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長春
聚焦學生核心素養(yǎng),構建生本對話的課堂,需將學生感興趣的內(nèi)容融入教學活動,用興趣引領學生展開自主學習,用小組合作等模式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在課堂上活學、巧學,在認知上想學、行動上會學、情感上樂學,在情感、認知等發(fā)展過程中培養(yǎng)核心素養(yǎng)。具體來講,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精設研讀話題,點燃對話興趣
有效對話是課堂教學有效開展的保證,這在閱讀教學中表現(xiàn)更甚。教師和學生通過交流,能互相補充,從而啟發(fā)對方的思維,共同推動課堂教學的發(fā)展。因此教師必須圍繞教學內(nèi)容來設計課堂對話主題,促使學生通過閱讀拓展認知范圍,增強思維碰撞的有效性。
以教學《螳螂捕蟬》一課為例,我設計的話題就是圍繞課文中吳王的“死命令”進行的。教師先把詞典中查得的關于“死”的五種含義羅列出來,然后讓學生對應課文中關于“死”的描寫理解其含義。接著再引導學生根據(jù)這個字的含義,探究其深刻意蘊,從而實現(xiàn)對“死”字在具體語境中的理解:吳王所下達的命令是不容改變的;不管是誰都不可能對其命令進行更改;少年必須冒著生命危險對吳王的命令進行勸諫。所以,為了使吳王改變想法,就必須注意勸諫方式的有效性。
這樣,圍繞“死”字啟發(fā)學生,讓他們?nèi)骖I會課文的深刻內(nèi)涵,實現(xiàn)更有效的生本對話。
二、選準“批注點”,架設對話橋梁
在新課標的指導下,教師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利用批注閱讀的方法,來滿足學生在自主學習中的需求。那么在踐行批注閱讀教學時,應怎樣指導才能保證生本對話的有效性呢?
1. 基于文本重難點,引導批注閱讀
不同的學生對文本的閱讀理解總會有所不同,有些同學總是過多地關注課文的“細枝末節(jié)”,而沒能圍繞重難點展開學習。因此,教師就需在引導學生關注重難點上多下功夫,在適當?shù)臅r候進行點撥,以便學生針對課文重難點進行批注。
以教學《三顧茅廬》一課為例,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我組織學生進行主題探究活動:請大家找出課文中表現(xiàn)劉備對人才尊重的句子。學生開始以此指導批注閱讀,從他們的批注中看到,有的學生在文章的“輕輕敲門……恭恭敬敬……”的描寫旁批注了“禮貌和尊重”。學生能寫出如此精練的批注,說明他們的閱讀思維得到了啟發(fā),已經(jīng)能夠深入文意之中了。接著我再通過劉備與張飛對待諸葛亮的不同態(tài)度,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到劉備的求賢若渴、尊重人才。
2. 基于文本感悟點,引導拓展閱讀
語言往往包含著濃厚的情感,作者在創(chuàng)作時也都會在語言文字中融入自己的思想感情。一般來講,作者的情感常常暗含于文中具有深刻含義的句子里,并且這類句子還能加強對人物性格的刻畫和課文主題的表達效果。
例如,《雪兒》這篇課文中寫道:“我天天和雪兒一起到陽臺上……那飄飄悠悠的白云……”在教學對這一句子的體會時,我引導學生邊默讀邊批注。有學生批注的是:“作者和雪兒非常親密,每天都相依相伴!”也有學生批注:“作者因為受傷不能出門,但內(nèi)心充滿對白云的羨慕?!笨梢?,引導學生關注具有豐富意蘊的句子,有助于學生的理解和表達,激發(fā)學生對閱讀的興趣。
三、關注思維點,提升對話效率
在閱讀教學設計上,教師應關注學生的思維特征,以形式多樣的閱讀方式和多種閱讀角度帶領學生完成相應的閱讀任務。
教學《掌聲》一課時,學生在學完課文后質(zhì)疑:課文中為什么會出現(xiàn)十次之多的“掌聲”?每一次各有什么不同的意義?教師可讓學生帶著這些問題再次走進文本去探究、品味文本的內(nèi)涵。在與文本的對話中導疑,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與文本進行跨越時空的心靈對話,最終有感于心,實現(xiàn)自我超越。當學生的靈性自由舒展、思維活躍起來時,課堂魅力就會得到充分的彰顯與提升。
四、突出朗讀點,提升感悟深度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感悟則是學生內(nèi)心獨特的心理體驗。 這種心理體驗是在感知文本語言文字的過程中引起的。
例如,在教學《真想變成大大的荷葉》這首兒童詩時,導讀文本課題后,我說:“小朋友們,你們想變成什么呢?請用心讀讀,讀出你心中的畫面來?!蓖ㄟ^朗讀,學生與文本互相交流,學生的知識儲備、 生活體驗都被激活。在與文本對話中把單調(diào)的文字符號轉化為生動的畫面,讀出形、讀出味、讀出意、讀出情,在情境中達到忘我的境界。
五、聚焦想象點,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
想象是智慧的花朵,是思維的拓展。語文教材中許多課文或點到為止,或留下空白,是激發(fā)讀者想象的未定的意蘊空間。留白處往往能夠驅(qū)遣讀者的想象,激活讀者的思維,從而建立起讀者與文本的對話,使讀者對文本的意義形成個性化的理解,可以是“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例如,我在處理《清平樂·村居》“醉里吳音相媚好”時是這樣教學的:讓我們走入 800 多年前的這戶“村居”,聽聽這對“翁媼”是如何“相媚好”的。他們會說些什么呢?發(fā)揮想象,思考表達。學生思維的火花就在翁與媼的吳儂軟語中碰撞、閃耀,學生通過想象對詩詞文本的內(nèi)涵和人物的精神世界有了更為豐富的感悟與探尋,他們的靈性就會自由地逬發(fā),童心、童真、童趣、童智就自然而然地顯露出來。
六、凸顯表演點,豐富學生體驗
喜愛表演是兒童的天性,把表演引進課堂更能激發(fā)兒童的學習興趣,營造愉悅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表演前閱讀、理解文本,在表演中深入體會,在表演后獲得真情實感。學生通過對角色本身的理解和角色之間的相互交流,與文本產(chǎn)生心靈的共鳴,激發(fā)出濃厚的興趣,從而達成對知識的理解、掌握和升華。例如,我在教《螞蟻和蟈蟈》一文時,文中寫到:螞蟻不怕炎熱地搬糧食,有的背、有的拉、有的抬、有的推……而蟈蟈悠閑地嘲笑螞蟻時也各有各的形態(tài)。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這些動作和形態(tài),我讓學生表演螞蟻和蟈蟈的動作。在表演中,學生把抽象的語言文字轉化為形象的表情、身姿、行為,完全將自己融入了文本。我們能看到學生的思維火花在閃耀、靈性在飛揚。
生本對話是培養(yǎng)學生語文綜合素質(zhì)的途徑和依托,是新課程語文教學之核心。只有對話,才能體驗;只有體驗,才能生成;只有生成,才有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