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義滿 魏玉翔
多年來,筆者經(jīng)常接到蓮藕等水生蔬菜種植戶的咨詢,他們大多是農(nóng)民,也有企業(yè)家。筆者也經(jīng)常到全國各產(chǎn)區(qū)進行現(xiàn)場調(diào)研及技術(shù)咨詢和講座,到各級廣播電臺農(nóng)業(yè)節(jié)目中進行咨詢和講座。在與種植戶的交流中,接觸到了大量從種植者角度提出來的問題。最近幾年,更是通過電話、彩信、微信、QQ 及電子郵件等方式,接觸到大量從事蓮藕等水生蔬菜種植的年輕人提出的問題。為此,筆者對種植者特別是青年種植者提出的部分問題進行整理,并力求進行較為全面的回答。
在《水生蔬菜答農(nóng)民問(44):蒲菜是一類什么蔬菜?有哪些植物學(xué)種類?》[1]一文中,介紹了蒲菜采集食用和栽培情況。我國蒲菜分布范圍廣、野生資源豐富,但采集食用總量非常小、栽培食用地域非常狹小。20 多年來,曾經(jīng)有一些引種種植蒲菜的農(nóng)戶、企業(yè),但作為蔬菜延續(xù)種植的情況幾乎沒有,即便有延續(xù)種植,也只是作為一種展示作物或景觀植物,或放任生長的植物,甚至成為一種雜草。時常有人咨詢能不能引種和發(fā)展蒲菜,為此,本文從蒲菜利用歷史及綜合利用角度,蒲菜(香蒲)生長及栽培特性等方面談?wù)勥@個問題。
在我國歷史文獻中,蒲菜是最早記載的蔬菜種類之一。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jīng)》305 篇中,就有4 篇共6 句出現(xiàn)“蒲”字,分別為《詩經(jīng)·王風(fēng)·揚之水》“揚之水, 不流束蒲”、《詩經(jīng)·陳風(fēng)·澤陂》“彼澤之陂, 有蒲與荷……有蒲與蕳……有蒲菡萏”、《詩經(jīng)·小雅·魚藻》“魚在在藻, 依于其蒲”、《詩經(jīng)·大雅·韓奕》“其蔌維何? 維筍及蒲”。這些詩句的產(chǎn)生地域自西向東大致為現(xiàn)今陜西西安、韓城,河南洛陽、偃師、鞏縣、溫縣、濟源、孟津一帶,以及河南東部和安徽西北部的部分地區(qū), 產(chǎn)生年代為公元前800 多年至公元前600 多年[2,3]。這些詩句中的“蒲”應(yīng)該就指現(xiàn)今的香蒲屬(Typha)植物,而且用作蔬菜?!捌漭S何? 維筍及蒲”一句非常明確,其中的“蔌”即蔬菜(如成語“野蔌山肴”中的“蔌”),“筍”指竹筍,“蒲”就是現(xiàn)今的蒲菜[4](就是香蒲植株的幼嫩假莖)?!吨芏Y·天官·冢宰第一·醯人》中“加豆之實,芹菹、兔醢、深蒲、醞醢、箈菹、雁醢、筍菹、魚醢?!逼渲校吧钇选本褪瞧巡??!蹲髠鳌は骞哪辍酚涊d,山東曲阜有一個地名就叫“蒲圃”,居住在“蒲圃”的居民亦以該地名稱“蒲圃”為復(fù)姓。“蒲”入圃,表明已行人工栽培[5]。古籍中還有蒲菜烹飪方法的記載。如西漢·枚乘(淮陰人,公元前210 年至公元前138 年)《七發(fā)》:“犓牛之腴,菜以筍蒲”;《食經(jīng)》(可能為南朝作品)記載有“蒲鲊”之法;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shù)》(533-544 年)卷第八“作魚鲊第七十四”記載有“作長沙蒲鲊法”,卷第九“作菹、藏生菜法第八十八”記載有“蒲菹”的做法[6]。據(jù)此可以認為,一直到南北朝時期, 蒲菜都是我國古代先民重要的食材。
