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今年,我們邀請王春華老師和家長、孩子們一起共讀好書。王春華老師有幾十年的學前教育實踐和教研經(jīng)驗,從2013年起開始繪本閱讀的行動研究。她帶著繪本,走進全國很多所幼兒園和孩子們共讀。每一次共讀,她都耐心地記錄下孩子們在閱讀時的真實狀態(tài),用心靈去回味、升華,又把它細化在下一次的共讀中。她著有《和書婆婆一起讀繪本》一書,她就是孩子們口中的“書婆婆”。希望書婆婆的兒童觀和親子閱讀理念能夠?qū)δ兴鶈l(fā),更重要的是,希望您能在親子共讀中盡情體驗繪本散發(fā)的強大魅力。
本期,我們跟著書婆婆一起來讀《跑啊!》
韓國極具影響力的童書作家李惠利的力作《跑啊!》是一下子就能抓住讀者眼球的書。它封面具有動感,“跑??!”呼應(yīng)動物們奔跑的動態(tài)。打開書后你會發(fā)現(xiàn)整本書只有“無聊……無聊?跑吧!咣!跑??!哈哈,真會玩兒”這幾個簡單的文字。家長們也許不愿為孩子選擇這本書,因為它沒有幾個字,也沒有什么色彩,有整頁的留白,有的整個跨頁就是幾個線條。家長們也許會擔心孩子看不懂,或者覺得不值得去讀。但是,我要告訴大家,這是一本看似簡單卻意義深刻的好書。
本次現(xiàn)場共讀的孩子來自大、中、小班,孩子的家長也參與了共讀,我請他們試著記錄孩子共讀時的狀態(tài)。在共讀之后,我和家長們進行了現(xiàn)場交流。
家長們的三個“沒想到”
共讀后,家長們的現(xiàn)場討論是非常熱烈的。首先,他們說出自己的三個“沒想一到”。
第一個“沒想到”是小班孩子的欣賞力一點都不比大孩子差。一位家長說:“原本我很擔心,我的孩子是小班的,和哥哥姐姐一起看書,肯定跟不上??墒莿偞蜷_書第一頁時,我的孩子一下子站了起來,大聲說‘哇!好漂亮啊。謝謝書婆婆帶著我的孩子共讀。”我笑著說:“他站起來可能是因為開心也可能是書的開本比較大?!蓖瑫r我告訴家長,不要以為年齡小,閱讀能力就一定弱。
家長的第二個“沒想到”是孩子們能喜歡這種只有黑白顏色、采用速寫手法的書。一個家長說:“在書婆婆和孩子共讀之前,我翻了一下這本書,我當時就很疑惑,孩子會喜歡讀這本書嗎?書婆婆為什么要選擇這本書?”共讀時,這位家長認真記錄了孩子的共讀狀態(tài)。當孩子們自主閱讀時,已經(jīng)開始討論:“這本書是怎么畫出來的?”“它是用鉛筆畫出來的嗎?”“那我們能用橡皮把它擦掉嗎?”“我也能這樣畫耶!”孩子接觸這樣的書不是很多,但是孩子都是好奇的、純真的,他們向世界敞開自己,同時也喜歡刨根問底去探索世界。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應(yīng)該向孩子學習。
第三個讓家長“沒想到”的是孩子能理解線條的意義。
“豹子的身上都是什么呀?怎么會有一條條的線呢?”
“是這個豹子跑得好快?!?/p>
“那是它跑出來的風嗎?”
“這是誰呢?怎么都是圓圈圈的線?!?/p>
“哇!好快,都跑出了旋風?!?/p>
“這個風好大,是一圈圈地轉(zhuǎn)著的,是暴風嗎?有點像豹子?!?/p>
“是老虎跑出來的龍卷風!你們看看后面一頁,就知道了!”
