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艷彪
〔摘要〕在我國教育方針中,明確提出了“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教育目標。德育為先,已經成為教育者的共識,但是如何切實提高德育工作的實效性,成為擺在每一位教育者面前亟待解決的現(xiàn)實問題。文章在總結當前中小學德育工作存在的三個主要問題的基礎上,闡述了積極心理學對當前中小學德育工作的三點啟示。
〔關鍵詞〕德育;積極心理學;情感體驗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2684(2021)11-0058-03
一、當前中小學德育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理論上重視德育,實際忽視德育
在我國教育方針中,明確提出了“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教育目標,《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中也明確提出了德育工作的總體目標和學段目標,同時將堅持常態(tài)化開展工作作為德育工作的重要原則。但是當前由于考試指揮棒的引領作用仍然很強,各中小學校面臨著與日俱增的升學壓力,不少中小學出現(xiàn)的現(xiàn)實情況是,在理論上可能非常重視學生的德育工作,提出“德育為先”“立德樹人”的口號。在上級的各項檢查中,領導們可能在工作匯報中也會對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和做法侃侃而談。但是在實際教育教學工作中,可能對學生的文化成績更重視,對于德育工作的真正落實還是比較忽視的。一個比較突出的現(xiàn)實就是,當文化知識教育工作和德育工作出現(xiàn)沖突的時候,總是德育工作讓道。
(二)重視處理和矯正消極的外在問題,忽視培養(yǎng)內在積極的心理品質
當前,中小學德育工作中存在的另外一個突出問題就是,德育工作者把更多的焦點聚焦在問題學生的問題行為上,就像消防員不斷撲火一樣,不斷地矯正學生已經出現(xiàn)的問題,比如學生的思想認識問題、霸凌問題、網絡成癮問題、心理問題等。在這些德育工作者心目中,可能有一個消極觀念,就是只要壓制學生的這些問題行為就好,對于其他沒有顯現(xiàn)出問題的學生,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只要不出事就好。這種消極被動的,以矯正問題為導向的德育模式,往往讓德育工作者疲憊不堪,德育效果也大打折扣。為什么會這樣呢?因為學生是被外在的權威力量所壓制的,德育工作者并沒有喚醒他們內在的積極力量,更沒有有意識地培養(yǎng)他們的積極心理品質,所以一旦他們離開了教師和家長的視線,就會被“打回原形”。
(三)重視認知教育,忽視情感體驗教育
當前,整體而言,學生參與德育活動的熱情不高。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當前的德育工作者更重視認知教育,忽視體驗教育,這也是當前中小學德育工作中存在的第三個突出問題。這個突出問題的一個直接后果就是,學生將德育和講大道理等同起來,認為德育活動很務虛。久而久之,可能就會失去對參加德育活動的熱情。另外一個相關后果是學生認知和行為的不一致。在大多數德育工作者背后,可能有一個不合理信念,就是學生只要懂得了這些德育知識,自然而然就會做到這些德育行為。但是實際的情況是,中小學生懂得道理很多,但是真正要付諸行動的時候,往往做不到,就是因為這些外在的道德知識,并沒有讓他們親身體驗到,所以他們感受不深。也就沒有內化成為自己的一部分,自然就成為認知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
二、積極心理學對當前中小學德育工作的啟示
積極心理學是近年來新興的心理學領域的一場革命,它是一種“以積極品質和積極力量為研究核心,致力于使個體和社會走向繁榮的科學研究”。積極心理學不僅對于個人追求幸福、保持樂觀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對于社會繁榮穩(wěn)定具有重要價值。從德育工作的角度來說,積極心理學也具有重要借鑒意義。下面結合個人對積極心理學的學習和理解,針對上述當前中小學德育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具體談談積極心理學對中小學德育工作的三點啟示。
