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茂腔是山東省地方傳統(tǒng)戲劇,主要流行于山東省膠州市、高密市,屬于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茂腔在膠州人民心中具有很高的位置,膠州人愛看戲愛聽戲,男女老少都能哼幾句茂腔的經典唱段。隨著時代的變遷,茂腔在保留原汁原味音樂的基礎上,從旋法特點到板式變化等方面進行大膽的改革嘗試,大大豐富了茂腔音樂的表現(xiàn)力。另外,在表演方式、音樂元素、舞美形式上都進行著新的開拓?!堆砀栲l(xiāng)的故事》這部茂腔現(xiàn)代戲,融入了膠州秧歌的音樂元素,加強了茂腔的音樂表現(xiàn)手段。茂腔不再傳統(tǒng)守舊,它融合了很多新的現(xiàn)代元素,在新的時代下茂腔展現(xiàn)了新的活力。通過這篇文章,希望加深大家對膠州傳統(tǒng)音樂的認識和了解,使大家感受到這一地區(qū)的戲曲音樂的獨特魅力,也為中國民間地方音樂多元化的發(fā)展作出些許貢獻。
[關鍵詞]膠州秧歌;膠州茂腔;《秧歌鄉(xiāng)的故事》;融合與創(chuàng)新
[中圖分類號]J60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2233(2021)03-0166-03
一、茂腔劇種概述"
(一)簡要概述茂腔聲腔的起源
山東地方戲曲劇種眾多:呂劇、柳子戲、山東梆子、五音戲、柳琴戲、茂腔、大平調、八仙戲等近三十種。[1]茂腔起源于“肘鼓子”戲,最早可追溯到山東姑娘腔,根據確切考證這個聲腔已有近五百年的歷史。山東境內的地方戲曲分為弦索系統(tǒng)、梆子系統(tǒng)、肘鼓子系統(tǒng)和民間演唱形式發(fā)展而成的戲曲劇種這四大系統(tǒng)。茂腔劇種同柳琴戲、五音戲、柳腔等劇種同屬“肘鼓子系統(tǒng)”。早期的茂腔被稱為“本肘鼓”,意思是本地流行的肘鼓子戲。[2]到19世紀中后期受柳琴戲等劇種的影響,在女腔唱腔的尾音處采用高八度來演唱,群眾稱之為“打冒”,所以又把“本肘鼓”改稱為“冒肘鼓”,茂腔的“茂”字即因“冒”字的諧音而來。茂腔劇種的演變過程可簡述為山東姑娘腔——本肘鼓——冒肘鼓——茂腔。[3]
(二)茂腔的藝術特色
茂腔的藝術特點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語言方面,茂腔的唱腔和念白,均來自地方方言口語,這與其他劇種有著明顯的不同。[4]茂腔能夠在地方獲得百姓觀眾的熱烈支持,首先在語言上有著極大的優(yōu)勢。山東方言是學術界討論較多的一種地方方言,而省內不同的轄區(qū)和縣級內方言差異也極大,茂腔主要流行于高密、膠州、諸城、日照等地,在茂腔的唱腔不變的基礎上,念白方面卻能夠根據各地區(qū)的語言差異而有所不同,使這各劇種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能夠直抒民意,不僅使當地的觀眾倍感親切,也容易引起外地觀眾的興趣。
第二,唱腔方面,戲曲文化的發(fā)展史從本源上說是聲腔系統(tǒng)的變遷史,只有唱腔音樂才能最準確地表達出某一地域、某一時代的風土習俗、心理節(jié)奏、人生況味,因而也最具有吸附力和傳播力。