梁元帝(508-554 年)《賦得蒲生我池中》“池中種蒲葉,葉影蔭池濱”,陸龜蒙《種蒲》“杜若溪邊手自移,旋抽煙劍碧參差”,表明當時也有人工種植蒲菜,目的可能為菜用、景觀用等。蘇敬(蘇恭,599-674 年)《唐本草》記載:“香蒲即甘蒲,可作薦者。春出生,取白為菹,亦堪蒸食。山南人謂之香蒲,以菖蒲為臭蒲也。蒲黃即此蒲之花也。”宋·蘇頌(1020-1101 年)《圖經(jīng)本草》草部上品之下卷第五[7]:“香蒲,蒲黃苗也。生南海池澤,今處處有之,而泰州者為良。春初生嫩葉,未出水時,紅白色,茸茸然?!吨芏Y》以為菹。謂其始生,取其中心入地,大如匕柄,白色,生啖之,甘脆。以苦酒浸,如食筍,大美。亦可以為鲊,今人罕復(fù)有食者。”宋·謝維新《古今合璧事類備要別集》(1257 年)卷五十六·百草門·蒲[8]:“蒲草叢生,多種于田間。莖長者六、七尺,三脊,無葉如薤。二三月生苗,八九月收,可為席者是也。”是以采收編制材料為目的的人工栽培。元《農(nóng)桑輯要》(1273年)卷之六則介紹了蒲菜栽培方法:“四月,揀綿蒲肥旺者,廣帶根泥移出,于水地內(nèi)栽之,次年即堪用。其水深者白長,水淺者白短。”不過,元朝政府頒布這些技術(shù)的目的,正如《元史·食貨志一》所言,“近水人家, 又許鑿池養(yǎng)魚并鵝鴨之數(shù), 及種蒔蓮藕、雞頭、菱角、蒲葦?shù)?,以助衣食”,目的是“以防饑年”“以助衣食”[9]。元代以后的文獻中,亦有記載提倡采集野生香蒲(蒲菜)救饑食用的文獻,如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之子、植物學(xué)家朱橚所著《救荒本草》(1406 年)卷四[10]:“蒲筍……救荒:采近根白筍,揀剝洗凈,煠熟,油鹽調(diào)食,蒸食亦可。采根刮去麄皴,瀝干,磨面,打餅蒸食皆可?!泵鳌ね跖停?470-1530年)《野菜譜》圖文記載[10,11]:“蒲兒根,生水曲,年年砍蒲千萬束,水鄉(xiāng)人家衣食足。今年水深淹蒲絕,盡食蒲根生意無。救饑:即蒲菜嫩根也,生、熟皆可食?!逼巡耍ㄏ闫眩琓yphaspp.)大量野生,采集便利,凡人工栽培者, 一般只是對野生蒲菜稍加管理,人工栽培量不會很大。也就是說,到了元代,蒲菜的地位只是在荒年“以助衣食”植物,從明代開始的文獻則將其列為救荒的野菜。
現(xiàn)今,香蒲屬植物作為蔬菜利用的情況,在《水生蔬菜答農(nóng)民問(44)》一文已介紹[1]。依據(jù)香蒲屬植物地理分布、植株特征及歷史文獻,可以確定我國古代自然采集或栽培利用的“蒲”主要為寬葉香蒲(Typha latifoliaL.)、水燭(Typha angustifoliaL.)及東方香蒲(Typha orientalisC. Presl)3 個種。至于古代文獻所涉及的具體種類,則難以明確。
