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年末,皮克斯的新片《心靈奇旅》悄無聲息地上線。許是因為黑人靈魂樂的題材過于小眾,在電影上映之初,并不被看好,排片只有2%。
許多看完電影的人驚呼,在這個寒冷的歲末,《心靈奇旅》帶來了久違的溫暖。影片一度拿到了豆瓣9.4分的高評分,隨后排片也依靠著高口碑一點點上漲,票房也從一開始預估的3千萬變?yōu)榱?億。
然而,隨著《心靈奇旅》豆瓣評分人數(shù)的持續(xù)增加,分數(shù)卻開始下降。有人說,它就是沒法感動到我;也有更多批評的聲音指出,它其實是一碗懸浮的“雞湯”,只有短暫的感動。那么,這究竟是一場心靈奇旅,還是一碗心靈雞湯呢?
心靈急轉(zhuǎn)彎
《心靈奇旅》是皮克斯工作室的第23部動畫長篇,主要導演和編劇則是曾執(zhí)導《頭腦特工隊》《怪獸電力公司》的彼特·道格特。
就像這兩部動畫一樣,他的作品一向靠“點子”取勝,《頭腦特工隊》把情緒具象化為腦海中的5位小人,《怪獸電力公司》則頗有些黑暗童話的意味,怪獸們靠著每晚恐嚇小孩獲得的哭聲用以發(fā)電。
在《心靈奇旅》一開頭,這種“點子”展現(xiàn)為一次美妙的畫面奇觀。主角喬伊墜入死亡之地“生之彼岸”時,畫面仿佛《 2001太空漫游》一般;“生之來處”的導師們,則帶有濃濃的畢加索風格。
至于影片主旨,也還是皮克斯一貫擅長的愛、生命、夢想、友情……甚至直接可以用電影里的幾句“金句”來概括:“我一直在尋找被稱之為海洋的東西”“這不就是嗎”“我會享受,活在當下的每一分鐘”“火花不是人生目標,當你想要生活的那一刻,火花已經(jīng)被點燃”。
即便你沒有看過電影,也許從這些臺詞中就能猜出來電影想要表達的內(nèi)容。比起《心靈奇旅》,或許臺版譯名《心靈急轉(zhuǎn)彎》要更加直白一些。
主角喬伊是一名喜歡爵士的中學音樂教師,有一次他終于得到了夢寐以求的機會,在紐約最好的爵士俱樂部演奏,但喜極生悲的喬伊卻不小心因為意外去世了。
為了回到人間,喬伊的靈魂在奇幻的“生之來處”成為一名心靈導師,他必須要輔佐一名早熟的靈魂“22”投生成為人類。成為人類需要找到一種“火花”,但“22”似乎看透人世,所有學科、知識與愛好,她都提不起興趣,更別提找到火花了。
經(jīng)過經(jīng)歷了種種努力與挫折之后,喬伊與他輔導的“22”都在心靈上經(jīng)歷了大的急轉(zhuǎn)彎,喬伊放下了對音樂已經(jīng)近乎到有點瘋魔的執(zhí)念, “22”則找到了自己千年以來缺失的火花。
而兩者共同的錨點,就是一同經(jīng)歷的、生活中那些“日常之美”:一片落葉、一塊披薩、一卷來自母親的線團……
在心心念念的爵士俱樂部演奏后,喬伊達成了目標卻有點悵然若失,最后他發(fā)現(xiàn),這也不過是平凡的一天而已。而點亮了“22”的火花也不是任何具象的事物,而是一種對于“日常之美”的熱愛,對于生活純粹的熱隋。
但也有評論認為,這恰恰是問題所在。
在短短2小時的動畫里,這種熱愛并不能支撐起人物的選擇與劇情的轉(zhuǎn)變,這導致許多情節(jié)就像急轉(zhuǎn)彎一般:“22”突然就被幾個“日常之美”所頓悟了;一向不理解喬伊的追求的媽媽,突然就被他的一句“假如今天是我的最后一天”所說服了;喬伊對于苦苦追求的音樂夢想平和了,說著要“過好每一天”而結(jié)尾。
批評的聲音指出,動畫沒有給出答案,這樣的解決方法在生活中根本不可能,它只是略帶說教地說著要放下、和解、要熱愛生活的細節(jié)。
當希望破滅時
其實不難理解為什么《心靈奇旅》會獲得如此廣泛的共鳴。不管是去年文學暢銷榜上的《活著》,還是“年度漢字”這一問題下的最高贊回答是“茍”。
