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惠云
【摘 要】 線上學習,2020年教育的關鍵詞,線上學習為疫情期間的孩子提供在家也能學習的機會,在經歷、體驗、感受這種新型學習方式的利與弊中,反思如何讓線上學習促成優(yōu)秀學習效果的實現?本文從資源整合、任務驅動、評價方式三個角度予以分析。
【關鍵詞】 線上學習? 資源整合? 任務驅動? 評價方式
線上學習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以互聯(lián)網海量的教學資源為載體為學生提供遠程的學習方式,但線上學習缺乏線下學習中師生面對面的互動,特別是教師給予的監(jiān)督指導,容易造成學生不同的認知方式,甚至屏蔽現象,這與線上教育“共享、眾籌、眾創(chuàng)”的價值理念相違背,更是大大削減線上教育的功能和價值效力。
那么如何讓“優(yōu)秀資源”促成“優(yōu)秀學習效果”的實現呢?
一、整合教學資源彰顯在線價值
線下學習即傳統(tǒng)班級授課式,線上學習即在線學習式,它不受時間、空間限制,具有靈活方便、資源更豐富的優(yōu)勢。兩種學習方式都關注學生學了什么,要如何學,學到什么程度,但因為線上學習缺乏雙邊互動,教師的預設無法根據學生的生成而靈活調整,因此,就出現把線上教學當成傳統(tǒng)課堂教學中把知識鋪墊、鞏固訓練掐頭去尾,只剩下新知識點的講解,使學生只是對學科知識的粘貼、復制,失去追求自我成長與自我價值實現的興趣。如何利用線上豐富、動態(tài)、可視的資源與學科知識內容進行整合呢?
以人教版小數數學四年級上冊“乘法分配律”一課為例,教材通過提供“25個小組植樹,每組4人挖坑、種樹,2人抬水、澆樹”的情境,要解決“一共有多少名同學參加此次活動”的問題。在引導學生嘗試解答,出現了“4×25+2×25和(4+2)×25”這兩種解法,通過計算發(fā)現解法不同但計算結果是相同的;在列舉整數、小數等例子中感受a×b+a×c=(a+b)×c的乘法分配律的模型??墒窃谶\算定律的應用中乘法分配律是學生最容易混淆的,我們不得不思考乘法分配律的本質是什么?學生為什么遺忘得快、運用得差?它與乘法的其他運算定律有聯(lián)系嗎?是不是可以借助其他定律進行遷移呢?基于這樣的考慮,我們將數據改小,改成(3+2)×4與3×4+2×4通過動態(tài)演示對挖坑、抬水的學生進行分組,再引導學生從算式、意義進行思考。首先,運用乘法意義,將(3+2)×4看成(3+2)+(3+2)+(3+2)+(3+2)即4個(3+2)的和;其次,運用乘法交換律、乘法結合律再次將(3+2)+(3+2)+(3+2)+(3+2)看成3+3+3+3+(2+2+2+2);第三次運用乘法意義將3+3+3+3+(2+2+2+2)看成3×4+2×4,通過這樣的動靜結合、新舊知識的整合、引導、推導,將碎片化的知識聯(lián)系,讓學生知道乘法分配律也是有跡可循的。
碎片化知識的呈現容易因缺乏深度真實的學習而導致淺表乃至低效的學習,加之線上學習以學生個體參與為主,缺乏必要的監(jiān)督,因此,學習資源應該進行必要的選擇、整合,圍繞更多的體現“學”的問題,為學生在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主動學習、探究學習提供途徑。
二、細分學習任務驅動自主學習
線上學習以學生個體學習的方式為主,它不同與常規(guī)課堂,缺乏共同學習與分享的過程,但這也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學習、自我總結的能力,使學習更有深度,另一方面大數據的線上學習記錄了學習過程,在需要時隨時回看和查找。美國作家、演說家安奈特布魯肖提出,課堂學習中只有活動一個接著一個,孩子們?yōu)橥瓿扇蝿斩β禃r就沒有時間去“開小差”了,更不會出現紀律問題了!線上學習也是如此,要求教師要精心設計具有一定情境性、趣味性、思維性和挑戰(zhàn)性的學習任務,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經歷、體驗、感受,引發(fā)思考,感悟數學學習的樂趣,強化積極參與學習的動機,形成自我監(jiān)督管理的態(tài)勢?!叭蝿铡钡脑O計指要通過進一步思索才能破解疑惑的問題。
