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爽
摘要:目的:分析在乳腺癌診斷中予以血清腫瘤標志物聯(lián)合檢測的效果。方法:納入本院40例乳腺癌患者為樣本,其納入時間由2020年11月至2021年10月結(jié)束,將其設(shè)立為觀察組,而后再取同期40例乳腺良性腫瘤患者為對照組,所有患者均需予以血清腫瘤標志物檢測后,對比兩組患者的血清腫瘤標志物水平及聯(lián)合檢測的診斷結(jié)果,包括準確性和靈敏度等。結(jié)果:觀察組的糖類抗原(CA-125)、癌胚抗原(CEA)、甲胎蛋白(AFP)、血清癌抗原153(CA-153)、血清癌抗原199(CA-199)等血清腫瘤標志物指標水平較對照組相比,前者明顯高于后者(p<0.05)。觀察患者的五項血清腫瘤標志物陽性檢出率較對照組患者的陽性檢出率相比,前者明顯高于后者(p<0.05),另外,觀察組患者的單項檢測診斷準確性及靈敏度較五項聯(lián)合檢測相比,前者顯著低于后者(p<0.05)。結(jié)論:在乳腺癌患者中實施血清腫瘤標志物聯(lián)合檢測的效果顯著,能快速、準確地對乳腺疾病進行有效診斷,其血清腫瘤標志物相關(guān)指標水平對區(qū)別良性、惡性腫瘤有很大的鑒別價值,其臨床應(yīng)用價值高。
關(guān)鍵詞:乳腺癌;血清腫瘤標志物;聯(lián)合檢測;乳腺良性腫瘤;陽性檢出;臨床價值
乳腺癌屬于女性腫瘤疾病中排位較前的惡性腫瘤,其主要發(fā)病于乳腺上皮細胞,患者會出現(xiàn)乳房腫塊、乳房皮膚異常、腋窩淋巴腫大等癥狀,如不及時進行治療會直接影響患者生命[1]。該病可分為非浸潤性癌、浸潤性癌以及其他罕見癌等多種類型,目前臨床對該病的發(fā)病原因研究尚不明確,但該病多與患者內(nèi)分泌激素異常、遺傳、基因突變以及物理因素等有直接關(guān)聯(lián),其誘發(fā)因素也較多,包括患者的生活方式、肥胖、營養(yǎng)過剩、高脂飲食、過度飲酒等均有關(guān)聯(lián)。乳腺癌早期癥狀并不明顯,大部分患者無任何異常狀況或癥狀,不被大多數(shù)患者發(fā)現(xiàn),僅在病情較危機時才會被患者關(guān)注,且大多為中晚期情況,其病情較危機,會嚴重危害患者的健康及生命[2]。因此,該病需早診斷、早治療,以在早期將病情控制住。其常見的診斷方式有影像學檢查、實驗室檢查、腫瘤標志無檢查、組織活檢等,其血清腫瘤標志物檢查對乳腺癌患者的診斷有很大的意義[3]。鑒于此,本次研究在2020年11月至2022年9月時間段,收治的40例乳腺癌患者和40例乳腺良性腫瘤患者中,均予以血清腫瘤標志物單項檢測及聯(lián)合檢測診斷的對照效果,詳細見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納入本院2020年11月至2022年9月的40例乳腺癌患者為觀察組樣本,40例乳腺良性腫瘤患者為對照組,樣本納入標準:(1)均符合乳腺疾病(良性腫瘤、惡性腫瘤)相關(guān)診斷;(2)患者均同意本次研究,其家屬簽署相關(guān)告知書或協(xié)議書。排除標準:(1)精神異?;蛐袨檫^激者;(2)妊娠期或哺乳期婦女;(3)合并肝腎功能障礙者或伴有惡性腫瘤者;(4)凝血功能障礙者或血液系統(tǒng)疾病者;(5)本次檢查禁忌者或不耐受者;(6)臨床資料不完整者或中途退出者。其對照組:最大年齡70歲,最小年齡20歲,均值(45.11±10.35)歲;病程時間均值(21.25±5.29)個月;病情類型:乳房纖維瘤20例,乳管乳頭狀瘤8例,乳房脂肪瘤12例。觀察組:最大年齡71歲,最小年齡21歲,均值(46.10±10.41)歲;病程時間均值(14.33±3.41)個月;病情類型:非浸潤性癌26例,浸潤性癌11例,罕見性癌3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無差異(p>0.05),滿足研究指證。
1.2 方法
均進行血清腫瘤標志物檢查,首先需采患者的清晨空腹靜脈血為樣本,而后再進行血清的提取,對5項血清腫瘤標志物指標進行化學發(fā)光免疫檢測,記錄并對比兩組患者的指標水平。
1.3 觀察指標
(1)血清腫瘤標志物水平對比,共從5項指標進行檢查,①糖類抗原125(CA-125),正常范圍0.1~35 U/ml;②癌胚抗原(CEA),正常范圍0~5 ng/ml;③甲胎蛋白(AFP),正常范圍0~15 ng/ml;④血清癌抗原153(CA-153),正常范圍0.1~35 U/ml;⑤血清癌抗原199(CA-199),正常范圍0.1~27 U/ml。