看到一個跨頁上只有線條時,一個中班的孩子說:“哇!看這一頁,都看不到什么動物,只有線條了。”另一個孩子補充道:“是的,有的長、有的粗、有的短,它們還不一樣。”
孩子們望著我,似乎在問為什么。我笑著說:“不著急,我們接著向下看?!狈_下一頁,孩子們說:“為什么線條變淺了,變細了?”“前后兩頁還不一樣呢?”
“這是為什么?”我反問孩子們。
“是因為跑得慢了嗎?是它們害怕摔倒嗎?你們看,顏色比前面淺了,也可能跑不動了,要休息休息了?!?/p>
“這一頁顏色淡,我覺得是因為它們越跑越快?!?/p>
“顏色淡,看不到了,‘嗚——一下就跑走了?!?/p>
家長們的兩個“驚訝”
家長們的第一個“驚訝”是孩子們能自己探索讀書的方法。
孩子們在反復(fù)閱讀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書中的小動物們越來越多,每一頁都會有所增加??稍谶@個跨頁中(下圖),孩子們一個個都趴在繪本上,一點點仔細地看,就差拿個放大鏡了,卻什么動物都沒有找到。
有一個男孩忽然興奮地說:“我看到了一只羚羊!”我問:“你是怎么找到的?”“就是這樣一抬頭就看到了!”我提醒小朋友們:“哦,也許我們離得遠一點看,能更容易找到!”于是,孩子們把書放到了前面,幾個人一起盯著書本看,真的慢慢地找到了一些小動物,“這上邊是一個長頸鹿”“這是個豬鼻子”“這是鴕鳥的頭”“我找到孔雀啦!它的羽毛到處都是的”“圓圈旋風應(yīng)該就是老虎”“圓點點的豹子”……原來不是越近就越能看得清呀。
家長們的第二個“驚訝”是“難道我不愛孩子嗎”?
這個問題是在討論最后一頁(上圖)的時候引發(fā)的。
“他們都跑累了,都坐下來?!?/p>
“它們贏了,到終點了!”
“你看它們都張著嘴,長頸鹿和馬都在喘氣,它們太累了?!?/p>
“跑不動了,累了,它們坐下來休息了。”
“它們有的趴著、有的躺著,豬坐在恐龍的腳上。”
“我也很喜歡跑,可是媽媽老是不讓我跑,因為跑了就會咳嗽?!?/p>
“是呀,你看恐龍的牙好像掉了一個,就是跑得太快了,摔跤了,我們還是要聽媽媽的話,不能跑得快?!?/p>
“我媽媽好煩的,不讓我跑?!?/p>
“我要是能像書里的小動物那樣跑就好了?!?/p>
“我覺得我媽媽不愛我,不容許我自由跑?!?/p>
家長們對這段談?wù)摬焕斫猓娂娤蛭姨岢觥绑@訝”:“難道這會顯得我們不愛孩子嗎?”
我不否認家長們愛自己的孩子,但是大家有沒有從最自然、最樸素的“人與人”構(gòu)建的關(guān)系的維度去理解“親子關(guān)系”?你能正確地理解兒童嗎?書中的那些動物為什么要那么奔跑?如果我說不為什么,只為奔跑,因為他們是孩子,你能理解嗎?奔跑是孩子生存的需要、發(fā)展的需求,是他們探索世界的手段。作為成人,你有沒有為孩子創(chuàng)造一個可以放飛天性、自由奔跑的空間和時間?
