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月桃
故事復述是故事教學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本文基于英語學習活動觀的理念,結合五年級下冊Unit6 Good Habits的故事內容,從巧設問題,繪制思維導圖,復述故事以及復述評價四個維度出發(fā),探討在英語活動觀理論指導下進行故事復述環(huán)節(jié)的教學策略,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核心素養(yǎng)。
一、巧設問題,首次為故事復述做鋪墊
通過問題引導學生對故事內容進行猜測、思考、分析和推理,從而逐漸理清故事文本的結構脈絡,通過學生對問題的回答來判斷學生是否理解和掌握故事。
首先,投石問路,引入主題。教師展示一些學生日常生活的照片,例如刷牙、洗臉以及做功課等等,然后以問答的方式與學生聊一聊他們的日常生活或學習。例如:Do you wash your hands before or after eating? How often do you eat? What time do you usually go to bed or get up?通過這種方式,導入故事的主題“Good Habits”。
接著,主線問題貫穿全文。通過問題把故事內容串聯(lián)起來,為故事復述搭起支架。教師可以根據(jù)故事內容設計以下問題:(1)What are they talking about? (2) Whose habits are they talking about? ……
最后,以拓展性問題結束故事內容的學習。根據(jù)上面的問題以及學生的回答,老師可以追問“What do you think of Gogos habits? And why?”此時學生根據(jù)老師的問題展開積極的討論和大膽的猜測。在談論的過程中,學生的語言和思維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
二、繪制思維導圖,再次為故事復述做鋪墊
思維導圖用圖解的形式和網(wǎng)狀的結構,將故事內容顯性化,言語信息圖像化,它的色彩、圖像、線條以及關鍵詞能給學生以動感和美感,能有效幫助學生梳理和回想所學內容,從而進行故事復述。
在故事學習這一環(huán)節(jié),教師通過層層遞進的提問方式,讓學生一邊回答問題一邊理清故事內容和脈絡結構。教師在學生回答問題時,已經(jīng)將故事梗概以思維導圖的方式呈現(xiàn)在黑板上。接著小組合作,繪制思維導圖。組員們在小組長的分工下各司其職共同完成故事的思維導圖。
一樣的故事內容,不一樣的思維方式,呈現(xiàn)不一樣的思維導圖。繪制思維導圖的過程,使得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思維能力得到進一步的鍛煉和提升。
三、復述故事,培養(yǎng)學生綜合素養(yǎng)
活動是英語學習的基本形式,是學習者學習和嘗試運用語言理解和表達,發(fā)展多元思維,培養(yǎng)文化意識,形成學習能力的主要途徑。故事復述,是故事學習較為難的一個環(huán)節(jié),需要學生自己的思考和理解,需要語言和思維的輸出。
1.填空式復述
填空式復述,即老師根據(jù)故事內容,已經(jīng)給出大部分復述內容,學生只需要填空即可。如五年級下冊Unit6 Good Habits。根據(jù)故事內容,老師給出的內容是Ben and Tony are at the school lunchroom. Theyre talking about Gogos _________. Gogo ______ his schoolbag everyday. He ________ six or seven _______ a day. He doesnt _____ his face and Tonys mom _______ him.對于這一類的復述方式,班上幾乎所有學生都能接受。填空完成之后,讓全班學生朗讀一兩遍,這為接下來有一定難度的復述方式打下良好的基礎。
2.原文復述
原文復述,學生不對故事文本做任何修飾和添加,圖上文字有什么說什么。有的學生會說:Ben and Tony are at the school lunchroom. Theyre talking about Gogos habits. Gogo packs his schoolbag every day. He eats six or seven times a day. He doesnt wash his face and Tonys mom helps him. 有的學生會在描述Gogo的習慣之前加一句“Gogo has three habits”。英語基礎一般的學生更簡單,只是說了Gogo的習慣。無論哪一種復述內容,這都是“原汁原味”的復述,沒有加上學生自己的觀點,也沒有把故事人物的心理活動表現(xiàn)出來。即使如此,這也需要學生一定的語言基礎,將對話式的故事以第三人稱的形式講述出來。
3.拓展式復述
教師要引導學生對文本信息進行深入分析和思考,進而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批判性。例如,當談論到Gogo的習慣時,可以追問學生“What do you think of Gogos habits?”“Gogo eats six or seven times a day. Is that good ? Why or Why not?”等。通過這種提問讓學生思考,判斷并想起自己這一方面的行為習慣,從而學生思維的批判性得到進一步的提高。在老師的幫助和引導下,學生對故事再次復述。在這一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根據(jù)提問或者小組討論的方式進行文化的滲透。例如,Gogo eats six or seven times a day.大部分學生一看到這樣的信息,首先反應的是“哇!一天吃這么多次啊”。此時,教師可以進行文化的滲透。例如,中西方的飲食文化的差異,餐桌禮儀等。
4.續(xù)編故事,故事復述的升華
續(xù)編故事,給予學生充分表達的自由和盡情發(fā)揮的空間,加深對故事的理解,同時促進學生語言能力和思維能力的提升。Good Habits這一故事講述了Gogo的三種的行為習慣。故事結尾的“留白”,給以學生想象的空間。此時,教師引導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進行知識的遷移,大膽續(xù)編故事。學生根據(jù)主題“Good Habits”想象Gogo接下來會發(fā)生什么事。教師設計的活動以及學生的奇思妙想為故事的結尾畫上完美的句號。
四、以評促學,以評促教
科學有效的評價不但能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激發(fā)學生學習的欲望,提升學生英語素養(yǎng),還能提高教師的教研能力,從而提升教學質量。在評價的過程中,評價形式和評價標準需多元化。不同層次的學生不同的評價標準和評價形式,這樣才能做到有的放失。例如在學生對故事復述這一環(huán)節(jié),老師要根據(jù)故事內容設計不一樣的教學活動進行復述。評價時,首先是同桌互評和小組互評,接著是教師專評。這是評價形式的多元化。在學生進行互相評價之前,教師一定要進行示范性的評價以及提供評價標準。在評價活動中,同學之間相互評價、學習和改正,從而相互促進,實現(xiàn)學習能力的共同提升。教師也能根據(jù)學生的評價反饋進行教學策略的及時改進。
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應依托英語活動觀,圍繞主題,設計多層次,有針對性并符合該年段學生認知水平和生活經(jīng)驗的語言實踐活動,使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通過感知、分析、理解、概括、評價等一系列學習活動,復習舊知,探討未知,進而構建新的知識體系,從而實現(xiàn)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育人價值。
責任編輯 韋英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