其實,我國歷史上香蒲(蒲菜)植物大量用于編織?!对娊?jīng)·小雅·斯干》“下莞上簟, 乃安斯寢”,其中,“莞”就指用香蒲葉片編織的“蒲席”。西漢·王褒(公元前90 年至公元前51 年)《九懷·其五·尊嘉》“抽蒲兮陳坐,援芙蕖兮為蓋”,其中的“抽蒲兮陳坐”是指拔蒲草作坐席。西漢·桓寬《鹽鐵論·散不足第二十九》有“古者,椎車無柔,棧輿無植。及其后,木軨不衣,長轂數(shù)幅。蒲薦笠蓋,蓋無漆絲之飾?!逼渲械摹捌阉]”就是用香蒲葉編織的席子。唐代詩人李白在公元746 年游歷山東期間,作詩記錄了山東曲阜城東農(nóng)人秋天收割編織用香蒲的場景。其作《魯東門觀刈蒲》云:“魯國寒事早,初霜刈渚蒲。揮鐮若轉(zhuǎn)月,拂水生連珠。此草最可珍,何必貴龍須。織作玉床席,欣承清夜娛。羅衣能再拂,不畏素塵蕪?!背烧Z“安車蒲輪”中的“蒲輪”指用蒲草裹車輪,古時常用于封禪或迎接賢士,以示禮敬。如《漢書·武帝紀》:“遣使者安車蒲輪,束帛加壁,征魯申公?!币云压?,也是古代香蒲植物的用途之一。一直到20 世紀80 年代,蒲葉在我國廣大農(nóng)村都普遍用作編織?,F(xiàn)今,蒲葉編織技術(shù)在部分地區(qū)仍然傳存,而且實現(xiàn)產(chǎn)業(yè)化,編織品精細且豐富多樣,如蒲扇、蒲席、蒲墊、蒲鞋、蒲包、蒲簍、蒲籃、蒲筐及工藝品等(圖1)。
圖1 蒲草編制
香蒲藥用,主要用其干燥花粉,即“蒲黃”。宋·蘇頌《圖經(jīng)本草》草部上品之下卷第五[7]:“蒲黃,生河?xùn)|池澤。香蒲,蒲黃苗也……至夏抽梗于叢葉中,花抱梗端, 如武士棒杵, 故俚俗謂蒲槌,亦謂之蒲厘?;S,即花中蕊屑也。細若金粉,當其欲開時, 有便取之。市廛間亦采,以蜜搜作果食貨賣,甚益小兒。醫(yī)家又取其粉,下篩后,有赤滓,謂之蒲萼。入藥以澀腸已泄,殊勝?!泵鞔顣r珍《本草綱目》(1578 年)草部第十九卷[12]介紹蒲黃“氣味甘、平、五毒”“手足厥陰血分藥也,故能治血治痛。生則能行,熟則能止。與五靈脂同用,能治一切心腹諸痛”。所謂 “生則能行,熟則能止”,指蒲黃生用具有行血消瘀功能, 炒熟后有止血功能?!吨袊幍洹穂13~15](2005 年版) 介紹,蒲黃“功能主治:止血,化瘀,通淋。用于吐血,衄血,咯血,崩漏,外傷出血,經(jīng)閉痛經(jīng),脘腹刺痛,跌撲腫痛,血淋澀痛”。蒲黃炮制方法:夏季香蒲抽生花序時,剪取花序上部黃色雄花序,曬干后碾軋揉碎結(jié)塊,篩取花粉,即為“生蒲黃”;剪取雄花后,曬干,成為帶有雄花的花粉,即為“草蒲黃”;取凈蒲黃,微火炒至黑褐色時,噴灑適量清水,取出,攤晾干燥,則為“蒲黃炭”(圖2)。
蒲黃含有黃酮類(如柚皮素、槲皮素、香蒲新苷等)、甾醇類、烷烴類、有機酸類、多糖類以及止血成分鞣質(zhì)等化學(xué)成分[16,17]。劉斌等[18]測定,蒲黃總黃酮、總多糖、鞣質(zhì)含量分別為1.84%、2.44%、2.53%,蒲黃炒為蒲黃炭后總黃酮、總多糖、鞣質(zhì)含量分別為0.29%、0.23%、3.69%,化學(xué)成分含量在炒炭前后差異較大[19,20]。蒲黃具有延長小鼠凝血時間和促纖溶活性的作用,而炒蒲黃和蒲黃炭則能明顯縮短小鼠凝血時間,無促纖溶活性。蒲黃炒炭前后藥理活性的變化與傳統(tǒng)中醫(yī)對蒲黃炒炭前后療效的認識(所謂“生則能行,熟則能止”或“行血生用,止血炒黑”等)基本一致[21]。動物試驗還表明,蒲黃煎劑、酊劑、乙醚浸液對子宮均有興奮作用,劑量增大可呈痙攣性收縮, 使產(chǎn)后子宮收縮力加強或緊張性增加;對循環(huán)系統(tǒng)亦有作用,其煎劑及乙醇浸液大劑量可使血壓下降;蒲黃提取物可使腸蠕動增強。另外,高濃度(1∶100)蒲黃煎劑能抑制結(jié)核菌的生長[22]。