我想把埃里希·弗羅姆( Erich Fromm)的一句話送給大家:愛是對所愛對象的生命和生長的積極關(guān)心,如果缺乏這種積極的關(guān)心,就沒有愛。這或許是我選擇這本書和家長以及孩子一起共讀的緣由。
我的一個“期待”
孩子愛閱讀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不可能某個早晨醒來就突然變得喜歡閱讀了,更不可能和書婆婆共讀一次后就突然變得手不釋卷了,喜歡閱讀一定有一個過程,希望大家要堅持共讀。
其實,這次共讀的狀態(tài)設(shè)計,我是想讓更多的家長更深入地去了解兒童,因為家長的兒童觀、人生觀、世界觀、知識經(jīng)驗以及學習方式,都直接影響著孩子的閱讀質(zhì)量和閱讀經(jīng)驗的獲得。我一直有一個“期待”——培育好“親子共讀”這棵小苗,能收獲“全民閱讀”這片大森林。好書資訊
《如何讓大象從秋千上下來》
作者:常立 抹布大王
出版社:接力出版社
如何讓大象從秋千上下來呢?請它吃香蕉?把它嚇一跳?讓風吹跑它?讓外星大象帶走它……小朋友們開動腦筋,想出了各種各樣奇妙有趣的好辦法??晌掖蛸€,你一定猜不到,大象最后是怎樣從秋千上下來的!浙江師范大學兒童文學專業(yè)副教授常立寫給孩子的一本好玩的創(chuàng)意互動圖畫書,從一個有趣的問題開始,激發(fā)孩子的創(chuàng)意與想象,幫助孩子學會自己創(chuàng)作故事。信誼圖畫書獎獲得者抹布大王的繪畫,稚拙有趣,充滿童真與詩意。
《小毛頭幼兒成長故事書》
作者:鞏孺萍 小良
出版社:安徽少年兒童出版社
本套書是低幼圖書暢銷作家鞏孺萍傾心打造的全新力作,首次推出4冊,分別是《爬爬爬》《咬咬咬》《撕撕撕》《翻翻翻》。以“小毛頭”為品牌形象,緊扣0~2歲年齡段孩子認知、心理和身體發(fā)育的特點,通過作者溫情的故事講述和插畫家充滿童趣又貼近生活的藝術(shù)創(chuàng)作,讓孩子從熟悉的生活場景出發(fā),找到成長的共鳴。
《糖球》
作者:[韓]白希那
出版社:接力出版社
《糖球》是韓國著名圖畫書作家白希那創(chuàng)作的幻想圖畫書,是一部關(guān)懷兒童心理成長的魔法力作。有一包神奇的糖球,它們的大小、形狀、顏色各不相同。小主人公挑了一顆糖球放進嘴里,居然聽到沙發(fā)的心聲;吃下第二顆,又聽到了狗狗的心聲。這真是太神奇了!糖球還剩下青色的、粉色的、棕色的……接下來,他還能聽到誰的心聲呢?白希那融合手繪、泥偶、剪紙、布藝、造型裝置、攝影等多種藝術(shù)技法,創(chuàng)造出富有生命力的微縮場景,精細的道具,令畫面極具趣味性、親切感和可讀性。
《中國節(jié)日故事》
作者:葛欣徐莉
出版社:長江少年兒童出版社
《中國節(jié)日故事》選取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的7大節(jié)日:春節(jié)、元宵節(jié)、清明節(jié)、端午節(jié)、七夕節(jié)、中秋節(jié)、重陽節(jié)為切入點,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帶向世界。本套繪本以愛國、友善、助人、孝順等中華傳統(tǒng)美德為靈魂,講述七個既繼承發(fā)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又富有思想性、趣味性和時代感的童話故事。
《愛工作的交通工具》
作者:[新西蘭]莎莉·薩頓[新西蘭]布萊恩·洛夫洛克
譯者:孫語
出版社:天地出版社
本書由新西蘭暢銷童書作家莎莉·薩頓和地球物理學家布萊恩·洛夫洛克聯(lián)袂創(chuàng)作,用跨頁大場景、全彩插圖描繪出一群既平凡又了不起的交通工具,幫助小朋友認識交通工具的外形特征,了解交通工具的本領(lǐng),從小學習建筑工程知識。這是一套集職業(yè)、建筑、工地搭建、城市生活為一體的情景式繪本。一群愛工作的交通工具車熱愛生活,守護著這座城市,守護著善良的人們,一個個故事讓孩子學會團結(jié)協(xié)作,學會辯證思考,完成心靈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