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耀輝
牛年春節(jié)剛過完,青島出版社的朋友便送來了最新出版的《中國人的服飾與禮俗》。面對著這部裝幀精美而別致的大書,我的思緒不由得飄回了五年前。
那是2016年的深秋,我有幸隨團前往羅馬尼亞訪書。
羅馬尼亞向以“吸血鬼的故鄉(xiāng)”聞名。一下飛機,凜冽與陰郁便撲面而來,我腦海中不由得浮現出了中世紀歐洲的種種——異端,火刑,念咒語的煉金術士,有魔力的精裝書……
“歡迎來到布加勒斯特,這個地名的意思是歡樂之城。歡迎來參加高迪亞姆斯國際圖書與教育展,高迪亞姆斯的意思是狂歡。朋友們,接下來我們就要在這歡樂之城踏上一段狂歡之旅了!”負責接待我們的是一位中國留學生,他的熱烈趕走了我的胡思亂想??駳g之旅,是否預示著我們將會收獲特別的驚喜呢?
可惜,接下來的兩天里平淡無奇。
展場設在羅馬尼亞最大的體育場。但只一個體育場,再大也不經逛,兩天下來,我已轉了十多圈兒,從內場到看臺,不光把參展的書籍看了個大概,甚至跟看攤的人們也都混得臉熟了。尋尋覓覓之下,雖然也有不少收獲,但內心深處卻還是難掩一絲失望:羅馬尼亞號稱舊書的天堂,然而整個展場入目皆是各出版機構最近推出的新書,我一本舊書也沒有看到。
我們參加的是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組織的代表團,工作紀律很嚴,大家每天都要按要求早出晚歸。在從住地到展場的路上,經常看到有書店自車窗外飄過。其中有兩家坐落于老街區(qū),看裝潢明顯就是舊書店,撓得我心里直癢癢。因為代表團的活動白天都排滿了,我只好向那位中國留學生求助:“白天咱們沒時間,您能不能晚上帶我去轉轉舊書店?”孰料他回了我一句:“別忘了這里是羅馬尼亞,舊書店、古董店晚上都不開門的?!蔽倚男哪钅畹牧_馬尼亞舊書啊,看來這次怕是無緣了。
然而,新的轉機就和閃閃星斗一樣,總是孩子氣地突然間出現。第三天到了展場后,我先是參加了著名兒童文學作家曹文軒先生的一個簽約活動,吃過午飯后便又漫無目的地逛了起來。在翻看羅馬尼亞版的《丁丁歷險記》時,許是因為文字完全看不懂,我走了神兒,注意力被對面的一道樓梯給吸引了過去:“嗯,這段樓梯我好像還未曾涉足呢?過去看看?!辈怀邢?,樓梯的盡頭竟然別有洞天——它通向舊書區(qū)!
原來,這個體育場的看臺一共有三層,第二層夾在中間很隱蔽。這幾天我滿場亂轉,每次卻都是只逛了第一層和第三層,就沒注意到還有個第二層。而這個夾層里有一大片區(qū)域,是專賣舊書的。與國內的舊書攤一樣,這里也是門可羅雀,與新書區(qū)的人潮洶涌形成了鮮明對比。但我卻是見獵心喜,連忙一頭扎過去淘了起來。
這時已近下午5點,時間不多了。在第一個攤位,我看中了一本記錄耶路撒冷植物的書。該書前后封面均以木板制成,非??季?,內文印制也十分精美,圖文并茂不必說,最難得的是每一種植物還都粘附上了實物標本。問了一下價格,老板回以“600歐元”,我自知即便還價成功也還是不能承受,便悻悻地離開了。
踱至下一個攤位,觸目皆是精裝的典冊,每一本都非常漂亮。雖然都是看不懂的法文版,心下還是覺得可喜得很,遂拈出一本特別精致的袖珍版詩集細細翻閱起來。攤主在忙著收拾書堆準備打烊了,也不怎么理我。過了一會,他看我沒有要走的意思,便用英文問我從哪里來,我答以中國。他隨即不解地說:“那你應該不懂法文吧?有什么好看的呢?”我回道:“沒錯,我的確看不懂法文,但因是搞出版的,看到這些書的裝幀非常好,故而流連?!?/p>
