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清月
摘要:小學生正處在形象思維階段,特別是低年級的學生,只有一些富有趣味性的事物能夠吸引住他們。小學數學課堂同樣也不例外,在課堂上教師可以抓住學生的這一特點,運用趣味性教學的方法來吸引學生的興趣。本文主要對小學低年級課堂“數學趣味性教學”進行分析,并提出幾點針對性的建議。
關鍵詞:小學低年級;趣味性教學;研究;策略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1)-7-301
新課程標準指出:數學學習活動應該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數學可以說是學生學習其他學科的基礎,要想讓學生掌握科學知識,具備科學探究的能力,就需要讓他們學好數學。由于小學是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關鍵時期,對于小學生來說,數學知識點的內容比較復雜,而且理論性非常強,因此許多學生很難產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而“使學生用思維的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去解決日常生活和其他學科學習中的問題”這是在《數學課程標準》中的總體目標中清楚指明的,因此,這就需要教師利用多種方法制定合理的教學計劃,開展趣味化的數學課堂教學。
一、應用數學游戲,創(chuàng)造教學趣味性
因為小學數學的大部分知識點都具有抽象性的特點,而且在學習的過程當中,還需要要求學生具有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小學數學新課改課程目標《數學課程標準》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其基本出發(fā)點是促進學生全面、持續(xù)、和諧的發(fā)展。要使學生得到全面、持續(xù)、和諧的發(fā)展,我們的數學課程目標就應是多元化的。所以在進行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過程當中,數學教師應該引入一些多元化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在活動參與的過程當中。讓學生樂于動手動腦,開放學生的思維,同樣也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例如,在認識平面圖形時,可以利用七巧板進行輔助教學,讓學生在觀察中了解到不同形狀的特點,以及各個形狀之間的相同和異同之處。這種多元化的教學同樣也是現代教育對數學教師的新要求,單一的教學方法已經不能再滿足現階段的教學了。
二、運用小組合作,培養(yǎng)學生思維
在小組合作的過程當中,學生們已針對某個問題進行討論,進而分享出自身的真實想法,而通過相互的交流,更加深入的學習數學知識。在合作學習的課堂中,學生沒有面對老師的壓力,使得同伴之間的交流得以更加順利的進行。比如在一年級上冊北師大版“加與減”中,教師給出的圖片上有三棵大樹,四只小灰兔和一只小白兔,三只小籠子和兩只大籠子,兩顆青蘿卜和兩顆紅蘿卜。如果已知上述信息,學生不僅可以列出兔子和大樹相加的算式,還可以列出籠子和蘿卜的算式,或者是其他互相加減的算式。運用小組合作的方式,能夠讓學生自己查漏補缺,根據同學的提示來補充自己的答案。
三、利用多媒體,讓課堂活起來
多媒體的運用也能夠提高數學課堂的效率,運用多媒體進行情境的創(chuàng)設,也能夠極大地吸引其學生的興趣。比如在學習“認識方向”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創(chuàng)設這樣的教學情境:首先在希沃白板的圖畫工具中畫出一個太陽,并標上東西南北四個方向。然后做一個太陽升起和落下的小游戲,指名一位同學上臺來做這個演示。學生上臺畫出了太陽升起和降落的過程,教師問:“他畫的對不對呀?”下面的學生說:“他畫的對?!苯處熃又鱿旅娴慕虒W內容:“指南針總是指向南方,那么這些方向有什么奧秘呢?大家有沒有中午觀察過太陽呢?這個時候大家發(fā)現太陽是在哪個方向呢?”小學生非常愛表現,都希望教師知道自己平時是觀察過太陽的,教師的這一問題抓住了學生喜歡展示自我的心理品質,讓學生都舉起了手。通過學生的常識以及教師的引導,可以讓學生快速的在腦海中想象出太陽的位置,并針對這一真實的情節(jié)根據自己已有的經驗辨別出正確的方向。在通過多媒體的動畫引導,能夠讓學生對這四個方向有一個大概了解,在教師的幫助下探索出方向的奧秘。任何學生都不是教師的復制品,進行創(chuàng)新和改良是必須的,所以在課堂教學形式上要講究多樣性的教學方式。
四、采取情境教學法,營造快樂教學氛圍
問題情景也是創(chuàng)設趣味性課堂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能夠讓學生在無形中學到知識,同時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情景教學法在數學課堂中運用比較廣泛,如果將數字帶入到一個有趣的問題情境當中,將學生引入到這個真實的學習環(huán)境的,就能夠大大激發(fā)起學生的興趣,讓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到數學教學活動中。學生的生活中處處體現了數學,在小學生的生活中也是一樣,著名教育名家陶行知先生曾說過生活即數學?!读x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同樣指出數學源自生活有服務與生活。通過分析小學數學教材體系便可發(fā)現其知識內容間題解答都緊密聯系著生活。根據上學時間和課堂時間推算下課時間,以及跟著父母到超市里面買東西,處處都應用到了數學。所以小學數學課堂并不是與生活毫無聯系的,他們兩者的關系是密切相關的。教師要運用好這種關系,在數學課堂中滲透問題情境教學,培養(yǎng)數學邏輯思考的能力。而在傳統(tǒng)的數學課堂中,往往就是通過教師講授知識,學生進行學習,最后進行運算的過程。要想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并不是教師進行幾次專題試講就能夠實現的。
例如在學習“時,分,秒”這一部分知識的學習時,學生還不能系統(tǒng)性的掌握時,分,秒之間的關系,也不能理解它們的具含義,在四百米跑中,笑笑跑了一分鐘,而淘氣同學跑了59秒,奇思跑了61秒。根據這三個時間詞的關系,教師可以對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看起來這三位同學跑的速度都差不多呀,因為他們的成績看起來不相上下,但是我們最終還是要選出一個總冠軍的,誰來跟我們說說真正的冠軍應該是誰呢?”讓學生對這些數值進行有效的比較,學生會先想到一分鐘等于60秒,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往往會認為值大的就是最后的勝利者,那么張力同學就是最后的勝利者。但是這卻是與真實的生活情境不符合的,學生通過學習了解到,在比較中不是所有大的數,都是對的。在時間的關系比較中,所用時間短的才是最后的勝利者。通過這樣情境的比較和分析,可以幫助學生很好的理解時,分,秒概念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加強學生對時間的理解能力。
參考文獻
[1]寧瑩瑩. 小學數學趣味教學策略[J]. 新課程(小學), 2019(01).
[2]胡濤. 基于趣味教學模式下的小學數學教學研究[J]. 好家長, 2018(01).
[3]劉玉閣. 論小學數學課堂上的趣味性教學[J]. 學周刊,2017(2).
四川天府新區(qū)永興小學 四川省 成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