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儉
吉林一些人扎堆養(yǎng)生館,導致1傳144新冠肺炎的消息傳遍網絡。進而給這種扎堆當頭棒喝。疫情之下,萬不可再扎堆了!
國人喜歡扎堆。這不,路邊有幾位無事者蹲下來圍著看螞蟻搬家。于是,途經此處的路人便停下來加入圍觀,最終竟然里三層外三層,好大一堆人,直圍得最外層人根本不知最里面的隱情所在。越是這樣,圍的人越多,好不熱鬧。還有一則眾人皆知的事例:一個人流鼻血了,于是用手捂著鼻子,并仰頭看天,周圍幾人見他仰頭看天感到好奇,遂從之。沒想到,沒過一會,幾乎所有的路過之人都一齊仰頭看天,最初流鼻血的人回過頭見周圍的人都在看天感到奇怪,便問其中一個人:“為什么大家都在看天呀?看什么呢?”那人答:“不知道,我看大家都在看?!?/p>
生活中這類扎堆并非鮮見。其實,這是一種個體在社會群體的無形暗示下,不知不覺或不由自主地與多數人保持一致行為的從眾心理的驅使,也即“隨大流”。這大概也算得上是國人的一大嗜好。您瞧,房市里的買漲不買落,股市上的追高殺跌,購物中的蜂擁而上等等。這類扎堆一味從眾便意味著自己失去了一片晴朗的天空,拋卻了一片屬于自己的領地,很容易抑制個性發(fā)展,束縛創(chuàng)新思維,扼殺創(chuàng)造力,使人變得無主見和墨守陳規(guī)、抱殘守缺等。因此,我們應該避免盲目從眾,而要“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擁有一個真正屬于自己的人生。
說起來啊,國人不僅喜歡扎堆,還喜歡扎堆聊侃呢!那侃侃而談者,直侃的嘴邊冒白沫,唾液星子四處飛揚。
從扎堆聊侃,我又想到“聊”“侃”“談”產生的喧嘩、喧鬧,及其帶來的危害。
這不,有朋自德國歸來,向我講述了一些異國他鄉(xiāng)之見,其中,有一則德國老太的一次錯愕,使我聯想不少。
這位德國老太的錯愕是這樣的:一次她自家外出,坐進柏林地鐵車廂里。剛剛落座,只聽滿車廂極為嘈雜,她一時顯得十分錯愕:我這是在哪里???難道我又到了中國?原來呀,這位老太很是喜歡中國,多次到過中國多個城市游覽,喜歡之中也不乏不快之處,那就是在公眾場合顯得十分吵鬧,地鐵車廂里、公交車上、飯店里都是如此。以至于每每在聚會時,主持人不得不高聲喊叫:“大家靜一靜!”“大家請安靜!”
德國老太的錯愕以及對中國公共空間嘈雜的不快體驗,足該引起我們國人的思考。
長時間以來,國人特別健談,特別善談,特喜歡交談,特喜歡聊天。在漢語中,就有一個“侃侃而談”的成語,北京還有“侃大山”一說。四合院里,鄰居們端上茶壺圍攏而坐,談天說地,可以從早上“侃”到中午;茶館里,幾位朋友相約,天南地北地聊個沒完。這成為國人的一個習慣,也似乎成了一項“國粹”一樣?!傲摹薄百薄罢劇辈粺o益處,交流信息、交流知識、交流感情,對老年朋友來說,還能預防癡呆。
然而,凡事皆有度,萬事都要講究時間、地點和條件。就拿這“聊”“侃”“談”來說,就不能沒有講究、不加注意。在高鐵車廂、公交車里、地鐵車廂內,倘若有人手機外放,有人“煲電話粥”,有“熊孩子”大聲喊叫,有旅客之間大聲閑聊,座位上想要休息的你糟心不?倘若飯店里,您隔桌的食客們大聲喧嘩,甚或劃拳猜令,您的食欲受影響不?倘若觀看電影、戲曲,鄰座的看客一勁兒交頭接耳評頭論足,您的興致受影響不?國外某節(jié)目主持人在我們國內乘坐高鐵時,遇到了大聲打電話的男子,他拿出手機拍下視頻,還對著鏡頭壓著嗓子連喊四句“Shut up”(閉嘴)。老實說,地鐵車廂里的嘈雜現象一拎一大串。
可別小瞧這“聊”“侃”“談”,更勿以為這是個人小事,這無盡的“聊”“侃”“談”帶來喧鬧、嘈雜實實令人不快!它涉及公序、涉及文明,疫情之下,更會導致飛沫傳染,危及人們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故此,這喧鬧、嘈雜現象也該究一究、治一治了!令人欣慰的是,京滬高鐵開始設置“靜音車廂”,不僅引發(fā)熱議,而且受到乘客歡迎。但望這不只是一種嘗試,更是一種趨勢,希望這類嘗試推廣開來,從一節(jié)“靜音車廂”漸次變成多節(jié),從多節(jié)變成整列,再從整列變成整個高鐵,這無疑對改變公眾場合嘈雜、吵鬧的環(huán)境大有益處,更對改變殘存在國人中的這種不盡文明的習慣大有好處,中華五千年文明則增添新的華章。與此同時,更希望《城市交通管理條例》早日出臺,抑或將其擴展為《城市公共場所管理條例》,明確規(guī)定公眾場合禁止喧鬧,能像禁煙一樣則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