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公明
摘? ?要
近年來,高中生面臨著越來越大的學業(yè)壓力和人際壓力,在此背景下,不少高中生選擇了用自傷的方式來應對學習和生活中的各種壓力。結合輔導學校105名自傷學生的經(jīng)驗與反思,分析了高中生自傷行為的成因,提出了相應的心理疏導及預防策略,以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關鍵詞
高中生? 自傷行為? 心理疏導? 心理健康教育
自傷行為是指個體不以自殺為目的,直接地、故意地損傷自己身體組織,而且是不被社會和文化所認可的行為,包括抓傷、撞傷、割傷和燒燙傷自己等多種形式[1]。近年來,自傷行為在青少年群體中發(fā)生的比例越來越高,尤其是對于面臨著高考壓力的高中生而言,自傷行為更是呈現(xiàn)逐年增加的趨勢?;诖?,分析高中生自傷行為的成因,探索并提出高中生自傷行為的心理疏導和預防策略,對于促進高中生身心健康成長,提升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一、高中生自傷行為的成因分析
在探討的105例自傷案例中,男生49例,占比46.7%;女生56例,占比53.3%,未見明顯的性別差異。在年級分布上,高一35例,占比33.3%;高二23例,占比21.9%;高三47例,占比44.8%,呈現(xiàn)較為顯著的年級差異,原因可能是高一學生面臨適應高中的新環(huán)境問題,而高三學生則面臨高考問題。已有的研究表明,青少年學生發(fā)生自傷行為的原因錯綜復雜[2-4]。筆者通過對這105個案例的分析、歸納和梳理,認為引發(fā)學生自傷行為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緩解挫折帶來的負面情緒
高中生在學習生活中,由于面臨來自學習、人際等方面的壓力,容易遭遇諸如學業(yè)失敗、人際困惑、情感受挫等諸多挫折事件,由此引發(fā)一系列的負面情緒。而學生對此缺乏合理的應對方式,無法有效調節(jié)這些負面情緒,因此,選擇對自己的身體進行不同程度的傷害所帶來的瞬間的痛感,成為了個別學生緩解負面情緒的有效方法。如一名高三男生,連續(xù)兩次模擬考試失利后,便采取用小刀割傷手臂的方式來緩解痛苦。
2.尋求他人的愛與關注
處在青春期的高中生十分渴望獲得家人、老師以及同學的愛與關注。個別缺乏父母關愛、相貌平平、性格內(nèi)向、成績一般、人際關系欠佳、自我價值感低的高中生,往往喜歡通過自傷行為來獲得家人、老師和同學的關注和關愛。此外,個別學生在自己犯錯或者與人發(fā)生沖突矛盾時,喜歡用自傷的方式來博得別人的同情,繼而逃避犯錯后需要承擔的責任,或者是迫使沖突的對方做出妥協(xié)和讓步。
3.經(jīng)歷創(chuàng)傷性事件的后遺癥
部分高中生在以往的成長過程中,尤其是在童年期,經(jīng)歷了諸如家暴、父母離婚、被虐待、校園欺凌、性侵害、被無故毆打等系列創(chuàng)傷性事件,則更加容易出現(xiàn)自傷行為。這些創(chuàng)傷性事件,如果沒有得到有效的處理,就會給學生帶來后遺癥,讓學生內(nèi)心深處產(chǎn)生自己不配被愛、自己沒用等消極的自我觀念,繼而使其在以后遭遇挫折失敗時,往往習慣性地采取自我傷害的消極應對方式。
4.缺乏足夠有力的社會支持系統(tǒng)
每個人都需要足夠的社會支持系統(tǒng)來幫助自己更好地面對生活中的各種困難,身處各種壓力之中的高中生更是如此。在工作中筆者發(fā)現(xiàn),一些學生缺乏足夠有力的社會支持系統(tǒng),同學關系和親子關系都比較糟糕,導致其缺乏朋友和父母的支持,也無法獲得歸屬感。當其面對生活中的挫折與困難時,無法獲得其他人的幫助,也無法獲得足夠多的資源來幫助自己擺脫當下遭遇的困境,就更加容易選擇自傷的方式來緩解內(nèi)心的痛苦與壓力。
5.遭遇挫折歸因于自己
個別高中學生喜歡將自己遇到的所有挫敗進行不合理的歸因。他們會認為所有的失敗都是自己的原因,因為自己無能,所以才會遭遇困境。于是,當自己遭遇挫折時,他們喜歡用自傷的方式來懲罰自己。
6.罹患嚴重的精神類疾病
罹患抑郁癥、精神分裂癥、躁郁癥、雙向情感障礙等精神類疾病的高中生往往容易出現(xiàn)自傷行為。這些罹患嚴重精神類疾病的高中生,往往無法理性地控制自己的行為,比如自傷行為。如一名高二的抑郁癥學生,在校邊服藥邊上學期間,只要心情不好,就會用鉛筆狠狠地戳自己的大腿或者用力抓扯自己的頭發(fā)。
二、高中生自傷行為的心理疏導
