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特約記者 馬愛平
“楊老師的技術太神了,我們村種的西紅柿一畝地增產30%一點問題都沒有!”寧夏銀川市西夏區(qū)賀蘭山西路街道良渠稍村村民劉林,說起今年的收成喜上眉梢。
他口中的楊老師,是寧夏五豐農業(yè)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科技特派員楊國清。雖然已經年過花甲,楊國清卻有著非常前衛(wèi)的思想—用農業(yè)微生物技術修復土壤,讓大片陷入增產瓶頸的土地重新煥發(fā)活力。
在銀川,像楊國清一樣運用新理念、新技術、新模式助力脫貧攻堅的科技特派員共有892名。他們領辦創(chuàng)辦公司257家,領辦合作社(協(xié)會、家庭農場)312家,有效實現了各類科技創(chuàng)新要素向農村聚集。
廣大科技特派員已成為“三農”政策的宣傳隊、農業(yè)科技的傳播者、科技創(chuàng)新的領頭羊、鄉(xiāng)村脫貧致富的帶頭人。
“黨的十八大以來,科技部以實施‘三區(qū)’人才支持計劃科技人員專項計劃為重要抓手,近三年來,共選派28.98萬名科技特派員奔赴到脫貧攻堅的第一線,把扶貧和扶志、扶智結合在一起?!苯?,科技部農村科技司司長蘭玉杰表示。
如何統(tǒng)籌推動科技系統(tǒng)開展科技扶貧工作,動員全社會科技力量投身脫貧攻堅?
田間鋪畫卷,技術作畫筆。科技部黨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主要通過三大機制—部際協(xié)同、四級聯(lián)動、東西協(xié)作推動全社會科技力量進行脫貧攻堅。這三個機制在具體工作中是通過“百千萬”工程來實現的:“百”,是在貧困地區(qū)建設100個科技園區(qū)、“星創(chuàng)天地”等平臺;“千”,是組織高校院所與貧困地區(qū)1000個科技扶貧幫扶結對;“萬”,是實現1萬個貧困村科技特派員全覆蓋,就是要動員科技特派員深入到貧困村去。
“桃樹枝修剪了沒?設施大棚的保暖被檢查了沒?你有不明白就給我打視頻電話?!闭f話的是甘肅省第一位農民高級農藝師靳志強,58歲,擁有40年果樹種植經驗,堅持18年科特派工作,170多個榮譽證書,足跡遍布秦安縣17個鄉(xiāng)鎮(zhèn)……中學畢業(yè)的靳志強靠著不停學習鉆研,先后篩選出40多個適合秦安乃至甘肅省發(fā)展的蜜桃新品種,積極開展實用技術培訓,帶動當地果農走上了科技致富路。
“從2002年甘肅被科技部選定為首批科技特派員試點省份以來,科技特派員隊伍中不僅有專業(yè)人才,也吸收了靳志強這樣的土秀才?!备拭C省科技廳農村科技處處長王芳介紹說。2020年,甘肅選派了首批省級科技特派員359名,同時,出臺《省級科技特派員管理辦法》給予經費支持。甘肅省科技廳聯(lián)合天津市科技局首次選派的145名“雙地”科技特派員,引導果蔬、畜禽、食品等領域的18項農村適用科技成果入甘轉化。
天津農學院種子科學與工程系主任趙飛(左)在甘肅省甘南州建成的青稞增產技術集成示范基地工作
“來一趟不容易,恨不得每天能有25個小時。”專攻奶牛育種技術的天津市農業(yè)科學院研究員馬毅由衷地感慨。這幾年他帶領工作隊為平涼、慶陽、武威等地選育種牛上百頭,線上線下累計培訓人數達3000多人?!翱紤]利用全基因選擇技術,建立了平涼紅牛規(guī)范的選育技術體系,通過對種牛進行遺傳性狀評估加快育種進程,擴展市場占有率。”剛聊了幾句,馬毅又匆匆趕去上培訓課了。
科技部選派的科技特派員為貧困地區(qū)高質量發(fā)展注入了強勁的動能。僅在井岡山,科技部就派了5個特派團、31位專家到井岡山對接服務,科技特派員們在井岡山的貧困村積極開展科技服務和創(chuàng)業(yè)帶動工作。
“通過‘百千萬’工程在井岡山的實施,2017年井岡山在全國率先脫貧摘帽。目前,貧困戶的人均純收入由2600元增長到10205元,科技在其中發(fā)揮了很重要的作用?!碧m玉杰說。
云南貧困面廣、貧困程度深,脫貧攻堅難度大,是我國脫貧攻堅主戰(zhàn)場之一。中國工程院院士、云南農業(yè)大學名譽校長、云南省科協(xié)主席朱有勇長期在云南省普洱市瀾滄縣竹塘鄉(xiāng)蒿枝壩村駐村扶貧,也是第一個把院士工作站建在最基層村民小組的科技特派員。
“我們把研究了十多年的成果—林下種植中藥材,在貧困山區(qū)進行轉化、推廣,讓中藥材回歸深山老林去,這些成果的推廣讓每畝森林可以產出6萬到8萬元,助推了當地的農民脫貧致富?!敝煊杏抡f。
在一些熱帶的河谷區(qū),有大量的冬閑田。朱有勇團隊把研究多年的科研成果—冬季馬鈴薯技術在此進行推廣?!岸抉R鈴薯冬天種、春天收,打了一個時間差,效益很好,一畝地一個冬天平均可以增收5000元,把冬閑田變成了效益田、變成了扶貧田?!敝煊杏抡f。