啟示1 :借鑒積極心理學的新觀念,大力倡導積極德育
我們都知道,人既有積極的方面,又有消極的方面,如果用白色的方框代表人的積極方面,用黑色的圓點代表人的消極方面,那么如何減少黑色的圓點呢?至少有兩種方法,一種是直接減少黑色圓點的面積,不改變白色方框的面積,這樣黑色圓點的絕對大小就變小了(圖1a)。另一種就是不改變黑色圓點的面積,增大白色方框的面積,這樣黑色圓點的面積就相對減小了(圖1b)。這兩種減小黑色圓點的方法,正好可以形象地說明消極心理學和積極心理學在觀念上的區(qū)別,前者代表著消極心理學的觀念,它對人的基本看法是消極、悲觀、被動的,它認為人身上有很多心理問題,只有將這些心理問題解決了,人才可能過上更幸福的生活。因此,它將更多的精力聚焦在人的消極問題的消除上。后一種處理方法則代表著積極心理學的觀念,它對人的基本看法是積極、樂觀、主動的,它認為雖然人身上有很多問題,但是與此同時,人擁有很多積極心理品質。我們可以帶著這些已有的心理問題,最大限度地運用自己積極的心理品質,不斷發(fā)揮自己的心理潛能,這樣同樣可以享受幸福的生活。因此,積極心理學將更多精力放在研究人的積極因素上,包括研究人的發(fā)展?jié)撃芎兔赖隆?/p>
受積極心理學這一新觀念的啟發(fā)和影響,德育工作者提出了“積極德育”的概念,其核心主張就是“積極道德品質的培養(yǎng)而不是消極道德品質的矯正”。“積極德育”主張的背后,對學生的基本看法也是積極樂觀的,它認為學生是發(fā)展中的個體,具有無限的潛力。同時它也承認,在發(fā)展的過程中,學生也難免會犯錯誤。但是作為德育工作者,不能緊緊盯著學生的錯誤,而是要在學生犯錯誤中看到他們正面的力量。當然這里要說明的是,并不是說作為德育工作者,不理會和縱容學生犯錯誤,而是要將學生本人和學生的錯誤行為進行區(qū)分,用積極的眼光看待學生,不管他們是否犯錯誤,都是好學生。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待學生的錯誤,引導學生從錯誤中學習,而不僅是消除學生犯錯誤的行為,或者給犯錯誤的學生貼上“壞學生”的標簽。
啟示2: 圍繞積極心理學的研究目標和內容,著力建構具有積極導向的德育模式
積極心理學的目標是幫助普通人最大限度地開發(fā)自己的潛能而獲得幸福,其主要研究內容概括起來,就是“一個中心,三個基本點”?!耙粋€中心”是指以研究人的幸福為中心,“三個基本點”是指積極情緒、積極人格特質和積極社會組織系統(tǒng)。首先,要將培養(yǎng)學生成為幸福的人作為德育工作的基礎目標。當前,中小學德育工作的目標更多是從政治層面和道德層面進行界定的,德育工作的重點是培養(yǎng)中小學生的社會主義、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意識。這些意識確實對中小學生非常重要,但是對于他們又顯得比較宏大,感覺離他們比較遙遠。積極心理學將人的幸福作為研究中心,這對我們當前的德育目標有重要啟示,我們要在德育工作目標中,將培養(yǎng)學生成為幸福的人作為德育的基礎目標。這樣學生才會感覺到德育離他們很近,當學生感覺到幸福,德育中的政治目標和道德目標更容易達成。
其次,引發(fā)學生的積極情緒體驗,增強德育工作的實效。我們都有這樣的體驗,就是當自己出現(xiàn)積極情緒狀態(tài)的時候,自己的表現(xiàn)可能更好,也更愿意幫助他人。反之,當自己出現(xiàn)消極情緒狀態(tài)的時候,自己的表現(xiàn)可能更差,也更不愿意幫助他人。積極心理學的相關研究也發(fā)現(xiàn),積極情緒有利于提升個體的生理功能、認知功能和人際關系。所以在中小學生的德育工作中,作為德育工作者,要努力創(chuàng)設機會,讓學生體驗到積極的情緒。
這里想分享自己在一次學習中聽到的體驗式德育的案例。某重點高中充分利用每年3月份學雷鋒月的契機,讓學生在參與系列活動中體驗積極情緒,實現(xiàn)德育目標。具體來說,首先,他們組織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特長,設計一些富有創(chuàng)意的小產品。然后,讓學生利用自身的人脈資源和現(xiàn)代信息化手段,對這些產品進行宣傳義賣。最后,將產品義賣的資金集中起來,捐獻給學農社會實踐基地貧困家庭的孩子。這種借助傳統(tǒng)紀念日的契機,通過發(fā)掘自身力量幫助他人的做法,既讓學生看到自身的力量,很好地實現(xiàn)了心育目標,同時也讓學生踐行了助人的全過程,很好地實現(xiàn)了德育目標。
