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錦儀
【摘要】俗話說:“人非圣賢,孰能無過?!泵恳粋€犯錯的學生都要根據(jù)實際情況,抓住要點,“對癥下藥”。嚴中有愛,留有余地,給學生改過自新、重立信心的機會。
【關(guān)鍵詞】自律性;存在感;因材施教;共鳴;留有余地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每個學生心中最隱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獨特的琴弦,撥動它就會發(fā)出特有的音響,要是學生的心同我講的話發(fā)生共鳴,我自己就需要同學生的心弦對準音調(diào)。”因此,找準那根弦,對準那個調(diào),撥動的是心弦,觸動的是心靈,洋溢的是愉悅,產(chǎn)生的是共鳴,效果是不言而喻的。學生成長的過程是一個不斷修正的過程,難免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或犯點錯誤,同樣是談話,不同的教師處理的方法不同,起到的效果是不同的,筆者認為,與不同層次的學生談話做到這幾點,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平時自律的學生,偶爾犯錯,要點到為止
優(yōu)秀的學生一般都是比較自律性的。他們心思細膩,敏感,人格較完美,所以當他們做了錯事以后,會很自責,懊惱,希望事情不要發(fā)生。我們要抓住這點,一針見血,指出他們的錯誤行為之后,把問題的嚴重性剖析給他們看,點到即止,留有余地,給他們改過自新,挽救損失,燃起希望的機會。俗話說:“人非圣賢,孰能無過”?況且“浪子回頭金不換”。
二、自身素質(zhì)較好,缺乏自律性的學生,要長期跟蹤
這類學生做事總是不溫不火,不緊不慢,需要別人時時鞭策。因此,我們要多關(guān)注這些學生,多給予表揚激勵,幫助他們點燃智慧的火花。說不定教師的一個贊許的眼神,一句“你真能干!”就能改變這個學生的一生。許多思想是從一定的文化修養(yǎng)上產(chǎn)生出來的,就如同幼芽是長在綠枝上一樣。有人說:“教師的語言如鑰匙,能打開學生心靈的窗戶,如火炬能照亮學生的未來,如種子能深埋學生的心里?!苯處煙o意中的一句話,可能造就一個天才,也可能毀滅一個天才。所以,教師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影響是很大的。適時、真切、慷慨地贊美學生,能讓學生健康快樂地成長。
三、智商很高,但缺乏自律的學生,要樹立威信
有些學生很頑皮,可以說是“刀槍不入”,甚至是“滾刀肉”。他們天不怕、地不怕,經(jīng)常惹是生非,推卸責任。這時,我們就要抓住他的弱點,投其所好,找突破口,跟他斗智斗勇。在同學討厭他的時候幫他一把,在他難堪的時候為他解圍,在他默默無聞的時候,張揚他的長處,讓他在集體中找到存在感,樹立信心。例如,筆者班里的小李就是這樣的一個人。當筆者了解到他非常熱愛足球運動以后,經(jīng)常跟他聊足球、聊梅西,筆者還讓他當上了體育委員,在同學面前宣揚他的特長,樹他的威信。因為我們有一個共同話題,交流得就多了。慢慢地,筆者就把他引到正道上來了。正所謂“親其師,信其道”。
四、對認“死理”的學生,要“真誠所至,金石為開”
有些學生脾氣很犟,當他認為對的事,十頭牛都拉不回來。在氣頭上,道理是說不通了。那怎么辦?筆者會“因人而異”,讓他先緩一緩,消消氣,再慢慢跟他講道理。讓他學會禮讓三分,得饒人處且饒人。交給他一些處事原則“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人是生活在一個群體社會,我們在生活中離不開跟別人打交道,那就要遵守社會公德,才能融入這個社會,過上正常的生活。對于這種固執(zhí)的學生,教師要密切注意學生的思想動向,找他連續(xù)談話,直到讓他完全轉(zhuǎn)變過來為止。
總之,找學生談話,要因材施教,不能一概而論;要持之以恒,不要以為可以一勞永逸。教師要擺正自己的位置,與學生平等交流,多讓學生表達自己內(nèi)心的想法,然后找出突破口,問題就迎刃而解了。說話是一門藝術(shù),“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所以,教師要講究說話的技巧,幫助學生解開心結(jié),讓每個學生都能健康快樂地成長。
參考文獻:
[1]張玉靜.新課程(小學)[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
[2]劉妍彩.小作家選刊[M].吉林教育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