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超
(北京石油化工工程有限公司西安分公司,陜西西安 710055)
單跨框架結構指結構的某個主軸方向均為單跨, 如圖1 所示。 此種結構,僅靠單跨方向的2 根柱子承擔,沒有多余約束,只要1 根柱出現(xiàn)破壞,結構就會倒塌,抗震性能較差。 但由于布置形式簡單,在我國早期中小學校舍中應用較多。 根據(jù)實際震害表現(xiàn)來看,由于抗側剛度小,結構超靜定次數(shù)少,耗能能力弱,結構冗余度小,不能形成多道抗震防線,在罕遇地震作用下,一旦框架梁柱節(jié)點出現(xiàn)塑性鉸,則整個結構出現(xiàn)連續(xù)倒塌的可能性很大[1-3]。故在《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GB50011—2010(2016 版)]中規(guī)定,當建筑類別為甲、乙類,丙類建筑高度>24m 時,是不能采用單跨框架結構的。 當丙類建筑高度≤24m 時,不宜采用單跨框架結構[4]。但是結構中一個主軸上如果只有局部某個軸線是單跨,其余均為多跨,即有3 根以上框架柱,并且另一主軸為多跨框架,此種結構不同于單跨框架結構,只是局部沒有多余約束,并不影響整體結構安全,可同單跨框架結構作區(qū)分,認為是單跨框架,只需對局部單跨框架部分做加強構造處理。 單跨框架如圖2 所示,不作為本次討論對象。
圖1 單跨框架結構
圖2 單跨框架
震害表明,單跨框架結構由于缺少必要的冗余度,地震破壞嚴重。因此,實際工程應盡量避免采用單跨框架結構。但是在工業(yè)建筑中,由于特殊的工藝要求,單跨框架結構不可避免,如引風機房的引風機管道支架、某些工業(yè)廠房的附屬用房、煤化工解熱裝置的附屬構架等。 因此,從抗震概念設計的角度出發(fā),尋找超靜定次數(shù)大、冗余度多的解決方案尤為重要。 目前文獻研究有兩種方案,一是加強抗震和抗震構造。 此種方法可以提高延性和抗震性能,但是無法解決無多余約束、結構冗余度少的問題[5]。 二是對已有的單跨框架結構通過增設鋼柱的方式進行加固,主要針對早期建造的中小學校舍[6]。 對工業(yè)建筑單跨框架結構進行方案分析的較少。 本文針對單跨框架結構增設鋼支撐或短墻,采用工程中容易操作和接受的PKPM 軟件建立模型進行計算,并提出較為合理的方案,可為實際工程提供參考。
某引風機房支架為單跨框架結構, 位于陜西榆林某工業(yè)園區(qū)。根據(jù)詳細地勘,得知該地區(qū)設防烈度6 度,設計地震分組為第一組,場地類別Ⅲ類。 引風機房支架為6 層,高度25.05m,主要為引風機房的管道提供支撐。 經(jīng)PKPM 建立的模型如圖3 所示。 引風機管道荷載按上游專業(yè)所提荷載輸入。
圖3 單跨框架結構
本次計算作如下假定:
(1) 由于考察整體控制指標,故全樓取樓板剛性假定;
(2) 工業(yè)荷載布置的特殊性會引起樓層承載力突變、抗側剛度不規(guī)則,計算地震作用時考慮選取雙向地震作用。
不增加任何措施的純單跨框架結構模型如圖3 所示。 經(jīng)過PKPM 建模計算,其各項指標如表1 所示。
表1 框架結構指標表
框架柱設置短墻有別于框架-剪力墻。 增設短墻的目的是為了增強框架柱在單跨方向的受力, 因此體系上仍屬于框架結構。根據(jù)抗震規(guī)范要求,短墻體厚度取200mm。 當豎向受力構件長寬比小于4 時,認為是柱,當不小于4 時,可認為是墻,故本次假定在單跨方向設置的短墻尺寸為200mm×600mm,如圖4 所示。進行計算時,因此結構體系仍為框架,框架柱和短墻沒有第一、第二道防線之分。 柱和剪力墻的抗震等級按框架結構處理,類似于抗震規(guī)范中所規(guī)定的有少量剪力墻的框架結構。 框架采用了包絡設計,對剪力墻按構造要求配置。 抗震等級均按框架結構處理,最大彈性層間位移角應滿足≥1/550 的要求。經(jīng)過PKPM 建模計算,短墻-框架結構指標見表2。
