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春華
摘? 要:以“德育”為核心的人文性教育,只有與“智育”為集中體現(xiàn)的工具性教學和諧互動起來,才能真正贏得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和健康成長。尤其在“家校差距擴大化”的當前背景下,加強學生人文性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是不言而喻。就兒童群體來說,他們更是“在家靠父母,在??坷蠋煛薄1疚牧⒆阈W語文教學視野,主要就“凸顯學科優(yōu)勢、彌補家教缺失”角度,試對此提出一些簡要性闡述。
關鍵詞:小學語文;人文性教育;家教缺失彌補;實踐與反思
中圖分類號:G623.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 ? ? ? ?DOI:10.12296/j.2096-3475.2021.07.235
現(xiàn)代青少兒生長在“獨生(或多生)子女”家庭環(huán)境,可謂“集萬般親情于一身”。在“寵愛、溺愛、錯愛”相互糅合下,許多“不正?,F(xiàn)象”令整個社會普遍擔憂起來。為什么有全國政協(xié)委員提出《關于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的提案》呢?其根本因素即在于此。這就給學校人文性教育提出了挑戰(zhàn)和考驗。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大力凸顯人文教育優(yōu)勢,努力彌補兒童在家庭教育上的“缺失”現(xiàn)象。
一、善于從“家教補缺”上加強兒童人文教育
“教語文就是教做人,學語文就是學做人?!逼湟庠谟趶娬{語文知識的豐富內涵以及學科活動的重大意義,與陶校長倡導的“求取真知、學做真人”是同工異曲之義。在學校教育中,教師應當充分借助語文學科的獨特優(yōu)勢,善于從“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等方面彰顯育人功能,不斷地“激勵、喚醒、鼓舞”學生,通過“有效引領、潛移默化”等形式,為他們源源不斷地注入情感元素和精神力量。以五上第六單元為例。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引導小學生把課文學習與生活認知聯(lián)系起來,以此教育并他們——親情是偉大而又無私的,無論父母如何說還是如何做,都是“一片冰心在玉壺”現(xiàn)象,努力在為孩子創(chuàng)設更好的學習和生長環(huán)境;作為子女,應當認真學習、踏實做人,學會理解、懂得感恩,并把這種內在想法轉化到實質性的行動上來。
二、善于從“親情體悟”上加強兒童行為引導
有人說“兒童的智慧多出自于他們的手指尖上”,“情感”因素又何嘗不是這種現(xiàn)象和道理的呢?語文教學具有實踐性、能動性等特征,如生活狀態(tài)下的“觀察與體驗”、良性互動下的“閱讀與習作”等,不僅是豐富情感、深化體驗的優(yōu)質平臺,還是引領發(fā)展、促進提升的活力現(xiàn)象。比如,在“××(爸爸或媽媽)我想對您說”習作活動中,教師首先讓小學生認真觀察并深刻感知為期一周的家庭生活,親身體驗爸爸媽媽家外勞動、家內操持的實際情況;然后在此基礎上,通過小組討論和集體交流形式,開展相互之間的分享和啟發(fā)活動;最后,把自己的“所看、所想、所得”通過“書信”格式,毫無保留地向爸爸媽媽說出來。這種融“做、悟、寫”為一體的作文形式,切實體現(xiàn)“工具性與人文性”統(tǒng)一的學科特點,活動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三、善于從“別樣滋潤”上給予兒童人文關愛
兒童性格鮮明、活潑善變,客觀存在不同程度的“個性差異”現(xiàn)象。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有些小學生往往表現(xiàn)為“不肯學習、難以管教”等叛逆行為,“忤背家長、頂撞老師”也是實際存在的。在學校教育中,我們應在“教書育人”指導思想下,在“人有左中右、花開有早遲”施教理念中,善于通過“愛心、良心、信心”的涵養(yǎng)與滋潤,努力讓生命教育不斷地欣欣向榮起來。正如上文所說,這些“異乎尋?!北澈笸[藏不為人知的“心結”,我們在認真挖掘基礎上進行“別樣滋潤”,就會真正尋得打開心結的“鑰匙”。比如,針對情節(jié)性和可操作性較強的課文,善于通過“講故事、演小品、課本劇”等形式,把更多“出彩”機會向他(她)們傾斜,并給予相應的認可、褒揚和鼓勵,有利于在潛移默化中不斷地放大“親師信道”效應。
四、善于從“習慣養(yǎng)成”上給予兒童有效培養(yǎng)
“成功教育的根本,不在于強制學生,而在于善教與善引?!庇绕湓趩⒚山逃A段,除了教學應有的知識和技能外,我們要切實抓好“習慣培養(yǎng)”常規(guī)項,持之以恒地做下去,為促進兒童的全面發(fā)展和健康成長打下堅實基礎。就語文活動而言,無論在工具性教學上,還是在人文性教育上,我們都應在“生本學主”指導思想下,堅持把“個性化發(fā)展”與“整體性進步”相結合,通過各類途徑和方式,引導小學生主動把自己的成敗與得失、希望與需求等,通過師長交流、伙伴互享和書面表達等形式,逐步養(yǎng)成樂于傾吐、善于交流的能力與習慣。值得強調的是,教師還需充分利用“非權力”因素,對學生家長進行指導和影響,努力形成“家校合力”,在培養(yǎng)行為習慣上聯(lián)袂進行、共同發(fā)力,進而從事半功倍中贏得令人期待的“良性循環(huán)”現(xiàn)象。
綜上所述,學校及其廣大教師是“教書育人”的責任主體。我們應堅持語文活動中無可替代的優(yōu)勢功能,善于從“家教補缺、親情體悟、別樣滋潤、習慣養(yǎng)成”等方面,多深入思考、多充分利用、多給力助推,在彌補家教缺失的同時,努力貢獻應有的智慧、情感和力量。
參考文獻:
[1]楊育良,孫曉麗,李小妹.小學語文中兒童文學教育的人文性[J].課程教育研究,2019,(33):180-181.
[2]李霞.釋放人性光輝,引領精神成長——小學語文教材中兒童文學教育的人文性分析[J].作文成功之路(上),2019,(04):18.
(蘇州工業(yè)園區(qū)婁葑學校南校區(qū)? 江蘇蘇州? 21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