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艷平
巨野縣人民醫(yī)院康復科,山東巨野 274900
腦卒中是腦血管疾病主要類型之一,有較高的發(fā)病率、致殘率以及致死率。隨著醫(yī)療技術(shù)的進步,使腦卒中病死率明顯下降。但因該病易出現(xiàn)局灶性神經(jīng)功能缺失、腦血液循環(huán)障礙等癥狀,有70%以上的存活患者多在發(fā)病1 周內(nèi)出現(xiàn)偏癱,遺留不同程度的肢體障礙,影響日常生活能力[1-2]。 由于卒中后運動障礙是因軀體核心肌群活動喪失,在康復訓練期間需注意鍛煉核心肌群的能力[3]。 現(xiàn)代康復訓練的作用效果是目前公認的鍛煉措施,但其康復效果仍未無分獲得讓人滿意的效果。中醫(yī)將腦卒中后運動障礙歸屬于“痹證”“痙病”范疇,因機體陰陽失調(diào)、閉塞神竅、筋脈失去濡養(yǎng)導致[4]。靳三針是在1980 年代初期即由靳瑞教授創(chuàng)立的靳三針療法,是嶺南針灸學派的重要內(nèi)容,對腦卒中后肢體障礙、失語等疾病有著明顯作用[5]。該研究選取該院2018 年1 月—2019 年12 月期間收治的97例腦卒中后運動障礙患者,探討靳三針聯(lián)合循序漸進式訓練治療的效果,旨在為康復訓練提供依據(jù),現(xiàn)報道如下。
該研究符合該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標準,且審核通過。 選取該院收治的97 例腦卒中后運動障礙患者,按不同康復方法分為兩組,對照組45 例,男28例,女17 例;年齡45~72 歲,平均(55.68±6.15)歲;病程7 d~3 個月,平均(1.08±0.20)個月;左側(cè)24 例,右側(cè)21 例;Brunnstrom 分期:Ⅲ期15 例,Ⅳ期23 例,Ⅴ期7 例。 觀察組52 例,男32 例,女20 例;年齡45~72歲, 平均(56.18±6.21) 歲; 病程7 d~3 個月, 平均(1.10±0.21)個月;左側(cè)28 例,右側(cè)24 例;Brunnstrom分期:Ⅲ期18 例,Ⅳ期25 例,Ⅴ期9 例。 兩組患者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所有患者符合《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8》[6]中該病的治療標準;②均為首次發(fā)??;③有肢體障礙、肌張力升高現(xiàn)象;④意識清晰,認知良好;⑤知情研究,簽署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正在接受其他治療;②伴有心、肝、腎等臟器疾??;③精神異常,認知障礙者;④伴蛛網(wǎng)膜下腔出血、腦栓塞、凝血機制異常者;⑤因腦腫瘤、腦寄生蟲病、腦外傷等疾病導致的神經(jīng)功能缺損;⑥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⑦研究期間退出者。
兩組患者均進行常規(guī)康復訓練,即進行腦卒中常規(guī)護理,指導其準確用藥,行下肢良肢位擺放,被動肢體活動;訓練其坐位、橋式運動,積極鍛煉患者站立、步行功能。
對照組采用循序漸進式訓練: ①漸進式康復訓練。即根據(jù)患者肢體活動、病情程度及不同姿勢反射,行床上訓練,坐位平衡、站立平衡、步行、上下樓梯、日常生活能力訓練。 床上訓練是為急性期臥床階段患者,準確擺放肢體、定時體位轉(zhuǎn)化。 早期進行肌肉按摩,被動活動肢體關(guān)節(jié),并逐漸過渡到主動運動。待能主動活動后,訓練其坐位、站立平衡,在恢復平衡后,即逐漸訓練其步行前準備活動,如踏步、桌椅轉(zhuǎn)移、扶持步行或平行杠間步行,注意屈膝動作,維持膝關(guān)節(jié)的穩(wěn)定性。 訓練日常生活能力,包括搭積木、投球、穿衣、進餐、上廁所等日常行為,恢復期基本活動。 ②漸進式核心肌群訓練。 指導患者腹式呼吸,吸氣后憋氣3~6 s 后緩慢呼出,期間做提肛動作,反復12 次,連續(xù)10 min。 訓練患者Bobath 平衡能力,使肢體軀干做前屈、后伸、側(cè)彎、旋轉(zhuǎn)動作逐漸移至失衡處,使其自行返回到平衡位或中立位,連續(xù)15 min。 