針對高中生自傷行為的心理疏導,筆者認為作為高中的專兼職心理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的具體情況和自身的專業(yè)能力水平,從內(nèi)外因相結合的視角,對學生進行一定程度上的心理疏導,從而幫助其緩解自傷行為發(fā)生的頻率和程度。對于超出自己能力范圍內(nèi)的自傷學生,一定要及時將其轉介到權威的心理咨詢與治療機構,接受更為專業(yè)的幫助和治療。
1.建立良好的咨訪關系,幫助學生釋放負面的情緒
良好的咨訪關系,是開展心理疏導的前提。對高中生自傷行為的心理疏導,往往包含自愿和非自愿兩種情況。自愿前來求助的學生,覺得這種自傷的方式給自己帶來了困擾,想尋求解決方法;非自愿前來求助的學生,往往是自傷行為被老師、同學或者家長發(fā)現(xiàn)后,及時送到心理教師處前來尋求解決的。不管是哪一種情況,作為心理教師,需要堅持價值中立的原則,不批評,不評判,尊重學生,積極關注學生,讓學生對心理教師產(chǎn)生信任感,繼而建立良好的咨訪關系。
此外,采取自傷行為的學生,往往內(nèi)心有著極為負面的情緒困擾。因此,作為心理教師,要想方設法地幫助學生釋放內(nèi)心的負面情緒。可以根據(jù)情況,鼓勵學生哭出來、喊出來、寫出來、畫出來,有條件的情況下,也可以鼓勵學生使用心理宣泄室的宣泄設備進行釋放。情緒釋放可以幫助學生緩解內(nèi)心的痛苦,可以幫助學生變得更加冷靜和理性,有助于心理教師后續(xù)對學生進行心理疏導。
2.找準行為背后的原因,開展有效的心理疏導
要幫助到自傷行為的學生,就需要找到引發(fā)自傷行為的原因所在,以便于后期對癥下藥。對于語言表達較好的學生,可以通過詢問交流;對于語言表達欠佳或者比較抗拒表達的,可以使用投射技術,如沙盤、繪畫技術等,了解學生發(fā)生自傷行為的原因所在。在此基礎上,采取針對性的心理疏導方法,促使其重回健康的狀態(tài)。
(1)簽訂心理疏導協(xié)議
與自傷行為學生簽訂協(xié)議,要求學生在進行心理疏導期間,不得繼續(xù)進行自傷行為,在想進行自傷行為時,用其它方式予以替代。同時,制定心理疏導的短期、中期和長期目標。通過協(xié)議的方式,進行一種儀式,確保有自傷行為學生全力配合心理疏導工作,以保證取得較好的效果。
(2)開展針對性心理疏導
經(jīng)過十余年對自傷學生的心理疏導,筆者發(fā)現(xiàn)以下方法對學生自傷行為的緩解有著較好的效果。
第一,現(xiàn)實接納法。接納是一種與經(jīng)驗性回避相反的應對方式,它是指個體積極地、有意識地、不做任何評價地擁抱過去那些負性的體驗。接納自己目前遭遇到的痛苦,而不是去否認它。之后,才可以保持內(nèi)心的平衡,并在此基礎上去思考和尋求更加有效的方式來擺脫目前所處的困境,或者尋找減輕自己痛苦的方法。
第二,積極認知法。一是使學生在學習生活中,學會對挫折事件做出積極合理的歸因,學會看到發(fā)生挫折事件的客觀因素,減少過多的自責。二是培養(yǎng)學生用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去看待挫折事件中的積極因素。如學生都覺得考差了是一個讓人悲傷難受甚至崩潰的事情,其實,考差了也有積極的意義,如它指出了你前期學習中的不足之處、指出了你的考試技巧需進一步提高等。
第三,科學減壓法。高中生遭遇的壓力事件較多,教會其用正確的方式來應對壓力,可以有效地避免學生采取自傷的方式來應對??茖W減壓法的原則是:不傷人,不傷己。如可以采取正念減壓法,讓學生關注當下。很多發(fā)生自傷行為的高中生,總是沉浸在過去的痛苦之中,始終無法重新開始新的生活。因此,引導學生關注當下,也是一種比較有用的方法。關注當下自己的學習和生活,關注自己目前擁有的力量,從而思考自己現(xiàn)在該做什么,能做什么,該怎么做。
第四,人際改善法。每個人都害怕孤獨,都需要良好的人際關系,幫助自己更好地學習工作和生活。所以,教會學生掌握人際交往的技巧,訓練其人際交往的技能,從而幫助其擁有朋友和友誼,繼而走出孤獨,逐漸建立社會支持系統(tǒng)。
第五,靈活思維法。在面對挫敗時,不能采取非黑即白的極端思維。遇到挫折,教會學生用靈活多樣化方式來應對問題,可以減少自傷行為的發(fā)生。
3.發(fā)揮家校社的作用,幫助學生健康成長
孩子的心理行為問題,往往與父母有著巨大的關系。要與孩子的父母聯(lián)系,指導其為學生的自傷行為解決做出相應的改變,提供應有的支持;要與學生所在的班主任取得聯(lián)系,指導其為學生的問題解決,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要與社會的相關單位和機構進行合作,使家校社三方形成合力,借助其專業(yè)力量,共同幫助自傷學生盡快走出自傷行為的泥潭,實現(xiàn)健康成長。
