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藝術學院美術學院,江蘇南京 210013)
1.孔子見老子,東漢,徐州銅山張集出土,徐州漢畫像石藝術館藏。畫面分為兩層,上層刻孔子見老子圖像:左起第二人為老子;身前少年手推獨輪車,乃項橐;項橐面前為孔子,孔子身后是其弟子。下層刻迎賓車馬出行場景(圖1)。
圖1
2.孔門弟子、車馬出行,東漢,安徽褚蘭出土,徐州漢畫像石藝術館藏。畫面分為兩層,上層刻十四人物,其中刻有孔門弟子子路等人物;下層刻迎接車馬凱旋,其中有駟馬拉車畫面。
3.孔子問禮;龍、虎、人物畫像,東漢晚期,滕州市官橋鎮(zhèn)車站村出土。此圖為淺浮雕,畫面分為四格:自左而右,第一格刻孔子見老子,左一拄杖老者為老子,中間推輪車者乃項橐,右為孔子;第二格,一虎、一龍;第三格,一人端坐于榻上;第四格為六博游戲。
4.孔子見老子,東漢,江蘇邳州車輻山出土,徐州漢畫像石藝術館藏。畫面右部為孔子見老子圖像,孔子佩劍躬身施禮拜見老子,老子手持曲杖,二人中間為項橐,手推獨輪車,孔子身后有二弟子。
5.雞首、牛首;孔子、項橐人物畫像,東漢,徐州漢畫像石藝術館藏。畫面分為二層:上層刻項橐一手推獨輪車,一手執(zhí)摯鳥,上層最左的人物頭戴金雞冠,為子路,身后為孔子。下格為雞首、牛首神人(圖2)。
圖2
6.東王公、孔子問禮、庖廚畫像,東漢晚期,山東省嘉祥縣滿碉鄉(xiāng)宋山出土。畫面分為四層:其中畫面第二層為孔子問禮圖像。老子在左,執(zhí)曲杖;孔子在右,躬身捧鳥,作施禮狀;中間小童推獨輪車,為項橐??鬃由砗笏娜藶槠涞茏?,可以辨認的是顏回與子路。
7.孔子問禮、騎射畫像,東漢,山東省嘉祥縣出土。畫面分為兩層:上層為孔子問禮,自左向右依次列十四人,孔子、老子在右方,有榜題“孔子”“老子”。孔子袖藏一雉;老子手拄曲杖,各躬身作施禮狀。中間一小兒是項橐??鬃由砗笥械茏邮耍渲写麟u冠者為子路。下層為騎射圖。
8.孔子師項橐,東漢,江蘇邳州龐口村出土,徐州漢畫像石藝術館藏。畫面下層刻孔子師項橐圖像,左側為孔子及其弟子,孔子與弟子頭戴進賢冠,項橐在右一孩童手推獨輪車,畫面的主題是表現(xiàn)孔子師項橐的故事
漢代孔子見老子圖像分布地區(qū)較廣,山東地區(qū)最多,一半之上圖像集中于武氏祠內,據(jù)現(xiàn)收集的報告,共計52塊;江蘇地區(qū)其次,為10塊(最新發(fā)現(xiàn)2塊);其余地區(qū)出土畫像石與畫像磚較少,四川地區(qū)3塊,河南地區(qū)3塊,陜西以及河南地區(qū)2塊,內蒙古地區(qū)1塊。
從以上孔子見老子圖像中,主要存在的人物為孔子與老子,其次人物有項橐以及孔子弟子(比較容易辨認的是子路與顏回),極少數(shù)情況存在老子弟子。人物類型約有6類:孔子、老子圖式;孔子、老子、孔子弟子圖式;孔子、老子、孔子弟子、老子弟子圖式;孔子、老子、項橐圖式;孔子、老子、項橐、孔子弟子圖式;孔子、老子、項橐、孔子弟子、老子弟子圖式。
物象內容有人物衣冠服飾,主要有高冠,長袍,進賢冠等;鳩車;贄禮;杖;簡冊;佩劍,極個別情況存在車馬。漢畫像石孔子見老子圖像中,部分榜題充分證明人物以及物象。以刻畫物象的角度,這些物象與當時儒家推崇的禮有關。其中,漢朝的賜杖制度充分表現(xiàn)敬老的意圖趨向。另外,孔子躬身行禮之時,以及孔子及弟子手捧的簡冊,表現(xiàn)其謙虛求學的精神。
本文依照徐州及周邊地區(qū)孔子見老子的畫像石得出以下結論:漢畫像石根據(jù)地區(qū)分類,遵循各自的地區(qū)藝術特征,創(chuàng)作符合當?shù)厮囆g特色的漢畫像石。比如,河南“孔子見老子”漢畫像石較為夸張與怪誕。如河南省博物院藏“孔子見老子”漢畫像石,一老者手拄鳩杖,身向后傾,一身材高大,頭戴進賢冠者對面而立,雙手前伸,兩人中間有一小童,畫面中間、右面有云紋。此圖似畫像石中的孔子問禮圖,持鳩杖者似為老子,右邊人似為孔子。
綜上所述,這些圖像的共性,學者往往以不同的信仰探究圖像內容,認為是孔子問禮、孔子問道、儒道交流等觀點。比如,邢義田、殷仁允等學者認為該圖像為孔子問禮,并且將聯(lián)系漢朝尊儒敬儒的思想,分析孔子問禮于老子;赤銀中等學者深入挖掘孔子與老子背后所帶來的宗教思想意義,譬如儒道交流;姜生、陳東等學者注重宗教思想,尤其是早期道教中的“得道授書”觀點,借用道教史書中的項橐以及“道甚大,教孔丘為知”。以上結論根據(jù)史料或文本的推測,分析孔子問道于老子。