(2)血清腫瘤標志物陽性檢出率對比。
(3)血清腫瘤標志物的檢測準確性和靈敏度對比。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錄入數(shù)據(jù)至SPSS22.0對資料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采用(±s)來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表示,采用卡方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jié)果
2.1 血清腫瘤標志物水平對比
觀察組患者的CA-125、CEA、AFP、CA-153以及CA-199等指標水平分別為:(81.25±12.25)U/ml、(15.85±3.78)ng/ml、(19.26±4.25)ng/ml、(78.27±12.34)U/ml、(98.26±15.25)U/ml,其均顯著高于對照組患者的指標水平,其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血清腫瘤標志物陽性檢出率對比
觀察患者的CA-125、CEA、AFP、CA-153以及CA-199等陽性指標檢出人數(shù)分別為32例(占比為80.00%)、35例(占比為87.50%)、31例(占比為77.50%)、36例(占比為90.00%)、37例(占比為92.50%),而對照組患者的? ? ?CA-125、CEA、AFP、CA-153以及CA-199等陽性指標檢出人數(shù)分別為11例(占比為80.00%)、14例(占比為35.00%)、16例(占比為40.00%)、13例(占比為32.50%)、10例(占比為25.00%),觀察組的陽性檢出率顯著高于對照組? ? ? ? (p<0.05),見表2。
2.3 血清腫瘤標志物的檢測準確性和靈敏度對比
觀察組的CA-125、CEA、AFP、CA-153、CA-199診斷準確率分別為60.00%(24/40)、55.00%(22/40)、57.50%(23/40)、62.50%(25/40)、47.50%(19/40):均明顯低于聯(lián)合檢測,其診斷靈敏度分別為:63.16%、57.89%、60.53%、65.79%、50.00%,其也均顯著低于聯(lián)合檢測,其差異非常大,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討論
本次研究得出,觀察組患者的5項血清腫瘤標志物指標水平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觀察組的CA-125、CEA、AFP、CA-153、CA-199陽性檢出率分別為80.00%、87.50%、77.50%、90.00%、92.50%,而對照組的陽性檢出率分別為27.50%、35.00%、40.00%、32.50%、25.00%,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另外,觀察組的CA-125、CEA、AFP、CA-153、CA-199單項檢測準確性分別為60.00%、55.00%、57.50%、62.50%、47.50%,其靈敏度分別為63.16%、57.89%、60.53%、65.79%、50.00%,而五項聯(lián)合檢測的準確率為92.50%,靈敏度為97.37%,均明顯高于單項血清腫瘤標志物檢測(p<0.05)。
綜上,將血清腫瘤標志物聯(lián)合檢測應(yīng)用于乳腺癌診斷中其效果非常理想,通過指標水平的變化可有效對腫瘤的性質(zhì)進行判斷,其聯(lián)合檢測的診斷準確性及靈敏度更高,能為后期的治療提供有效的參考。
參考文獻
[1]蘇建華,余遠昌,于雪麗.血清腫瘤標志物水平聯(lián)合檢測在乳腺癌診斷中的臨床價值分析[J].當代醫(yī)學,2021,27(3):88-90.
[2]杜燕飛,廖源.彩色多普勒高頻超聲聯(lián)合血清腫瘤標志物CA153和CA199在乳腺癌診斷中的價值分析[J].中國實用醫(yī)藥,2020,15(2):83-85.
[3]王峰,劉杰,曲根寶,等.多種血清腫瘤標志物聯(lián)合檢測在乳腺癌診斷中的意義[J].標記免疫分析與臨床,2021,28(5):753-755,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