三、高中生自傷行為的預防策略
對于高中生自傷行為,提前預防重于事后疏導。因此,學校需要主動地和家庭、社會聯(lián)手形成合力,一起來預防高中生自傷行為的發(fā)生。具體而言,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普及學生自傷行為相關常識
學校需要有計劃地向全校師生普及高中生自傷行為的相關常識,教會教師如何識別和處理學生的自傷行為;告知學生如何識別和處理同學的自傷行為。如此一來,當有學生發(fā)生自傷行為或者有自傷行為傾向時,就可以第一時間得到教師或者同學的幫助,從而避免學生自傷行為的發(fā)生或者變得更加嚴重。
2.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一是要配置專兼職心理教師,開設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尤其是要重點引導學生學會正確面對挫折、調控不良情緒以及掌握與他人建立良好人際關系的技巧等,讓學生逐漸形成樂觀的心態(tài),擁有積極的心理品質,具有較高的耐挫力,從而采用科學合理的方式來應對學習生活中的困難和挫折。二是要努力建立并建好學校的心理疏導室,安排有心理疏導資格的教師值班,為有自傷行為的學生提供專業(yè)的心理援助。三是要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構建良好的校園氛圍,讓學生在活動中釋放自己的不良情緒,增加自我心理體驗,鍛煉社交能力和與人合作的能力,從而減少自傷行為的發(fā)生。
3.建立學生心理檔案
對每名入學的高一學生建立心理檔案,對其家庭的基本信息、過往的成敗經(jīng)歷、人際關系、自傷歷史等進行全方位的了解。對全體學生進行心理測評,篩查出有自傷乃至自殺傾向的學生,并對這部分學生單獨建立檔案,根據(jù)學生的具體情況采取針對性的措施:輕微者進行心理疏導,嚴重者轉介到專業(yè)的醫(yī)院進行治療。
4.加強生命教育工作
開展生命教育是減少學生自傷行為的重要途徑??梢匝垖<襾硇_M行主題報告;可以開設專門的生命教育課程,引導學生對生命的珍惜;可以開展珍愛生命主題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到生命的寶貴和美好,從而珍愛生命、遠離自傷。
5.發(fā)揮家庭預防自傷行為的功能
心理學研究發(fā)現(xiàn),孩子的問題,往往源于家長的問題,學生自傷行為問題也不例外。因此,學校需要充分地開展好家校共育工作,通過辦好家長學校、開好家長會、利用好班級家長微信群和QQ群、發(fā)揮好學校公眾號的作用,向家長傳遞科學的育兒理念,傳授實用的親子溝通技巧,從而讓家長為預防孩子發(fā)生自傷行為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高中生自傷行為的疏導和預防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它不僅需要學校專兼職心理教師積極參與,還需要發(fā)揮學科教師、學生干部和同學的作用,同時也需要家長的關注和社會的支持。總之,唯有形成強大的合力,才能真正幫助高中生在自我成長的路上學會用積極的方式應對困難,用樂觀的心態(tài)來面對挑戰(zhàn),遠離自傷,成人成才!
參考文獻
[1] Zetterqvist M.The DSM-5 diagnosis of nonsuicidal self-injury disorder:areview of the empirical literature[J].Child Adolesc Psychiatry Ment Health,2015,9(01):31.
[2] 胡旺,殷映群,鄒儀瑄,等.江西省初中生與高中生非自殺性自傷行為特征及影響因素比較[J].現(xiàn)代預防醫(yī)學,2019,46(02):305-309,331.
[3] 陳小龍,唐寒梅,鄒儀瑄,等.中學生校園被欺凌行為、情緒行為與非自殺性自傷的關系[J].南昌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9,59(01):71-75.
[4] 林海波,楊麗,李勝巧,等.青少年期抑郁障礙患者自殘行為的相關因素分析[J].心理月刊,2020(17):34-36.
【責任編輯? 郭振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