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現(xiàn)莉
平邑縣人民醫(yī)院檢驗科,山東臨沂 273300
糖尿?。―M)在臨床上是一種較為常見慢性疾病,是以多飲、多尿、多食、體重下降等為常見癥狀,具有較高的發(fā)病率。 糖尿病并發(fā)癥較多,其中以糖尿病腎病最為常見,致殘率以及致死率均高,同時是導致終末期腎病常見原因之一[1]。 近些年,隨著社會經濟快速發(fā)展,居民生活質量提高,人們飲食習慣與生活方式改變,導致糖尿病腎病發(fā)病率明顯呈上升趨勢,倘若治療不及時,不僅會影響患者生活質量,還會危害其生命安全[2-3]。 糖尿病腎病發(fā)病原因與腎小球的硬化癥及腎小管間質纖維化有所相關,進而致使腎臟功能逐漸減弱。 糖尿病腎病主要特征多為腎系膜肥大、系膜細胞不斷增殖、基質堆積、腎小球硬化和蛋白尿,但該疾病發(fā)病機制仍不明確。 據(jù)相關研究表示[4-5],血液的凝血機制與脂代謝異常均是糖尿病腎病疾病發(fā)生和發(fā)展常見因素。 該研究選擇2019 年7 月—2020 年7 月該院收治糖尿病腎病患者50 例作為研究對象,主要分析討論糖尿病腎病患者D-二聚體、纖維蛋白原、胱抑素C 檢測價值,現(xiàn)報道如下。
該研究經醫(yī)學倫理會批準,簽署知情同意書。 選擇該院收治糖尿病腎病患者50 例作為研究組,根據(jù)腎損傷程度分為4 組,代償期組17 例,男10 例、女7 例;平均(62.18±8.09)歲;失代償期組13 例,男7 例、女6 例;平均(58.07±10.21)歲;腎衰竭期組11 例,男6 例、女5例;平均(61.35±8.15)歲;尿毒癥期組9 例,男6 例、女3例;平均(62.14±8.86)歲。 選擇同期接受健康體檢者50名為對照組,男28 名、女22 名;平均(51.49±5.74)歲。比較各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采集全部研究對象空腹靜脈血, 將其置入真空負壓管,用枸櫞酸鈉抗凝血進行離心處理,上清液檢測D-二聚體與纖維蛋白原,用生化促凝血進行離心處理,上清液檢測甘油三酯、胱抑素C、肌酐水平;若糖化血紅蛋白抗凝血混合均勻后, 全血對糖化血紅蛋白水平進行檢測。
選取SPSS 18.0 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與分析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t 檢驗;對組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 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研究組D-二聚體、纖維蛋白原、胱抑素C、肌酐、HbA1c 指標均比對照組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比兩組甘油三酯指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D-二聚體、纖維蛋白原、胱抑素C、甘油三酯等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D-二聚體、纖維蛋白原、胱抑素C、甘油三酯等指標比較(±s)
組別D-二聚體(μg/mL)纖維蛋白原(g/L)胱抑素C(mg/L)甘油三酯(mmol/L)肌酐(mmol/L) HbA1c(%)對照組(n=50)研究組(n=50)t 值P 值1.11±0.26 2.31±1.02 8.061<0.05 2.67±0.69 4.58±1.07 10.608<0.05 0.52±0.12 3.77±1.14 20.048<0.05 1.22±0.46 1.36±0.57 1.352>0.05 67.85±10.12 383.09±133.55 16.643<0.05 3.43±0.88 7.48±1.56 15.989<0.05
研究組腎損傷各個時期中,處于代償期時的D-二聚體、纖維蛋白原、胱抑素C 與肌酐指標最低,可隨腎損傷加重而提高;HbA1c 與甘油三酯無明顯變化,見表2。
表2 研究組腎損傷各時期D-二聚體、纖維蛋白原、胱抑素C 等指標比較(±s)
表2 研究組腎損傷各時期D-二聚體、纖維蛋白原、胱抑素C 等指標比較(±s)
