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莉
糖尿病腎病為2型糖尿病最嚴重的并發(fā)癥,患者主要表現為血流動力學異常與代謝紊亂,是導致糖尿病患者晚期死亡的主要原因。糖尿病腎病的發(fā)生與炎性反應、氧化應激等多種途徑所致的血管內皮細胞功能異常、細胞凋亡有關。隨著臨床對他汀藥物研究的不斷深入,已證實他汀類藥物不僅具有血脂調節(jié)作用,還具有非依賴降脂的腎臟保護作用,能夠減輕氧化應激損傷[1]。瑞舒伐他汀為強效羥甲基戊二酰輔酶A還原酶抑制劑,新型他汀類調脂藥物,生物利用度高,且安全性高,患者耐受性良好。沉默信息調節(jié)因子1(silent information regulator 1,SIRT1)為調節(jié)機體代謝的重要因子,陶鵬宇等[2]研究指出,SIRT1降低可促進腎臟細胞凋亡。臨床研究顯示,microRNA存在于外周血細胞中,表達水平穩(wěn)定,mir-34a為mir-34家族成員,具有抑制細胞增殖,促進細胞凋亡的作用[3]。胡豪飛等[4]研究表明,腎組織mir-34a表達與IgA腎病患者腎小球硬化相關,其過程可能與脂代謝紊亂有一定相關性。本研究中2型糖尿病腎病患者采用瑞舒伐他汀治療,觀察患者氧化應激狀態(tài)與mir-34a/SIRT1表達水平,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2月至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95例,采用隨機字母表法分為觀察組(n=47)與對照組(n=48)。觀察組中,男21例,女26例;年齡39~67歲,平均年齡(48.78±9.46)歲;病程5~14年,平均病程(7.65±1.87)年;平均收縮壓(133.48±10.25)mm Hg;平均舒張壓(82.43±6.48)mm Hg;平均體重指數(BMI)(24.62±2.73)kg/m2。對照組中,男19例,女29例;年齡39~67歲,平均年齡(49.43±9.65)歲;病程5~15年,平均病程(7.71±1.53)年;平均收縮壓(131.56±9.79)mm Hg;平均舒張壓(83.36±6.77)mm Hg;平均BMI(24.53±2.89)kg/m2。2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同意。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①糖尿病診斷均符合中華醫(y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制定的相關標準[5],且符合糖尿病腎病診斷[6],24 h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ER)>200 μg/min,常規(guī)尿檢蛋白陽性;②患者均未合并急慢性感染性疾病、惡性腫瘤或急慢性腎炎;③近1個月內未服用他汀類調脂藥物;④患者均知曉本研究詳情并自愿參與。
1.2.2 排除標準:①合并嚴重肝臟、心臟疾??;②有重度吸煙、嗜酒;③合并自身免疫性疾?。虎芙?個月內發(fā)生糖尿病酮癥酸中毒。
1.3 方法
1.3.1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治療,給予患者降糖藥物,指導患者適量運動、低蛋白飲食,控制血壓,維持電解質、酸堿平衡等。
1.3.2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瑞舒伐他汀(生產廠家:江蘇南京正大天晴制藥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 H20080670;規(guī)格:10 mg)治療,口服,10 mg/次,1次/d。4周為1個療程,連續(xù)治療8周。
1.3.3 其他:研究期間2組患者均不給予其他降脂類藥物。
1.4 觀察指標 觀察2組患者血脂水平、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氧化應激指標與mir-34a、SIRT1表達水平。
1.4.1 血脂水平:治療前后于清晨患者空腹狀態(tài)下抽取靜脈血3 ml,使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總膽固醇(TC)、三酰甘油(TG)水平。
1.4.2 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治療前后于清晨患者空腹狀態(tài)下抽取靜脈血3 ml放入無菌離心管內,離心后取上清液,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ELISA)測定血清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采用速率散射比濁法測定超敏C-反應蛋白(hs-CRP)。
1.4.3 氧化應激指標:另取3 ml靜脈血采用肝素抗凝,低溫離心后取血漿,采用黃嘌呤氧化酶法測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采用硫代巴比妥酸顯色法測定丙二醛(MAD)含量。
1.4.4 mir-34a、SIRT1表達水平:將抽取的3 ml靜脈血放入無菌離心管內,室溫狀態(tài)下靜置30 min,離心后取血清離心后取上清液,采用免疫印跡法測定SIRT1表達水平。采用Ambion公司提供的mirVana試劑盒從血清中提取RNA,采用ABI公司提供的TaqMan MicroRNA Assay試劑盒將血清RNA逆轉錄后行qPCR反應,將U6作為內部參照。
2.1 2組患者血脂水平比較 治療前,2組患者血脂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LDL-C、TC、TG均較治療前下降,且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HDL-C水平較治療前升高,且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血脂水平比較
