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晗
凱瑟琳·雷諾茲·劉易斯在她的新書《不獎不罰:如何讓難管的孩子擁有自控力》中探討了關(guān)于傳統(tǒng)的獎懲教育問題,并指出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為什么當下的孩子自控力越來越弱?
凱瑟琳說,一位爸爸告訴她,罰站很有用,他們家4歲和6歲的兩個孩子因為害怕被罰站,就不調(diào)皮搗蛋了。她的回應(yīng)是,即便現(xiàn)在看上去有用,但這種模式從長遠上來說,不一定行得通。“你到底有沒有教給孩子那些支撐他們生存下去的東西呢?還是僅僅在用懲罰手段逼著他們更加小心、好在以后犯錯的時候盡量不讓你抓到呢?”
不獎不罰的養(yǎng)育方式,才能真正幫孩子找到自我控制的能力。也許從眼前看來,能讓孩子在數(shù)學測試里考個好分數(shù),能背下更多的古詩,能把作業(yè)完成,最為重要,但是從長遠來說,學會讓孩子變得負責任、有擔當、有條理,比考個高分有用多了。
《不獎不罰》一書中提出家長要積極溝通,確立界限,不包辦、少命令,運用共情式聆聽,讓孩子學會自己解決問題。
有時候什么都不做,反而比積極干預(yù)來得有效。成年人必須放棄對結(jié)果的控制,讓孩子自然地感受生活當中的起伏,承擔行為的后果。比如說有一天天氣很冷,但孩子不想帶外套出門,如果嘮叨到孩子妥協(xié),或是等到孩子感冒之后再來一句“不是告訴過你了嗎”,那么孩子關(guān)注到的就只是家長有多討厭,會把精力集中在跟父母對抗上。如果孩子自己受到教訓,而家長卻什么都沒說,那么下一次降溫,他反而可能會自覺帶上外套。通過親身經(jīng)歷得到的教訓,影響更持久。
如今的社會現(xiàn)實,普遍是孩子基本上沒有機會跟玩伴協(xié)商問題、解決矛盾、學會控制情緒,而這些技能對整個人生來說非常重要。為了安全和效率,從幼兒園起就是在大人監(jiān)管下跟別的小朋友玩,參加有人看管的課外班,時時刻刻都有大人在監(jiān)視,有矛盾就馬上調(diào)停,隨時準備干預(yù),孩子們沒有機會鍛煉與人交際的技能。凱瑟琳反思了一下,為了能讓孩子體驗隨意玩耍的樂趣,并在玩耍中學會解決問題的方法,決定停掉幾個孩子的課外活動班。她覺得這些比具體的知識重要。
做父母的學問太多,壓力太大。書中也寬慰大家,作為父母,不是神仙,不能總想著時時刻刻都要說出最完美的話語,也不用要求自己在任何情況下都能作出最正確的選擇。普通人都是狀態(tài)好的時候才有耐心,狀態(tài)不好時不冷靜。但狀態(tài)不好并不值得羞愧,而是一個機會,可以向孩子們展現(xiàn)要怎樣道歉,以及如何彌補自己的錯誤。當然,如果能夠在發(fā)脾氣之前及時剎車,就又獲得了一個鍛煉在5分鐘之內(nèi)平息情緒的好機會。生活本身就是最大的課堂,無論大人還是孩子,時時刻刻都有學習和進步的機會。
(摘自2020年11月24日《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