聽了我的話,攤主急忙打開了他身后的玻璃柜,鄭重其事地擎了一本書出來:“我想,你可能會對這本書感興趣。這是寫中國的?!蔽颐c頭致謝,雙手接了過來。
這是一本精裝大書,1814年出版于英國倫敦,作者為William Alexander(威廉·亞歷山大),封面上書名處以花體字印著“THE DRESS AND MANNERS OF THE CHINESE”,翻譯過來就是《中國人的服飾與禮俗》??磥?,驚喜在這等著我呢。雖然我暗自提醒自己深呼吸,但當我翻開這本書時,還是被它的美給鎮(zhèn)住了??粗且环畹漠嬜鳎曳置鞲械角蛔永镉幸还蔁嵫獫u漸地涌了上來,禁不住打了個激靈,意識到這必定會成就一次無比美麗的書與人的相遇。
攤主丹說自己是個藏書家,并不是做舊書生意的,這次之所以會來擺攤,是因為手頭周轉不開了。把書從頭到尾翻看了一遍后,我征得丹的同意,拍了幾張照片。這時,一陣低沉的號角聲響了起來,展場要關門了,而代表團集合的時間也馬上就要到了。我們只好約定次日再談。臨走前我問了價錢,丹索價2600歐元,并給我寫了個字條,說這本書原是著名的布勒蒂亞努家族的舊藏,有特別的意義,他是2001年時從該家族的后人手中購得的。
回到住地后,我立馬上網搜索了這本書的情況,這才知道它原來是1793年英國馬戛爾尼使團訪華的副產品,書中收入了50幅精美的肖像畫,全部出自當時的隨團畫家威廉·亞歷山大之手。隨后我對比了亞馬遜網、孔夫子舊書網同一本書的要價,發(fā)現都比丹的要價貴得多,且無法親驗其品相,難免書中會有缺頁什么的。最后我還特意查了一下布勒蒂亞努家族,發(fā)現該家族一度十分顯耀:迪米特里·布勒蒂亞努和揚·康斯坦丁·布勒蒂亞努兄弟都曾擔任過羅馬尼亞首相;其中弟弟揚曾長期擔任羅馬尼亞首相,是現代羅馬尼亞的主要締造者之一;而他的兩個兒子——約內爾·布勒蒂亞努和溫蒂勒·布勒蒂亞努,也都曾長期擔任過羅馬尼亞首相;特別是約內爾,先后曾六度出任羅馬尼亞首相,是大羅馬尼亞理想的主要代言人。現在羅馬尼亞的議會大廈專辟有布勒蒂亞努大廳,而布加勒斯特市也有一條以布勒蒂亞努命名的大街。
鑒于以上情況,我通過微信緊急向時任青島出版集團董事長孟鳴飛先生作了匯報,并提出了購買該書的申請。孟董事長回復說:“如今國家倡導講好中國故事,如能購回,予以影印出版,是件大好事。”這一來我心里就有了底,竟至興奮得一夜無眠。
第二天一到展場,我就和同行的青島市新華書店副總經理趙希濤先生直奔丹的書攤而去。再次確認了書的品相完好、內容完整之后,雙方經過一番討價還價,最終愉快成交。為防離境時這本書被羅馬尼亞海關當成文物予以扣留,我們堅持索要發(fā)票。沒想到,這一來丹卻犯了難,他堅稱自己只是個藏書家,并不做生意,因而無法開具發(fā)票。又經過一番唇槍舌劍,丹才同意找一家正規(guī)書店幫忙。焦急地等了三個多小時后,當地時間下午1點,我終于拿到了正規(guī)發(fā)票,心里的一塊石頭這才落了地。由是,這本書成了青島出版社建社30年來于海外購得的第一本英文古籍。
當晚,這個消息就引起了我們所在的代表團第三組的轟動。高興之余,我買了兩瓶羅馬尼亞著名的黑姑娘葡萄酒,以示慶賀。同桌的科學出版社副總編輯鄢德平、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社長陽曉、四川省新聞出版局數字出版處處長向輝、內蒙古出版集團出版部主任黃韜、浙江少年兒童出版社編審許為民、中國圖書進出口(集團)總公司綜合科科長于明等,紛紛舉杯向我們表示祝賀,并開玩笑說待這本書影印出版后,在座的每位都要訂購10套。于明科長還激動地即席發(fā)表了演講:“我?guī)F出國20年,這是第一次看到有代表從海外買到外文古籍回來,何況還是這么好的寫咱中國的外文古籍。我要向我們公司領導匯報,我們促成了一件大好事?!本浦廖⒑ǎ倚⌒囊硪淼胤矫枥L北京街頭書販形象的那一頁,大家都懷著滿心喜悅和這位二百多年前的同行合了個影。