針對邊疆群眾的技術需求,朱有勇團隊開辦了專家技術扶貧班,已辦的36個班培養(yǎng)了1400多人,現在還有12個班720位農民正在學習?!拔覀儼颜n堂放在田間地頭,手把手教、面對面學。一個培訓班辦半年,學員學完回去后不僅自己脫貧了,50%左右的學員還帶領親戚朋友一起脫貧,更有10%的學員回去后,把一個村子的人都帶領著脫貧了?!敝煊杏抡f。
“我們廣東農村科技特派員隊伍越來越壯大,已達1.4萬名。更重要的是,有院士也加入了這支隊伍?!?019年,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農業(yè)信息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趙春江,帶領中心6位相關負責人共同加入廣東農村科技特派員的大家庭。
2019年,趙春江主持的項目—南方作物精細生產管控技術裝備研究與應用,落地在廣東清遠,主要針對廣東省水田、茶園等典型作業(yè)環(huán)境精準生產需求,面向土地整理、水稻施肥、農機管理、生長信息獲取等關鍵環(huán)節(jié),開展關鍵技術研究與裝備研發(fā)工作。
“通過農村科技特派員的工作,尋求科研力量與農業(yè)需求的結合點,這是我義不容辭的責任?!壁w春江說,將“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根據當地農業(yè)需求,不遺余力地將科技理論和技術應用到農業(yè)生產中,力爭突破當地農業(yè)技術“卡脖子”問題。
“趙院士愿意加入廣東農村科技特派員隊伍,可以起到很好的示范帶動作用,能夠為整個農村科技特派員隊伍提升士氣,鼓足干勁。”時任廣東省科技廳廳長王瑞軍表示。
近年來,廣東農村科技特派員不斷拓寬選派范圍,拓展服務領域。不少科研院所、涉農高校等機構人員踴躍報名參與,爭當廣東農村科技特派員。在廣東省科技廳的深入指導和組織部署下,這些農村科技特派員還積極參與“暑期大下鄉(xiāng)”等活動,深入農村基層一線,活躍在廣袤的南粵大地上,將更多實用技術注入到田間地頭,助力鄉(xiāng)村振興。
“青花椒黃花病如何防治?”“施肥有什么推薦?”2021年1月5日,在重慶科技特派員網絡公開課(以下簡稱“科特派網課”)第44次直播中,來自重慶市農業(yè)技術推廣總站的土肥專家、科技特派員王帥進行線上直播,講解花椒施肥技術,被2500多人次圍觀。
重慶探索“互聯(lián)網+農業(yè)”服務模式,開設了科特派網課直播課堂。從去年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開播以來,到現在已經形成系列課程,組織重慶市內外科技特派員中近50名一線專家變身主播,“云”上傳播技術指導農業(yè)生產。專家變主播線上講課,成了重慶送科技下鄉(xiāng),深度服務農業(yè)發(fā)展的新方式。
在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初期,科技部印發(fā)了《關于組織動員科技特派員推成果強服務保春耕的通知》?!拔覀冎饕_展了兩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是聚焦疫情防控期間春耕生產的特點和技術難點,強化農業(yè)科技服務,科技特派員重點圍繞促春耕、保供給做好技術服務。特別是增強糧食生產的減災和防災能力,提高糧食的生產能力?!碧m玉杰指出,第二個方面的工作是及時篩選和發(fā)布了一批先進適用技術,編印了科技手冊向農民定向推送,在線上指導返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農民,在線上開展培訓、答疑,指導實際問題。
去年3月10日,重慶科特派網課正式開課,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是西南大學柑橘研究所品種資源室副主任江東。
作為柑橘品種研究專家,江東結合開春柑橘種植的需要,以“當前主推的雜柑新品種”為主題,講解了新品種的選育引種等技術干貨。
“沒想到在網上講農業(yè)技術有這么人多看?!苯瓥|說起第一次直播連連感嘆。當時做第一期,都沒有經驗,就在專家群里進行了相互推廣,沒想到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果農、技術專家等“粉絲”,超過8600人次進入直播間,課間提問咨詢互動達到1.2萬人次。
在廣東省,科技特派員組團在線指導農民;在四川省,近2萬名科技特派員利用“科技扶貧在線”互聯(lián)網平臺,通過活躍在貧困村的6萬名信息員,將復工復產的農業(yè)技術及時傳播到村入戶;在重慶市,2020年3月10日開通了科技特派員網絡公開課,連續(xù)播了40期。
“科技特派員制度已經成為一種國家制度性安排,在鄉(xiāng)村振興工作中,我們要更加完善這個制度,制定更多激勵政策,促使千千萬萬科技人員到農業(yè)發(fā)展的第一線,把科技帶下鄉(xiāng)?!碧m玉杰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