盡管2020年已經(jīng)過去,疫苗也在積極研發(fā),但世界已經(jīng)在悄然地改變了。疫情的暴發(fā),讓死亡開始變得真切、迫近,變得不可琢磨。
當經(jīng)濟開始恢復時,許多人又繼續(xù)恢復往常繁忙的工作。在這樣的狀況下,如《心靈奇旅》所呼吁的“珍惜當下”,似乎就變得迫切而重要。
就像喬伊在死而復生后有了新的感悟,法國哲學家皮埃爾·阿多也曾經(jīng)歷數(shù)十次外科手術(shù),每一次都需要經(jīng)過深度麻醉,并面臨著死亡的恐懼。在經(jīng)歷了無數(shù)個“今天就可能是我的最后一天”后,作為哲學家的阿多,提出了一種帶有哲學色彩的生活方式。
阿多在《作為生活方式的哲學》里寫道: “對于死亡的思考幫助我更好地生活,用仿佛活在最后一天、最后一刻的方式來生活,這樣的一種態(tài)度要求徹底的專注的皈依,不是投射到未來,而是在自身之上審視,通過自身審視自我的行動,不再把世界看作我們行動的簡單框架,而是在世界之中看待它,通過世界看待它本身?!?/p>
也就是說,用盡全部、強烈地活過每一天,當次日來臨時,新的一天就像是一個出乎意料的幸運。
阿多最終得出結(jié)論:在當下存在的這個唯一瞬間里,我們已經(jīng)擁有了全部。我們生命的每個瞬間,都有著在某種程度上絕對的價值,即便是平庸的,即使是謙卑的。
這種“活在當下、現(xiàn)在即永恒”的思潮,來源于希臘晚期的哲學流派,斯多葛派與伊壁鳩魯派?,F(xiàn)代研究認為,這時的西方哲學進入的所謂“虛無主義時代”,不僅無法催生出像蘇格拉底和柏拉圖這樣為理想奮斗的勇士,甚至會使得理想主義本身被虛無化了。比如,伊壁鳩魯派虛無掉了死亡的意義,尋求的是享受當下簡單的快樂。
復旦大學哲學教授徐英瑾在《哲學家的10種生活提案》里分析,虛無主義具有拆解宏大敘事的特征,往往是在人們失去希望的時候發(fā)生的。譬如在中國的漢末和魏晉時,戰(zhàn)亂頻繁、民不聊生,佛教便開始在中國流行起來,主張脫離世俗的社會羈絆來得到靈魂的解脫,便成為了民眾逃避現(xiàn)實的某種精神良方。
“每一天都要像生命仿佛
要終結(jié)一樣去生活”
長期以來,由于斯多葛派與伊壁鳩魯派的主張多帶有虛無主義及其所包含的消極情緒,便常被許多哲學學派所攻擊,也很少被主流所認可和討論。
到了上世紀,熟讀古代哲學的哲學家皮埃爾·阿多,對伊壁鳩魯派和斯多葛派的哲學主張進行了重新梳理和開發(fā),并結(jié)合現(xiàn)實生活,挖掘出了其中的積極意味。
阿多認為,在理論的思考與生活的選擇之間,并非只是純粹的“理論指導生活”,其實兩者間存在著一種相互的因果關(guān)系。借助生活,作為人類的我們所思考的理論才可以擁有根基,才得以朝向某種方向前進。
往往正如《心靈奇旅》的喬伊那樣,我們有時候為了一個目標拼盡全力,甚至可能在這一過程中迷失自我。但當目標真的達成時,它已經(jīng)不再讓我們感興趣,而我們會繼續(xù)追逐別的事物。
這時候,我們并不一定真正在生活,而是在被目標追趕著生活。因而,我們需要去實現(xiàn)讓自身與時間的一種徹底皈依,也就是說,帶著感恩接納生命的每一個時刻,做慣常的事情,但并不如慣常一樣。
我們既可以全神貫注地集中在此刻的目標與夢想上,盡可能地做到最好,也可以告訴自己,我在這里,在此處,這就足夠。
阿多更迸一步論述,用“最后一刻”的方式去生活,還意味著用仿佛初次亦是最后一次的方式來看待世界。這樣,我們往往會從對事物慣常的、墨守成規(guī)的觀念里擺脫出來,重新找到對現(xiàn)實的一種天然的、純真的看法。
如同在《心靈奇旅》里,當“22”進入了喬伊的身體里時,我們跟隨著“22”的視角,也從喬伊看似庸常的生活中發(fā)現(xiàn)了許多細節(jié)之美:好吃的披薩、下水道的涼風、街頭的陽光與掉落下的北美紅楓成熟的果莢。