攜之歸國后,細看版權頁,我才搞清楚這一冊書原是專為當時住在倫敦市UPPER THAMES大街239號的JAMES WOODWIN先生訂制的;印刷工的名字叫做W. LEWIS。封面上貼的書名簽顯示,該書采用的裝幀形式為“half bound”,即半皮裝訂;定價為“3l.3s.0d.”,即3英鎊3先令0便士。當時1英鎊等于20先令,則此書定價為3.15英鎊。我查了相關資料,了解到這本書出版后的七年,即1821年,英國正式采用了金本位制,規(guī)定1英鎊含7.32238克純金。按照現在的市價每克黃金約值380元人民幣計算,這本書當時的售價即已高達8765元人民幣。而這還沒有考慮到當時英鎊的購買力要遠遠大于今天——據狄更斯寫成于1838年的名作《霧都孤兒》描述,當時一個高級職員的年薪不過才10個英鎊左右,5個英鎊就可以買到一個孤兒。由此可見,此書問世之初即當屬奢侈品之列。
這也難怪。當時交通不便,照相術也尚未發(fā)明,倫敦的大人先生們若想了解中國,求諸到過中國的畫家的畫作,當是最便捷、最可靠的了。威廉·亞歷山大既畫下了乾隆皇帝、清廷官員、八旗士兵、貴族婦女,也畫下了和尚、更夫、在集市上耍大缸的雜耍藝人、在大街上拾糞的孩子等生動形象地為觀者呈現了當時中國的社會萬象。
另一點可貴之處是,這本書的印制亦堪稱極為精美。當時歐洲的印刷術已相當發(fā)達,本書雖已歷經二百余年的風刀霜劍,畫面依然豐潤鮮艷,雖然每幅畫后的襯紙上都已略留有淺茶色的油墨輪廓,但卻沒有一絲褪色;而畫幅上那些細膩的筆觸、微若游絲的細線也都沒有漫漶暈染,依然清馨而又沉靜。
我想,在書籍之美的背后,更加動人的是與這本書相關的故事。書中所記錄的故事,當然是實實在在的中國故事。但這個故事卻由英國畫家威廉·亞歷山大帶到了倫敦,經由印刷工W. LEWIS的巧手,為希望了解中國的JAMES WOODWIN先生印制成了一本精美的書。兩百年間,它四處輾轉,不知怎么離開了西歐的英倫三島,離開了JAMES WOODWIN先生的書房,而來到了東歐的羅馬尼亞大陸,先是為著名的布勒蒂亞努家族所收藏,后又落到了舊書收藏家丹之手,而終于在機緣巧合之下,遇到了我這個酷愛蒐集舊書的圖書編輯,得以回歸故事的發(fā)源地中國,并由青島出版社影印出版,傳布于廣大讀者。上下兩百載,飄零三萬里,對這好不容易才歸來的游子,我們怎能不由衷地表示歡迎呢?
當然,誠如意大利學者、作家安伯托·艾柯所指出的那樣,出于隔閡與偏見,對異域文化的“誤讀”幾乎是不可避免的。在這本書中,我們也會看到威廉·亞歷山大對彼時中國的不少誤讀,這些誤讀有的很是令人無語,有的則令人忍俊不禁。本著尊重歷史的原則,譯者和出版方就一些可能引發(fā)歧義的表述做了技術處理,而對那些顯而易見的謬誤則一仍其舊,相信讀者朋友們自會鑒別。
南宋詩人劉克莊有句:“歷歷丹青意,如譏睡海棠。”這本書誠可謂美如海棠,且即將自睡夢中醒來,展露出醉人的妖嬈姿態(tài)。我期待著這部青島版《中國人的服飾與禮俗》,也能像它們的母本那樣流布到歐洲,能回到它的誕生地倫敦,亮相倫敦書展,并能“重返”羅馬尼亞高迪亞姆斯國際圖書與教育展,從而在促進中國文化“走出去”的同時,也為增進中英人民、中羅人民的友誼作出獨特的貢獻。
(作者系青島科技大學傳媒學院教授、青島市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