圖4 短墻-單跨框架結構
表2 短墻-框架結構指標表
按照抗震規(guī)范對中心支撐的要求, 鋼支撐材質選為Q235B。無論支撐形式為人字撐或交叉撐,設計時均按壓桿計算,長細比限制值取120。 經(jīng)計算,本文單跨方向設置HW300×300×10×15 的鋼支撐,強軸方向為平面外。 現(xiàn)場施工時,應根據(jù)實際放樣,在需設置鋼支撐的部位進行預埋件設計,預埋件與鋼支撐翼緣采用單面坡口焊,與鋼支撐腹板采用雙面角焊,焊縫高度應根據(jù)計算確定,并滿足構造要求。 在模型計算中,假定鋼支撐兩端與框架柱連接形式為鉸接,如圖5 所示。 按照多道防線的概念設計,鋼支撐框架類似于框架-剪力墻中的剪力墻,支撐作為抗震第一道防線,框架柱作為抗震第二道防線, 地震作用全部由支撐的抗側剛度承擔,框架柱可承擔小部分地震作用。 進行計算時,按框架-剪力墻處理,框架部分抗震等級按框架結構情況確定,鋼支撐的抗震等級在確定的框架抗震等級上提高一級。 最大彈性層間位移角應滿足≥1/800 的要求。 經(jīng)過PKPM 建模計算,鋼支撐-框架結構指標見表3。
圖5 鋼支撐-單跨框架結構
表3 鋼支撐-框架結構指標表
方案一、二、三中結構的自振周期(s)均不同,即增設短墻和鋼支撐后,改變了結構本身自振周期。 由于結構多跨方向沒作改變,故多跨方向(X 方向)最大層間位移角三個數(shù)值均相同。 單跨方向(Y 方向)最大層間位移角分別為1/1415、1/2954、1/3585,由此可見,增設短墻和鋼支撐均可有效減小側向位移、提高側向剛度。 方案一想要獲得與其他方案相同的效果,需增大框架柱截面。但單方面增大柱截面不僅滿足不了經(jīng)濟方面要求, 還會造成浪費,減少有效利用面積,影響使用效果。 另外,也不符合在高烈度地區(qū)低承載力、高延性的抗震設計理念。
表4 為單跨方向地震工況下的傾覆力矩。 由表4 可知,在Y方向,即結構的單跨方向,鋼支撐傾覆力矩占到80%以上,故鋼支撐可作為結構抗震的第一道防線,框架柱可作為第二道防線。 因此,在方案三中,鋼支撐作為主要抗側力構件,受力機理明確。 方案二在結構體系上仍屬于框架結構,短墻和框架柱協(xié)同工作具有不明確性,因此在結構設計中難以把握,沒有多道抗震設防的概念。 在方案三中,鋼支撐作為耗能構件,吸收了地震作用時橫向波傳來的能量,減小了地震作用對結構整體的進一步破壞,是一個抗震性能較好的結構體系。 如果在設計中有更高的抗震要求,也可將此鋼支撐設計為屈曲約束支撐或消能器,利用消能器提供的附加阻尼減小地震作用。
表4 單跨方向地震工況下的傾覆力矩(單位kN·m)
方案二的布置有一定的局限性, 在柱單跨方向布置短墻時,空間受到一定限制,影響了結構的使用品質。
(1) 和民用建筑相比,工業(yè)建筑荷載布置更為特殊。 當采用單跨結構時,應采取必要的措施以彌補布置上的不規(guī)則。 同時,提高結構的冗余度、結構延性,保證工程具有良好的結構性能。
(2) 增設鋼支撐或短墻均可有效提高框架結構單跨方向的抗側剛度、側向位移。
(3) 鋼支撐-框架結構形式不僅解決了單跨框架結構冗余度少的問題,而且較大幅度地提高了結構的抗側性能,減小了結構的水平側移,符合抗震設計中多道防線的設計理念,受力明確,相比增設短墻更有優(yōu)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