這種感受世界,也不只是僅僅沉溺于享樂與美景之中??鞓沸枰裱鐣跫s論,不能傷害和打攪到他人。更重要的是,在這種對世界的感悟中,也會催生出另一種珍惜:我們都是茫茫夜空中的星辰,有人與人分離的邊界,也有許多交匯的溫情。
這能讓我們在一個更大、更普遍性的視野里看待事物,并從自我的視角里抽離出來,意識到自己是整體中的一部分,引導我們打開內(nèi)心。
這也正是《心靈奇旅》讓人感覺到共鳴的原因,影片中的話語來源于古老的真理,它們在各個時代已經(jīng)反復出現(xiàn),在我們的時代也一樣。一方面它們在過去那么強烈地被提及,以至于在各處有意無意地出現(xiàn),在我們的潛意識里留下痕跡;另一方面,它們也總伴隨著世世代代的生命體驗,一再被重新詮釋。
這個世界有人與我們同行
當然,這也許還是沒能解答那個問題:即使《心靈奇旅》的內(nèi)容主旨與皮埃爾·阿多的主張類似,但沒能回答對于電影的批評。
確實,《心靈奇旅》在敘事和人物塑造上有一些不足。另外,如果你覺得“活在當下,過好生活的每一天”的思考方式很有問題,也沒必要勉強接受。因為人生哲學有很多種,本來也不是要求所有人都按照一種方式生活。
雖然沒法回答所有人的疑問,但《心靈奇旅》還是給予了許多人以慰藉,它不是一劑可以對癥下藥的藥方,更像是一個人生旅途中相遇的陌生人,給予了我們一些短暫的溫暖后又離開了。
即使只陪我們走了一小段路,但它能讓人感覺到,這個世界有人與我們同行,有些情緒可以與人分擔時,生命中的一些不可承受,似乎也變得更可以承受了。
誠然,電影沒有提供完備的解決方案,它更像是一種提醒,提醒著我們早已熟知的觀念。其實掙扎與猶豫都是常態(tài),就像那句流行語所說的“懂得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只是《心靈奇旅》不只讓我們在短暫的2小時中停下腳步,思索自身,它也雇發(fā)了一些人去好奇地了解背后的故事,去了解畢加索,了解這種思想背后的哲學議題。
很明顯,我們也很難完全像阿多所主張的那樣,盡可能地活在當下,享受當下。事實上,在疲憊繁忙的現(xiàn)代生活里,我們可能需要非常艱難地努力,才可以把自己從日常的循規(guī)蹈矩里釋放出來,去“享受生活”。
為了達到這種狀態(tài),我們往往會需要進行永恒的斗爭,而說到底,這恰恰又不會是永恒的,我們只能在有限的生命里,無限逼近理想中的狀態(tài)。
尾聲
在現(xiàn)實中,“活在當下,享受當下”,并不是一件全然美好的事情。尤其是對于成千上萬受苦和身陷苦難的人們來說, “當下”這個詞,本身就是難以承受的。有些事物看上去很美,但置身其中又完全是另一回事。我們必須承認,世界中有讓我們熱愛,也就有讓我們厭惡的事物。
《無權(quán)者的權(quán)力》一書里寫道,只要人在自己的生命中有令人期待的事情,有想要執(zhí)著、想要追求的標準,才會有周旋的勇氣。有些人擁有著這樣的勇氣,甚至當他們在受苦、處于絕望的境況時,也能夠在世界中安定存在。
索爾仁尼琴在《第一圈》里極力地描寫了身為囚徒的感受,他躺在床上,雙目緊盯著破損的天花板, “存在的純粹快樂讓我顫栗”。
盧克萊修(伊壁鳩魯?shù)膶W生)在與伊壁鳩魯交流時,曾驚嘆: “面對這些(世界)美景,一種神圣的愉悅,一種恐懼的微顫攥住我的身心?!痹谶@種哲學主張里,這種“神圣的微顫”,便是人類最偉大的部分。
當這種微顫向我們襲來,不需要試圖逃避。就像《心靈奇旅》所示的,當葉片落下時,我們所要做的,就是抓住它,抓住這一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