圖2 生蒲黃和蒲黃炭(網(wǎng)絡(luò)照片)
圖3 香蒲作為景觀植物利用(網(wǎng)絡(luò)照片)
例如,①利用香蒲雌花(即蒲茸)作填充物,制作枕頭。②利用雌花花穗制作“假蠟燭”?!洱R民要術(shù)·卷第三·雜說第三十》[6]記載:“作假蠟燭法:蒲熟時,多收蒲薹,削肥松,大如指,以為心。爛布纏之。融羊、牛脂,灌于蒲薹中,宛轉(zhuǎn)于板上,挼令圓平。更灌,更展,粗細足,便止。融蠟灌之,足得供事,其省工十倍也?!雹塾米骶坝^植物,如梁元帝《賦得蒲生我池中》“池中種蒲葉,葉影蔭池濱”。現(xiàn)代水景園林建設(shè)中,也常應(yīng)用蒲菜(圖3)。④用作環(huán)境改良。
我國園藝學(xué)專著和教科書中,蒲菜(香蒲)被列入水生蔬菜。多年來,不少農(nóng)戶或企業(yè)進行過引進種植探索,但最終都放棄種植。如今,我國進行蒲菜人工種植的地區(qū)主要限于云南建水等非常小的范圍內(nèi)。為什么蒲菜難以進行人工規(guī)?;耘嗌a(chǎn)呢?
從我國蒲菜利用的近3000 年文獻記載歷史中可以看出,蒲菜在我國居民副食結(jié)構(gòu)中的地位起伏頗大,地位高時是王侯將相餐桌上的美食,地位低時是平民百姓救荒充饑的野菜。但是,除了范圍極小的局部地區(qū)外[1],蒲菜在我國居民副食結(jié)構(gòu)中沒有地位。可以說,蒲菜在我國居民副食結(jié)構(gòu)中的地位是歷史選擇的結(jié)果。
除了消費和種植習(xí)慣等方面的原因外,蒲菜難以規(guī)?;斯ぴ耘嘀饕c其生長特性有關(guān)。其一,蒲菜對環(huán)境適應(yīng)能力非常強。用作蒲菜種植的幾種香蒲屬植物,不論在我國還是世界范圍內(nèi),也不論在溫帶還是熱帶地區(qū),均廣泛分布。其二,蒲菜植物具有很強的自然傳播能力。蒲菜植物種子極為細小,極易隨風(fēng)、隨水、隨動物及交通運輸工具遠距離傳播,湖泊、河流、溝渠、水塘、水田,均容易被香蒲屬植物侵入。其三,蒲菜植株不僅可以種子有性繁殖,而且可以無性繁殖。蒲菜無性繁殖器官為根狀莖,根系系統(tǒng)發(fā)達,其根系生物量占植株總生物量的50%以上[23]。因根狀莖處于泥面以下,受環(huán)境因子影響較小,能安全越冬,更加有利于繁殖和植株擴張蔓延。其四,蒲菜植物根系難以清除,不利于田間輪作換茬。其五,蒲菜容易雜草化。一旦一個地方引進蒲菜種植,如果管理不善,則極易出現(xiàn)雜草化現(xiàn)象,這樣的實例,不勝枚舉(圖4)。
為此, 筆者通常不推薦人工規(guī)?;N蒲菜(香蒲)。鑒于我國野生香蒲植物資源非常豐富的現(xiàn)狀,對于香蒲屬植物的應(yīng)用,一般應(yīng)以適度自然采集為主。
圖4 香蒲屬植物對環(huán)境的適應(yīng)能力和傳播繁衍能力均很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