待恢復其具體功能后,可端坐在Bobath 球上,健側(cè)手提起1.5 kg 沙袋,伸直肘關(guān)節(jié),行肩關(guān)節(jié)前屈,盡量上舉沙袋超過頭位,期間提肛,自主呼吸;健側(cè)手抓住一條1 m 的彈力繃帶,用力拉伸彈力繃帶,期間提肛,自主呼吸;反復10 min。 訓練患者單腳橋式運動,仰臥位雙手抱胸,屈膝,患側(cè)盤腿置于健側(cè)腿,緩慢抬離臀部,使膝、髖、肩形成直線, 連續(xù)5 min。 ③漸進式抗阻訓練。 使用Thera-Band 彈性阻力訓練系統(tǒng), 配備不同阻力的訓練帶。患者取坐位,先選擇最小彈性阻力的訓練帶,一端系在凳腳,一端位于訓練側(cè)肢體踝關(guān)節(jié),指導患者訓練牽拉行伸膝訓練,使膝關(guān)節(jié)達到全范圍運動。 逐漸遞增訓練阻力,1 次/d,30 min/次,連續(xù)4 周。
觀察組在此基礎(chǔ)上采用靳三針,取穴:患側(cè)顳三針,遲緩癱取足三針(足三里、太沖、三陰交),痙攣癱采用下肢攣三針(鼠蹊、陰陵泉、三陰交)。顳三針垂直刺入至帽狀腱膜下,15°角沿皮快速、輕微、無需捻轉(zhuǎn)針刺入3.0 cm, 得氣后捻轉(zhuǎn)2 min, 捻轉(zhuǎn)頻率180~200次/min; 足三里: 于脛骨前緣外開一橫指, 直刺3.0~3.5 cm,太沖直刺1.5~2.0 cm,待感到下肢末端放射為宜;陰陵泉透刺,向陽陵泉方向,直徑3.0~3.5 cm,三陰交向懸鐘刺入3.0~3.5 cm。 針刺后留針30 min,1次/d;連續(xù)4 周。
兩組于4 周評價其康復效果。①比較兩組肢體功能恢復情況,采用Fugl-Meyer 評分[7]評價,上肢66分、下肢34 分,評分隨肢體功能提高而增加;②比較兩組步行能力,即采用功能性步行分級(FAC)[8]評價,量表分為0~5 級,0 級:無法站立與行走;5 級:持續(xù)步行超過200 m,能獨立上下樓梯。 分級越高,步行能力越好;③比較兩組日常生活能力,使用Barther 指數(shù)[9]評價,量表涉及穿衣、進食、上下樓梯、排便控制、步行、轉(zhuǎn)移等基本活動,總分100 分,評分隨日常生活能力的提高而增加。
采用SPSS 20.0 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 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前不同組別患者的上肢、下肢運動功能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患者的肢體運動評分較治療前增加,其中觀察組肢體運動評分增加明顯,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肢體功能恢復情況比較[(),分]
表1 兩組患者肢體功能恢復情況比較[(),分]
組別上肢治療前 治療后下肢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n=52)對照組(n=45)t 值P 值29.36±6.42 30.18±6.51 0.623 0.535 53.65±5.68 42.89±6.17 8.939<0.001 16.76±3.46 17.01±3.51 0.353 0.725 28.96±2.81 23.54±2.62 9.774<0.001
治療前不同組別患者的步行能力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患者的步行能力評分較治療前增加,其中觀察組評分增加明顯,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步行能力FAC 評分比較[(),級]
表2 兩組患者步行能力FAC 評分比較[(),級]
組別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n=52)對照組(n=45)t 值P 值1.08±0.26 1.10±0.25 0.385 0.701 3.41±0.21 2.98±0.25 9.207<0.001
治療前不同組別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提高, 且觀察組提高顯著,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比較[(,分]