時期D-二聚體(μg/mL)纖維蛋白原(g/L)胱抑素C(mg/L)甘油三酯(mmol/L)肌酐(mmol/L) HbA1c(%)代償期(n=17)失代償期(n=13)腎衰竭期(n=11)尿毒癥期(n=9)1.53±0.86 2.47±1.19 2.46±1.48 3.19±1.65 4.17±0.77 4.69±1.25 4.72±0.54 5.36±1.12 1.75±0.35 3.19±0.68 5.74±1.27 6.31±1.26 1.65±0.33 1.34±0.46 1.43±1.28 1.37±0.37 99.76±20.54 283.17±61.75 567.11±70.86 870.06±198.21 7.73±1.36 7.54±2.11 7.20±1.15 7.38±1.26
將糖化血紅蛋白指標7%作為臨界點, 對比Cys-C指標(3.47±1.76)mg/L,糖化血紅蛋白<7%患者的Cys-C水平比糖化血紅蛋白指標≥7%患者低,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不同臨界點的糖化血紅蛋白水平與Cys-C 比較(±s)
表3 不同臨界點的糖化血紅蛋白水平與Cys-C 比較(±s)
類別Cys-C(mg/L) HbA1c(%)HbA1c<7%(n=16)HbA1c≥7%(n=34)t 值P 值3.47±1.76 4.38±2.24 2.259<0.05 6.19±0.44 8.51±1.29 12.036<0.05
糖尿病在我國已成為危害人類身心健康的常見疾病之一,糖尿病腎病則是該疾病常見并發(fā)癥之一,多因微血管病變引起慢性腎衰,該疾病早期無明顯癥狀,一旦出現(xiàn)了持續(xù)性的蛋白尿、尿素、肌酐水平異常升高,則代表已進入了中晚期,且不可逆轉,臨床對糖尿病腎病及早進行診斷至關重要[6-7]。
該研究結果顯示:將糖化血紅蛋白指標7%作為臨界點,對比Cys-C 指標,糖化血紅蛋白指標<7%患者的Cys-C 水平比糖化血紅蛋白指標≥7%患者低,差異有統(tǒng)計意義(P<0.05);研究組D-二聚體、纖維蛋白原、胱抑素C、肌酐、HbA1c 指標分別為(2.31±1.02)μg/mL、(4.58±1.07)g/L、 (3.77 ±1.14)mg/L、 (383.09 ±133.55)mmol/L、(7.48±1.56)%,各指標均比對照組高(P<0.05),結果與李春夢等[8]研究結果[觀察組患者D-二聚體(2.28±1.47)μg/mL、纖維蛋白原(4.69±1.13)g/L、胱抑素C(3.82±2.23)mg/L、肌酐 (384.1±314.6)mmol/L 與糖化血紅蛋白 (7.58±1.61)%均高于對照組(P<0.05)]相符。 表明纖維蛋白原、胱抑素C、D-二聚體可作為糖尿病腎病患者發(fā)生及發(fā)展的重要參考指標, 這對于監(jiān)測該疾病的發(fā)生和發(fā)展具有重大意義。 分析原因:糖化血紅蛋白(HbA1c)是血紅蛋白與血糖相結合所產生的一種不可逆產物, 可準確將近2~3 個月平均血糖反映出來, 且不會受到進食時間所影響, 是屬于判斷糖尿病長期血糖水平控制的良好指標。胱抑素C(CysC)屬于一種堿性非糖基化的蛋白質,是由氨基酸殘基120 個共同組成,在人體中多由有核細胞表達,相對恒定,可被腎小球濾過卻不被腎小管分泌或是重吸收, 該血清濃度能夠準確將腎小球濾過率(GFR)反映出來,是反映GFR 變化的一種內源性標志物,是在近曲小管所重吸收,一旦被重吸收可完全代謝,不會返回血液,且不會受到性別、體重、飲食等因素所影響, 因此被認為是目前反映GFR 變化最為理想的一種內源性標志物[9]。纖維蛋白原(Fib)由肝臟合成的一種血漿糖蛋白,是屬于一種Ⅱ類急性時相蛋白,能在凝血酶的作用下轉變成纖維蛋白單體, 進而交聯(lián)成纖維蛋白,是血栓主要成分[10]。 現(xiàn)階段,有相關學者表示[11]糖尿病是一種慢性炎性反應,這由于Fib 屬于急性時相反應蛋白,該指標上升本身預示血管壁有炎性反應,形成腎小球內微血栓,使腎小球病變加速。 D-二聚體(DD)屬于纖維蛋白,是一種機體凝血酶的作用產物,能作為凝血酶與纖溶酶標志物, 可將機體血栓生成和消融反映出來。 糖尿病患者D-D 水平比健康者較高,而DD 能夠形成附著在機體血管壁上的微結晶,會使血管內皮細胞造成損傷,加重其損傷程度,導致形成了機體微血栓與發(fā)生微血管病變, 使得機體釋放出大量纖溶激活因子,進一步加重了腎小球病變的程度[12]。 故D-D 水平超過正常范圍,這表示機體存在有纖溶系統(tǒng)激活,檢測其水平能夠將腎小球損傷病理改變、 腎小球損傷程度及機體纖溶活性反映出來[13]。受外部環(huán)境與樣本例數(shù)等因素制約,纖維蛋白原、胱抑素C、D-二聚體在糖尿病腎病疾病檢測依從性情況, 有待臨床研究予以分析補充。
綜上所述,纖維蛋白原、胱抑素C、D-二聚體可作為糖尿病腎病患者發(fā)生及發(fā)展的重要參考指標, 這對于監(jiān)測該疾病的發(fā)生和發(fā)展具有重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