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生活中的物理實例,讓學生從中體驗物理知識的“驚”、“奇”,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觀察、動手的能力,引導學生學習的“趣”。
關鍵字:“驚”、“奇”、“趣”,感受、激發(fā)、體驗探索。
參考文獻:八、九年級教學參考,電視節(jié)目《是真的嗎》,《物理探討與研究》。
長大后我就成了你……幾年后成就了童年的夢想自己也站在了那個講臺上,用那魔幻的粉筆去書寫講臺中物理的故事。從那時起就總想著如何把學生時期的被動學習改變一下,讓我的學生變被動為主動的去探究、去翱翔知識的海洋……,初中正是孩子們好奇、充滿追尋的年齡,是否可以利用這階段抓住學生們“驚”、“奇”、“趣”的心理,培養(yǎng)學生學習物理的積極性呢。
一、從生活中的“驚”,談物理知識
生活中物理現(xiàn)象無處不在,在平坦的馬路上,誰都可以邁開大步向前走。一個健康的人,走路并不是什么難事,因而也沒有人會常問人是靠什么走路的。也許大家聽了這問話會覺得好笑。認為人嘛只要有力氣,有健康的雙腿,一抬腿、邁步不就可以向前進了嗎?而事實上問題真的就那么的簡單嗎?請同學們做一個動作如圖1:挺直身體背緊貼墻站立,把一只腳抬起向前邁出,只要身體不離開墻,看看你那步伐能邁的出去嗎?你邁出去了沒,如果邁出了,回頭望望身體與墻分離了沒。身體移動了是不是一定依靠了一種外力?;蛘哒f是一種力推著人前進的呀。如果這外力過小,走路就會很困難了(同學們行走在光滑的冰面上有什么感覺呢)。原來上面的這小活動其實是一名教師在上摩擦力這節(jié)中精彩的一個切入情景,在讓學生發(fā)現(xiàn)了生活中的這一“驚”后,再引入并進一步分析摩擦力的相關知識。又如右圖:我們在探究液體壓強與哪些因素有關這節(jié)時,保持甲乙兩圖中的H不變,在圖2甲裝置的燒杯中緩緩加入食鹽輕輕攪拌,待燒杯水穩(wěn)定后甲乙兩圖中的h與h,是否又給同學們帶來一“驚”呢。這樣從水到鹽水液體的密度發(fā)生變化,與從而引起h與h的變化,這樣直觀的操作貼身的經(jīng)歷不是能更好的讓學生從“驚”中更深刻的掌握液體壓強與液體密度有關嗎。
二、從知識中的“奇”解釋物理知識
物理知識海洋中又何其不存在那些“奇”呢,那些打破常規(guī)的思維想法讓你不感到“奇”都不可以。就象在人們傳統(tǒng)的記憶里氣球總是用吹大或充氣后才大的。同學們可曾想過氣球也可以用“吸”大的呢?讓學生思考是、否后教師可以展示出如右圖3所示的裝置,當從吸氣口吸氣(或抽氣)時,奇跡就在這瞬間發(fā)生了:氣球慢慢的變大了,這一奇跡的出現(xiàn)顛覆了氣球只有吹或充氣才能變大的說法。揭開知識的一幕:原來當往密閉容器外吸(或抽)氣時,密閉容器中的空氣減少(稀薄),氣體壓強減小,氣球外壁的壓強也就減小,這時氣球口中空氣流入,氣球內(nèi)壁壓強大,這樣就把氣球給”吸”大了.為了可以讓學生對大氣壓強的知識更進一步的理解,可以再給課堂添上一“奇”瓶中的噴泉如右下圖4,這樣讓學生們在“奇”特中感受物理知識的強大,活躍了課堂也更好的激發(fā)了學生追求的渴望和夢想。(創(chuàng)設問題:真能把水槽中的水吸進瓶中嗎?)展示瓶中噴泉設計及具體操作說明(課后可以安排學生設計小制作):把圖左帶有玻璃管的軟木塞取下,再將熱水倒入瓶中過一會再將熱水倒到水槽中。將軟木塞蓋住瓶口,倒立將玻璃管插入水槽水中如圖右,觀察此時的現(xiàn)象。知識點:當瓶中熱水倒出后空瓶中的熱空氣壓強小于水槽液面的壓強,水槽的水就被大氣壓倒壓入瓶內(nèi)。引入知識點大氣壓強。課后還可以布置如右圖容器A所示裝置用一根吸管B控制瓶中開口C的水流的情況,讓學生在動手探索中進一步了解壓強在作用,以及生活中如何把知識轉變?yōu)樯钪械膽茫ㄐ?chuàng)作)。
三、從學生的“趣”探索物理知識
“趣”就是要在物理中許多“驚”、“奇”的知識海洋中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在輕松學習的氛圍中去鍛煉動手、探求、思維的能力。在動手過程中體驗探索的獲得感,在探索的海洋中去開闊思維的空間。如我們在上浮力一節(jié)中是否可利用曹沖稱象的故事引入思考,再利用如圖5A漂浮在海中的浮標,結合前面所掌握的二力平衡知識入手:此時浮標處于平衡狀態(tài),豎直方向上所受力的情況(由學生上板標出)如圖6A所示,豎直向上的力暫且稱之為F與F/,圖A中,因為漂浮物浮在海面上處于靜止狀態(tài),則F=G,既那個不知名的力F與漂浮物重力相等,此時漂浮物中先后分別來了兩不速只之客企鵝與青蛙,可漂浮物仍然處于平衡狀態(tài)如圖5B,再要求學生標出此時漂浮物受力情況如圖6B,分析得出F/=G/=H2+G2+G3,這時問題來了:在圖6AB中支持漂浮物的兩次里力都等與他們的重力,那么漂浮物漂在海面中會有什么變化呢?學生們還可以同步利用木塊、水槽、不同質(zhì)量的砝碼等分組進行做模擬實驗,讓學生觀察木塊漂在水中的變化情況。通過觀察會得出:從A圖到B圖漂浮物的質(zhì)量以發(fā)生明顯的改變,可他們都還處在漂浮的平衡狀態(tài),但B圖中漂浮物浸入水中的部分更多。從同學探索中知道了液體中對浸入其的物體存在一個豎直向上的力(教師:我們就把這個力稱之為浮力,F(xiàn)?。ㄟ^F、F/的不同可以知道這個力還與浸入液體的體積有關。這樣讓學生帶著興趣的心理,通過動手親歷,不僅可以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學生思維觀察能力。從而理解曹沖稱象的原理。學生思考:從了解浮力過程中你認為這個力在生產(chǎn)生活中有什么應用(發(fā)揮學生的想象能力)。最后教師利用視頻手段展示一些圖片。
總之,作為一個新時代知識的傳播者,不應還停留在課本中做一個平淡的演說者,特別是在農(nóng)村初中教育階段。自然無奇不有,但在這“驚”中又包含著多少豐富的物理知識,在“奇”中有多少期待的心中理想在燃燒,所以教師應充分去挖掘好的素材切入點,更好的去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去更好的引導學生遨游知識的海洋。
參考文獻:八、九年級教學參考,電視節(jié)目《是真的嗎》,《物理探討與研究》。
福建省南平市順昌嵐下中學 饒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