表3 兩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比較[(,分]
組別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n=52)對照組(n=45)t 值P 值48.82±10.35 50.13±11.24 0.597 0.552 76.61±9.82 64.03±10.47 6.073<0.001
腦卒中是臨床常見的急性腦血管疾病主要類型之一,以局灶性神經(jīng)功能缺損為特征。 運動障礙是腦卒中后患者主要并發(fā)癥, 當前對其治療無明確方法,如巴氯芬、乙哌立松等松弛肌肉的藥物,但不良反應(yīng)多,作用不確定。 運動康復是治療腦卒中后運動障礙患者的有效方法,也是現(xiàn)代醫(yī)學基礎(chǔ)康復治療的重要措施。 循序漸進式訓練是依據(jù)患者特點、恢復情況制定的循序漸進護理,行床上訓練,坐位平衡、站立平衡、步行、上下樓梯、日常生活能力訓練,具有階段性雙向互動特征,使整個康復過程更具針對性、合理性,早期主動性肢體活動能減輕肌肉誤用,促進肢體活動的恢復。 軀干核心肌群的能力決定著患者的步行能力、平衡能力,通過漸進式核心訓練,從淺層肌群誘導至深層核心肌群,以此改善患者深層、淺層核心肌群的平衡能力,進而增強腰部肌肉力量,提高神經(jīng)控制效果。 漸進式抗阻訓練是以逐級增加訓練阻力難度,采用有不同阻力的彈力訓練帶為膝關(guān)節(jié)運動提供不同阻力,以此增強患者的肌力以及肌肉延展性,增加關(guān)節(jié)活動范圍,能提高患者的主動性及積極性,有助于肢體活動的改善?,F(xiàn)代醫(yī)學康復治療雖然能有效控制肢體痙攣,但康復方法多樣,受地區(qū)、水平的限制,對治療師的要求以及患者的依從性也較高,因此僅靠康復方法難以取得顯著效果。
中醫(yī)認為腦卒中后運動障礙是因經(jīng)脈瘀阻、氣虛血瘀,血不養(yǎng)筋、肝腎虧虛,造成痙病發(fā)生。 針灸在該病方面的治療有顯著效果,其針灸療法較多,如傳統(tǒng)體針、腹針、火針、巨刺法等。但對針灸的手法選擇、療程均無統(tǒng)一標準。 靳三針是一種新的針灸學派,因腦卒中是與肝風內(nèi)動相關(guān),顳三針處于足少陽膽經(jīng)分布的區(qū)域,肝膽相表里,能疏通肝膽、經(jīng)脈氣血,促使少陽生發(fā)之機,促使患者肢體活動的恢復;同時顳三針處于感覺區(qū)、運動區(qū),依據(jù)頭皮-皮質(zhì)相應(yīng)理論,所產(chǎn)生的生物電效應(yīng)能直接達到大腦皮質(zhì),促使受損區(qū)域的神經(jīng)細胞功能恢復[10-11];足三里作為足陽明經(jīng)穴位,對下肢肌肉萎縮、運動障礙有顯著效果。 鼠蹊與軀體結(jié)締組織、肌肉相關(guān),針刺該部位能緩解肌肉痙攣,且該部位有隱神經(jīng)分支, 能促使肢體關(guān)節(jié)活動恢復[12]。因此腦卒中后運動障礙的針刺,加之運動訓練,能直接作用于腦內(nèi)靶點,促使腦功能的重塑。該組研究中,觀察組治療后上肢、下肢運動及步行能力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且觀察組治療后日常生活能力(76.61±9.82) 分高于對照組的評分 (64.03±10.47) 分 (P<0.05)。 其結(jié)果與曾麗蘭等[12]研究相一致,在其研究中聯(lián)合治療組 (68.90±10.56) 分高于認知訓練組的(59.10±10.21)分(P<0.05)。 多研究表明,靳三針聯(lián)合循序漸進式訓練能促使腦卒中后運動障礙患者肢體功能恢復,有助于其日常生活能力的提高。 其原因可能是積極循序漸進式訓練能提高患者主動康復意識,促使肢體運動的改善;且結(jié)合靳三針,促使局部血液循環(huán)以及運動功能恢復, 進而能提高其肢體功能,改善日常生活能力。
綜上所述,靳三針聯(lián)合循序漸進式訓練能夠促使腦卒中后運動障礙患者肢體功能的恢復,改善其步行能力,有積極的推廣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