再次,努力培養(yǎng)學生的積極人格,提供中小學生德育工作的內部資源。積極心理學通過三年的研究,提出了積極人格的6大美德和24種積極品質(見圖2)。每個人其實都已經具備這24種積極品質,但是由于個人成長中的各種主客觀原因,人們慢慢忘記自己身上已經擁有的積極品質。幸運的是,只要我們喚醒自己內在的力量,就可以重新發(fā)現(xiàn)這些積極的品質,并且通過我們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不斷增強和擴展這些積極品質。
作為德育工作者,首先要秉持每一個學生都擁有潛力和無限可能的信念,因為他們內在都擁有這些積極的心理品質,這些積極的心理品質就是學生成長的重要內部資源。與此同時,作為德育工作者,還需要不斷創(chuàng)設條件,通過各種教育教學活動努力喚醒和鞏固學生的積極品質。這樣的話,學生才可能擁有真正的自律,不管是否有老師在場,他們都會承擔屬于自己的責任,對自己、他人和團體負責,熱愛學習,熱愛生活。
最后,注重積極社會組織系統(tǒng)的建設,提供中小學生德育工作的外部資源。積極心理學認為,人的積極情緒體驗的感受和積極人格特質的培養(yǎng)離不開積極的社會組織系統(tǒng)。具體到中小學生德育工作相關的社會組織系統(tǒng),主要包括家庭、學校和社區(qū)三個系統(tǒng)。所以作為德育工作者,需要努力營造積極的家庭、學校和社區(qū)環(huán)境。鑒于當前學生出現(xiàn)的德育問題,很多與家庭有密不可分的關系,所以這里著重講一下積極的家庭環(huán)境的建設。首先,家長要認識到,他們是孩子德育工作的第一責任人,他們要樹立積極的家庭教育觀念,要以孩子一生的幸福為終極目標,而不是只關注孩子的學業(yè)成績;要充分相信和尊重孩子的潛能,更多從積極的視角看待孩子。其次,作為家長,還需要在積極行動中為孩子樹立榜樣,比如夫妻相互尊重、尊老愛幼、創(chuàng)建和諧的鄰里關系等。最后,特別要強調的是,隨著社會的快速變化,離婚的現(xiàn)象越來越多,單親家庭的孩子也越來越多。作為單親家庭的家長,更需要用積極的視角看待離婚,離婚只是夫妻雙方關系的終止,他們對孩子教育的責任還在,他們依然需要為孩子的健康成長負責,需要協(xié)商建立積極的家庭支持系統(tǒng)。
啟示3:運用積極心理學的實踐研究成果,為積極德育提供方法和技術上的支持
積極心理學不僅僅是一些理論觀點,同時還非常重視實證研究,比如運用實驗法、調查法、認知神經科學的方法等。換言之,積極心理學倡導的方法,是在實證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來的,具有一定的科學性。比如,積極心理學的創(chuàng)始人塞里格曼認為,樂觀型解釋風格的人更容易面對失敗,更不會輕易放棄,這似乎僅僅是一個人人都知道的理論觀點。但塞里格曼根據這個理論觀點,設計了一份樂觀測試問卷,幫助一個美國大型保險公司解決員工招聘的問題。在原來的新員工招聘工作中,只需要參加職業(yè)測驗。在新的招聘員工的工作中,會對他們進行兩種測試,一種是該公司之前就擁有的職業(yè)測驗,按照分數的高低進行排名;另外一種就是樂觀測試,按照樂觀和悲觀進行分組。通過兩年的追蹤研究發(fā)現(xiàn),樂觀型員工的業(yè)績更好。值得一提的是,即使當時職業(yè)能力測試得分不合格但是樂觀的員工,他們的工作業(yè)績也比那些職業(yè)能力測試分數很高的悲觀員工要好。所以通過實證研究而不以個人主觀經驗,我們了解到,對于保險行業(yè)而言,職業(yè)能力不是選拔員工的關鍵,關鍵是員工的樂觀品質。對于樂觀品質,塞里格曼認為,其實每個人都已經具備,都可以通過學習而重新獲得和加強。在他的《活出最樂觀的自己》一書中,還詳細提供了如何改變悲觀解釋風格的A(事件)B(想法)C(后果)D(反駁)E(激發(fā))法。
所以,作為德育工作者,要保持開放的心態(tài),從積極心理學中得到啟發(fā)。一方面要注重科學理論的指導,從積極的視角看待學生和學生的問題。另一方面,要從積極心理學的實證研究中尋找教育學生的方法和技術,而不僅僅只是根據自己個人的經驗處理各種德育問題,這樣我們才可以拓寬德育的思路,尋找到更多科學的教育學生的方法,中小學的德育工作才可能發(fā)揮最大的實效。
(作者單位:廣東省江門市江門培英高級中學,江門,529000)
編輯/張國憲 終校/衛(wèi) 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