1.《禮記·曾子問》
《禮記·曾子問》載孔子第一次見老子問遇日蝕該如何奔喪之事:“孔子曰:‘昔者吾從老聃,助葬于巷黨……’。該文獻的重點在于孔子詢問老子的內容為葬禮,是具體的葬禮形式?!抖Y記·曾子問》還記載另外三次孔子詢問老子葬禮之事。
2.《史記·老子韓非列傳》
第二次孔子會見老子,此件事于春秋昭公二十四年記載,講述的故事為孔子問“禮”?!妒酚洝だ献禹n非列傳》與《史記·孔子世家》均記載此事,《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老子適周,將問禮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與骨也已朽矣,獨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史記·孔子世家》:……適周問禮,蓋見老子云……而老子送之曰……”
《史記》《孔子家語》《禮記》均為儒學書目,記錄的事件為孔子問禮于老子文章中出現(xiàn)的關于第二次“孔子問禮于老子”,老子卻是帶著反駁或質疑的態(tài)度勸誡孔子,而不是問禮那么簡單,文本中老子與孔子思索的更多的是人生哲學。
3.其余文獻
第三次的時間與地點不在儒學史書中,在道家史書中姚鼐《老子章文考》《莊子·天運》中均有記載,地點為沛,時間為周敬王二十二年。《莊子·天運》:“老子曰:“然……道而可獻,則人莫不獻之于其君……”
前兩次孔子詢問老子的禮,此處孔子詢問老子“道”的問題?!肚f子·天運》載:孔子見老聃而語仁義,老聃曰:“夫‘仁義’慘然……亂莫大焉!”值得注意的是,該句所表達的主題在于仁義,但按編書者的角度來說,確實相當于老子在教育孔子,甚至是提醒孔子。
那么,當時老子是如何回應孔子的答案,使得孔子瞠目結舌?!扒揖拥闷鋾r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贝颂幍摹暗闷鋾r”以及“蓬累而行”顯然是道家或清靜無為的意味。儒家著作《史記·老子韓非列傳》描寫孔子由于受到老子“道”的指引與啟迪,竟發(fā)出“老子猶龍”的感慨。
其余文獻與史料也記載孔子見老子學習之事?!秴问洗呵铩ぎ斎尽贰翱鬃訉W于老聃?!薄俄n詩外傳》卷五“仲尼學乎老聃?!眲⑾颉墩f苑》“仲尼問老聃曰:‘甚矣!道之于今難行也!’”
通過若干文獻,不難發(fā)現(xiàn)“孔子問禮”“孔子問道”“儒道交流”這些前人學者的觀點均成立。按照邏輯的先后順序,第一次孔子詢問老子葬禮的事情,第二次孔子詢問老子儒家推崇的“禮”,第三次孔子詢問老子關于道家所推崇的“道”。這些文獻有些是儒家史書,有些是道家史書,漢代藝人以此為依據(jù),創(chuàng)作孔子見老子圖像。那么為什么在漢墓中有大量的孔子、老子圖像,如何理解這些場景?必須把這些圖像內容,放回一個合理的邏輯中,才能獲得合理的解釋。傳統(tǒng)觀念多認為此乃描繪尊老敬老、好學尊師的觀念,實則非也。結合東漢時期受早期道教的影響,又結合漢代人的升仙思想,漢墓成為漢人由死而不亡到死而升仙的轉化空間,漢墓中的孔子、老子圖像可以被認為是傳遞了一定的民間宗教信息,對于我們研究漢人思想觀念有著重要的意義。
西漢初期,由于戰(zhàn)亂持久,導致民風凋敝,全國饑饉,此時漢高祖采取的政策為“輕徭薄賦”,減少對百姓的征稅需要,降低官府的工資,減輕田租,鼓勵百姓去巴蜀生活,這在班固《漢書·食貨志》有所體現(xiàn)?!稘h書·食貨志》載“上于是約法省禁,輕田租,十五而稅一,量吏祿,度官用,以賦于民?!币幌盗懈母镎呤沟妹裆鷿u為好轉,既鞏固統(tǒng)治的需要,又發(fā)展社會經(jīng)濟、文化。文帝在位時還采取減輕刑罰、勉勵農事的政策。文景之治后,國力日益強盛,“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間,……則民人給家足,都鄙廩庾盡滿,而府庫余財?!?/p>