2.2 2組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治療前,2組患者血清TNF-α、IL-6、hs-CRP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血清TNF-α、IL-6、hs-CRP均較治療前下降,且各指標水平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2.3 2組患者氧化應激指標比較 治療前,2組患者SOD、MAD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SOD較治療前升高,且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MAD水平較治療前降低,且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氧化應激指標比較
2.4 2組患者mir-34a、SIRT1表達水平比較 治療前,2組患者mir-34a、SIRT1表達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mir-34a表達水平較治療前下降,且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SIRT1表達水平較治療前升高,且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2組患者mir-34a、SIRT1表達水平比較
臨床研究指出,血清TC尤其是LDL-C 水平升高是糖尿病腎病進展的獨立危險因素[7]。血脂異??蓪е律駜戎舅峤Y構發(fā)生改變,使腎內縮血管活性物質釋放增多,腎小球血液流變學異常,從而使LDL-C糖化與氧化。Bahmani等[8]指出,防治糖尿病腎病應重視調節(jié)血脂水平。瑞舒伐他汀是臨床治療早期糖尿病腎病的藥物,但在臨床期的應用較少。本研究中糖尿病腎病患者采用瑞舒伐他汀治療,結果顯示觀察組LDL-C、TC、TG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HDL-C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表明瑞舒伐他汀具有調節(jié)糖尿病腎病患者血脂作用。臨床研究指出,過度分泌的TG粒子,血清TG水平與尿蛋白排泄率、腎小球濾過率下降具有明顯相關性,可促進腎小球系膜細胞增生,加速腎炎進展,因此調節(jié)血脂水平有助于抑制腎臟疾病[9]。臨床研究發(fā)現,瑞舒伐他汀不僅具有腎臟保護作用,還具有良好的抗炎作用[10]。CRP為急性時相反應蛋白,并參與炎性反應過程,IL-6與TNF-α為其合成的調節(jié)因子。臨床研究已證實,IL-6與TNF-α水平與組織損傷程度呈正相關[11]。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血清TNF-α、IL-6、hs-CRP水平均明顯低于對照組。這表明瑞舒伐他汀具有顯著的抗炎作用,與相關臨床研究[12]具有一致性。
氧化應激是引發(fā)心血管功能異常的一個重要因素,糖尿病腎病患者腎組織的一個病理變化是活性氧濃度升高,增加腎臟負擔,并且能夠引起機體氧化應激反應。研究發(fā)現,氧化應激反應增強可對機體造成損傷,加速糖尿病腎病進展[13]。SOD為自由基清除劑,是人體內很重要的抗氧化酶,其水平變化能夠間接反映機體氧自由基清除能力的高低。MDA為脂質過氧化物,其水平可直接反映機體過氧化強度與組織損傷程度。因此評估上述指標,可評估機體氧化應激程度。郭英利等[14]研究指出,瑞舒伐他汀能夠降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氧化應激反應。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SOD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MAD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表明瑞舒伐他汀可提高糖尿病腎病患者抗氧化應激能力。
Tabuchi等[15]研究顯示冠心病患者與非冠心病患者相比較,內皮祖細胞中miR-34a表達水平上調,而SIRT1表達水平下調,經阿托伐他汀治療后,可在一定程度上下調冠心病患者miR-34a的非正常表達水平,并促進SIRT1正常表達。并指出,miR-34a靶向調控SIRT1蛋白細胞凋亡過程中起重要作用,他汀類藥物能夠調節(jié)二者表達。氧化應激損傷可引起miR-34a表達水平上調,SIRT1表達水平下調。SIRT1為miR-34a作用的靶基因之一,在細胞氧化應激過程中能夠保護細胞,抑制細胞凋亡[16]。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前患者mir-34a表達升高,SIRT1下降,治療后觀察組mir-34a表達水平較治療前下降,且低于對照組,SIRT1表達水平較治療前升高,且顯著高于對照組。表明瑞舒伐他汀能夠調節(jié)miR-34a與SIRT1表達。推測瑞舒伐他汀可能通過減輕2型糖尿病腎病患者氧化應激損傷、調節(jié)脂代謝紊亂使miR-34a表達水平下調,SIRT1表達水平上調。
綜上所述,瑞舒伐他汀治療糖尿病腎病效果確切,可有效調節(jié)患者的血脂水平,降低炎性反應與氧化應激反應,并可在一定程度上調節(jié)mir-34a、SIRT1表達,而下調miR-34a表達,上調SIRT1表達反過來可減輕氧化應激損傷。但mir-34a是否通過 SIRT1通路參與氧化應激,本次未進行研究,此外,外周血細胞中miRNA的動態(tài)變化與血糖控制效果的關系也值得進一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