士留下的根苗,年幼的彭士祿先后在20多戶家庭里生活,后幾經(jīng)輾轉到達延安。
1956年,正在蘇聯(lián)留學的彭士祿毅然改學原子能動力,回國后主持中國核潛艇核動力的論證和前期開發(fā)。1965年,代號為“09”的中國核潛艇工程上馬,彭士祿帶著同事們設計出核動力裝置陸上模式堆和裝配潛艇的藍圖。在四川深山的試驗基地,他們變成了“搞水電的”神秘人,和家里聯(lián)系也只剩一個“成都291信箱”的地址。歷經(jīng)五年,彭士祿領軍建造出1:1核潛艇陸上模式堆,在啟堆試驗之前,他來到北京向周恩來匯報工程進展。
彭士祿滿懷著對百分百“中國制造”的信心。1970年8月30日,反應堆達到了滿功率,這顆核潛艇的心臟有力地躍動著。1970年12月26日,我國第一艘核潛艇成功下水,4.6萬個零部件全部實現(xiàn)自主研制,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擁有核潛艇的國家。
與父輩轟轟烈烈的革命生涯不同,彭士祿選擇了在高度機密的項目中隱姓埋名、克難攻堅?;仡櫼簧@樣寫道:“如活著能熱愛祖國、忠于祖國,為祖國的富強而獻身,足矣?!?/p>
(摘自“央視網(wǎng)”2021年4月3日)
/解讀/
無怨無悔、無私奉獻、默默無聞,把畢生精力獻給我國的核動力事業(yè),把自己的青春,自己的生命,乃至自己的一生,奉獻給國家和民族。彭士祿的拳拳愛國心,讓人動容。
全國脫貧攻堅楷模夏森:一位老黨員的初心與堅守
夏森同志生于1923年9月,14歲開始投身革命,1938年奔赴延安,同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解放戰(zhàn)爭時期,她在東北解放區(qū)從事革命工作,為新中國的誕生作出了貢獻。新中國成立后,主要從事文化教育工作。
退休后,夏森同志投身到脫貧攻堅的光榮事業(yè)中。2006年4月至今,她先后捐出自己多年省吃儉用的積蓄共200余萬元,累計資助了182名家庭貧困大學生、60名建檔立卡貧困戶家庭高三學生完成學業(yè),并多次為貧困地區(qū)學校建設、優(yōu)秀師生獎勵等慷慨解囊。夏森同志與愛人汝信同志,用實際行動詮釋了共產(chǎn)黨員的初心和使命。
夏森和愛人汝信同志始終生活簡樸,用他們自己的話講,“生活標準不要定高,吃飽即好”。然而在捐資助學方面,他們幾乎傾其所有、毫無保留,持續(xù)對中國社會科學院的兩個定點扶貧縣——陜西省商洛市丹鳳縣和江西省贛州市上猶縣捐資助學,為我國脫貧攻堅事業(yè)貢獻力量、為國家建設培養(yǎng)人才、為老區(qū)人民奉獻愛心。
夏森和愛人汝信同志像對待親生孩子一樣對待定點縣家庭貧困學生,通過各種方式了解他們的學習生活和思想情況。夏森同志常說:“資助的學生不光要看他考入的是幾類、幾本大學,主要看他的思想道德表現(xiàn);資助的學生必須熱愛祖國!”
2018年端午節(jié),兩位老人還邀請兩位在北京求學的受助大學生到家里做客吃飯,給身在異地的年輕人以親人般的溫暖。
/解讀/
不為名利,不圖回報,只為讓每一個貧困的孩子能夠通過讀書來改變自己的命運。
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兩位老人用年邁的身軀托起了貧困山區(qū)孩子的未來,也托起了國家的希望。
第九放映室
《懸崖之上》
上世紀三十年代,四位曾在蘇聯(lián)接受特訓的共產(chǎn)黨特工組成任務小隊,回國執(zhí)行代號為“烏特拉”的秘密行動。
由于叛徒的出賣,他們從跳傘降落的第一刻起,就已置身于敵人布下的羅網(wǎng)中。
同志能否脫身,任務能否完成,立于“懸崖之上”的行動小組面臨著嚴峻考驗。
“你知道烏特拉是什么意思嗎?”
“俄語里是黎明的意思?!?/p>
“是的,天亮了就好了?!?/p>
“前面太黑了,我什么都看不見。”
“不一定,等天亮了就會很美?!?/p>
“黎明”是一種美好的憧憬和期待?!稇已轮稀分械摹跋M隳芑钪吹嚼杳鳌?,是一種歷經(jīng)磨難后的無愧于心的愛。
活著看到黎明,是所有冒著生命危險完成使命的革命者中最浪漫的。有太多的隱蔽的一線工作者,無論是夫妻關系還是虛假關系,他們只是默默地堅守著信仰,犧牲自我換取純潔的愛情,完成最艱巨的革命任務。
《懸崖之上》是對這些偉大的隱秘的革命者以及所有無名英雄的致敬。
他們生活在隱蔽的戰(zhàn)線上,雖然隨時可能失去生命,但在關鍵時刻,他們總是把祖國的“曙光”放在第一位,是最值得稱道的人。
/多維解讀/
1.愛國是一種時代的擔當
革命戰(zhàn)爭年代,無數(shù)愛國志士為了拯救國家于水火,實現(xiàn)民族獨立,將自己的生命立于懸崖之上,與敵人展開殊死搏斗。
他們勇敢地承擔起時代賦予他們的使命,用奉獻和犧牲換來了新中國的發(fā)展壯大。
2.愛是一種信仰
在那個黑暗的年代,革命者看不到一點勝利的亮光,誰也不知道何時天亮,誰也不知道天會不會亮,而選擇投降就可以擁有榮華富貴,選擇退縮就能安享兒女繞膝之樂,可他們依然選擇奮戰(zhàn)到底,即使犧牲,也在所不惜。
這就是他們的信仰,這就是愛國之志。
微言論
1.如活著能熱愛祖國、忠于祖國,為祖國的富強而獻身,足矣!
——彭士祿
2.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林則徐
3.我以我血薦軒轅。——魯迅
4.國人無愛國心者,其國恒亡。
——李大釗
5.一個人只要熱愛自己的祖國,有一顆愛國之心,就什么事情都能解決。什么苦楚,什么冤屈都受得了。
——冰心
/思維碰撞/
戰(zhàn)爭年代,革命志士拋頭顱、灑熱血是愛國;和平時期,科學家報效祖國、默默奉獻也是愛國。大而言之,航天英雄問鼎蒼穹、揚我國威是愛國;小而言之,教師教書育人、培養(yǎng)下一代也是愛國。愛國從不是一句口號,而是一份行動;從不是袖手旁觀的呼喊,而是一己之力的奉獻;從不是為了榮譽和炫耀,而是一種職責和堅守。
愛國不一定非要干轟轟烈烈的大事,而是應立足于自己的生活,積極做力所能及的小事。作為當代中學生,我們要汲取精神,傳承信仰,刻苦學習,完善自我,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事業(yè)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