從西漢到東漢,無論是簡單圖像還是復雜圖像,“孔子見老子”的圖像內容大致相同,它所傳遞的不僅僅是一種圖式的延續(xù),也是一種倡導漢代社會秩序平穩(wěn)安定的延續(xù)。在經(jīng)濟繁榮,政治開明,推崇禮制的兩漢時期,圖像中的物象含義、人物身份、人物以及物象象征,通常往往隱藏更多的禮制化的元素,但政治中的藝術通常要為政治服務,那么在全國各地均出土“孔子見老子”畫像石,他們不僅僅是朝堂的服務工具,而且,山東地區(qū)和江蘇徐州地區(qū)出土的“孔子見老子”圖像眾多,是儒家興起的地區(qū),也是道家傳播的主要地區(qū),(張道陵傳播道教的地方于此),此類畫像石較為集中。
另外,孔子見老子畫像構建圣人的理想仙境、也突顯了宗教信息。綜上孔子見老子、孔門弟子、孔子出巡以及雞首、牛首神人畫像石(圖2),均刻有圣人圖像,這些圖像所傳遞哪些意義?有待于我們解析。東漢中后期大量出土文物和文獻顯示,皇帝以及上層社會篤信和信奉黃老道,并且在漢初,竇太后等黃老道信徒就尊崇黃老道。明章二帝的益州太守王阜撰《老子圣母碑》:“老子者,道也。乃生于無形之先,起于太初之前,行于太素之元,浮游六虛,出入幽冥,觀混合之未別,窺清濁之未分?!卑牙献雍偷溃隙鵀橐?,視老子為化生天地的神靈而受到膜拜,成了道教創(chuàng)世說的雛形。另外,臨沂金雀山9號西漢晚期墓帛畫(圖3)(局部)中的鳥喙形象,就是西漢人們相信的老子成神之后的形象。這就是對老子的神話表現(xiàn)的一個方面,鳥喙首神人也是老子的化身,以其“變易身形”即可“變化”性來表明其乃與“道”同體。《周易參同契》:“服食九鼎”之藥則“化洽無形……變形而仙”,表明人們相信老子的“道成神話,禪蛻渡世”。
圖3 (局部)圖片來源于《金雀山西漢帛畫臨摹后感》,《文物》,1977年第11期
孔子作為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隨著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孔子的地位在上升并被神話,儼若神明??鬃右娎献拥臐h畫圖像,突顯了漢代人們相信道教神真老子,其實在畫面中可以有以下大致推測:孔子及其弟子拜望老子為成仙之事。圖五中孔子的學生,子路身著戎、頭戴雄雞、身配貑豚,后面是西王母和相槖,相槖擎舉的T形架上一雙三足烏;下層是雞首、牛首神人(也是漢代鳥喙的老君、牛首的北太帝君的炎帝),均是引導人們升仙到神仙世界的神靈,其中老子、孔子二圣,他們是神靈世界里最重要的神真。這些畫像充分證明了漢代人們對死后世界的關注:人們希望可以通過修道成仙這一方式擺脫死亡的恐懼。這種信仰與觀念,是漢人生死觀的寫照,并被漢人廣泛接納并傳播,在這期間發(fā)揚并完善。另外,除生死觀之外,升仙思想在漢代墓葬藝術中也有明顯的表現(xiàn),并用象征性的手法突出。
由此可見,本文依據(jù)新發(fā)現(xiàn)的資料充實圖像數(shù)量,擴充了研究范圍。本文認為,孔子見老子在道教層面上的場景更具有“孔子問道”的含義,這是為道家圖像重新定義,老子授道孔子,這恰恰從文獻記載的第三次孔子見老子出發(fā),孔子問禮轉為問道。另外,邢義田在《畫外之意:漢代孔子見老子畫像研究》書中提到一個比較新穎的問題,“生服儒教又心羨老子的墓主及其同一社會階層的人,在人生的最后階段,也要像孔子一樣,向神人老子問問最后的歸宿,尋覓心里的慰藉?!鄙钍軐W界關注。通過以上分析,孔子與老子發(fā)生了重要的發(fā)展,圖像具有了一定的象征意義,作為先哲刻畫于漢畫像石圖像中,不僅僅代表了儒道之間的交流,更為重要的是得道升仙。為此,人們通過藝術手段在漢代墓葬中刻畫了孔子見老子的圖像,它向我們解釋了通過問道,尋求不死,達到升仙,讓我們看到了漢人對生死的理解,把墓葬變成靈魂復生和幻想的仙境。
注釋:
①戴勝.禮記[M].遼寧: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
②司馬遷.史記[M].上海:中華書局,2006.
③莊子等.莊子[M].方勇,譯著.上海:中華書局,2007.
④班固.漢書[M].顏師古,注釋.上海:中華書局,1962.
⑤邢義田.畫外之意:漢代孔子見老子畫像研究[M].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