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的《三角形三邊關系》這節(jié)課主要通過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發(fā)現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提高觀察、思考、抽象概括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這些能力的培養(yǎng)如何在線上學習中實現呢?因此設計以下課前、課中、課后的任務清單:
課前任務:1.猜一猜是不是任意的三線段一定能圍成一個三角形? 2. 準備四根長度分別為3cm、5cm、6cm、8cm的小棒或牙簽。任意選擇其中的三根來圍三角形,并按下表要求記錄:
課中任務:1.觀察比較每次實驗中任意兩條線段的和與第三條線段的大小關系,并思考怎樣的三條線段才能圍成一個三角形?寫出你的發(fā)現。
線上學習在時間停留時比較靈活,可以在關鍵處按下暫停鍵,想一想;也可以就看不明白、理解不清楚的環(huán)節(jié)進行回放。
在得出三角形三邊關系后,布置課后任務:1. 一根15厘米長的小棒,截成三段(取整厘米數)后,拼成三角形,可以怎樣拼?請用畫圖或說理的方式解答。
通過這樣的任務清單,學生有了清晰的學習目標,沿著任務單逐步實踐、探究,在動手動腦中感受數學學習的趣味性,在人機互動中增強成就感。在一個個任務完成的過程中學生從被動接受式學習轉型為主動探究式學習,學生不再是“置身于過程之外”單純地收獲知識、技能,而是觸發(fā)自己的思維、觸及自己的心靈,從而轉化為能力的提升。
三、豐富評價方式增強學習動力
美國教育評價學專家斯塔弗曾經提出“評價的目的不在證明,而在改進”。線上教學作為一種教學方式,其評價標準和線下學習一樣也是要達到德育、美育的根本任務,要完成數學課程目標與課程內容的目標。如何在線上學習中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考慮到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習慣、學習方式,選擇具有個性化特點的、適合學生背景的教學評價方式呢?
首先,紙筆作業(yè)的評價,采用學生線上上傳作業(yè)的形式,教師用等級、評語等予以反饋,針對學生錯誤率高的題目,借助希沃白板中的“知識膠囊”錄制講解視頻,利用WPS小程序制成實時編輯的統(tǒng)計表,學生完成講評課的學習后在記錄單上備注“已完成”,教師可以及時跟蹤、提醒,這樣的評價側重學生是否按時完成作業(yè)、對錯題講評是否認真再學習,是對知識層面的評價。
其次,數學知識內化評價,采用“我是說理小達人”的活動形式,即學生根據給定某一知識點設計,通過規(guī)范的語言:“我是這樣想的……”“我認為……”“因為……所以……”來表達自己的觀點、看法與思路,制作成小視頻在班級群里上傳,由其他同學在群里以文字或語音形式予以點評,說理的同學、點評的同學從中體驗到成功與快樂,更是培養(yǎng)學生言之有理的思維習慣,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提升綜合素養(yǎng)。
第三,綜合評價學生整體水平,采用家長對學生在家的學習態(tài)度、學習習慣、學習成效進行給星定級的評價方式,家校配合、綜合評價較全面反映學生在家學習的狀況。
大數據時代,線上學習的存在是一種必然也是一種必須,作為基礎教育階段,我們不僅以掌握知識為核心,還要充分利用線上教學的特色、優(yōu)勢,注重對線上資源價值的引領,更關注學生自主學習力與自我管理力的提升,思維能力與思維品質的培養(yǎng),學科關鍵能力與核心素養(yǎng)的掌握。
參考文獻
[1] 龍祖勝.胡高敏.高菲.提升中小學在線教學效益的基本策略——疫情期間天津市中小學線上教學調查與分析(之二)[J].天津教育,2020(11).
[2] 劉敬紅.小學數學線上教學立體化評價體系的構建[J].遼寧教育,2020(10).
* (本文系漳州市基礎教育課程與教學研究重點課題《基于“線上學習”的學生認知差異分析及教學策略研究——以小學高年級數學為例》(ZJKTJ20011)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