茂腔的聲腔音樂結構屬于板腔體結構。早期的茂腔聲腔——即山東姑娘腔和本肘鼓時期,是曲牌體結構,是由一個個相對獨立的民間小調連綴而成。發(fā)展到冒肘鼓時期,受到京劇、梆子等劇種的影響逐漸過渡到板腔體結構。聲腔音樂的銜化過程簡單來說就是:以一對上下句為基礎,在變奏中采用“擴板加花、抽腔濃縮、放慢加快、移宮犯調”等手法,運用速度、節(jié)奏、旋律的變化,派生出各種不同的板式,如一板一腔、一板三眼、有板無眼、無板無眼幾類板式結構。
從戲曲音樂美學的角度來講,茂腔的唱腔特點主要是“哭腔”和“打冒”以及“酸甜”特色,這“哭腔”是源于茂腔中的板式大悠板,也就是我們理解中的“悲調”,調式當中有類似女人啼哭哀傷的韻味,用悲傷的哭腔使其產生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打動聽眾,產生感同身受的體感,就是我們所說的“審美共鳴”。茂腔“酸甜”的特色,在于劇目中豐富的音樂板式,行腔緊湊,能夠表現(xiàn)音樂的豐富感情色彩,外加茂腔特有的說唱形式,演員口齒伶俐如
蹦豆般一口氣唱完唱詞,能夠使觀眾感受到大悲大喜和劇情重點高低起伏,劇目中鮮明的人物形象更能襯托茂腔的“酸甜”特色?!按蛎啊眲t使音樂富有跳躍感,令人輕松愉快。“打冒”指的是音翻高八度,演員一般需要用滿口嗓演唱,“打冒”具有輕松愉快的情緒,而且茂腔劇種本身對演員嗓音條件的選拔要求很高,先天嗓音條件不夠出色,唱好茂腔是很困難的。
第三,戲曲表演藝術方面,均注重“唱、念、做、打”,茂腔中“唱”的唱腔,無論男女角色全在板眼上開口,演唱時才能不失茂腔的韻味,演唱時有板有眼,散而有節(jié),能夠收到好的戲劇效果;“念”,則是在上文第一方面中,茂腔的念白是經過藝術化加工的山東半島地方方言,是其重要的劇種特色之一;“做”是舞臺四功中比較重要的一項,戲劇當中的場景和生活區(qū)別于現(xiàn)實生活,做戲體現(xiàn)的真實,是經過藝術處理,具有真假結合的效果,茂腔做功講究:虛擬唯實、形體唯神、雅俗唯美、性格唯真;“打”方面,茂腔源于說唱藝術,主要講究武戲文唱,不像京劇或其他劇種中有很多翻筋斗的演員,茂腔演員主要在腰、腿、毯子功等方面下功夫,現(xiàn)在的茂腔劇團也很少有武戲。
從以上三個方面簡述茂腔的藝術特色,我們可以認識到:茂腔這一劇種在藝術凝練的過程中并非一成不變,它是按照不同的劇情不同的人物以及不同的舞臺特定環(huán)境去發(fā)展的。茂腔在其優(yōu)秀傳統(tǒng)藝術的基礎上繼續(xù)發(fā)展新的藝術表演手段,以豐富茂腔藝術的內容,這尤其表現(xiàn)在現(xiàn)代茂腔劇目的表演中,結合了當下的社會背景與現(xiàn)在普遍存在的社會矛盾,這使它能夠適應新時代觀眾的審美和需求,劇情上能夠與現(xiàn)實生活緊密聯(lián)系,與觀眾拉近距離,產生共鳴。近些年,茂腔現(xiàn)代戲除了《秧歌鄉(xiāng)的故事》外,還有膠南茂腔《支書張玉剛》、諸城茂腔《失卻的銀婚》、高密茂腔《紅高粱》等,這些劇目都通過茂腔藝術形式去展現(xiàn)現(xiàn)實反腐題材和現(xiàn)實性文學作品。
二、《秧歌鄉(xiāng)的故事》音樂片段解析"
首先,膠州茂腔與膠州秧歌作為這一地區(qū)地方藝術形式的代表,其音樂上是具有共性的。茂腔是用語言藝術去展現(xiàn)膠州地區(qū)鮮明的人文風俗,秧歌則是用肢體去表達這一地區(qū)人民淳樸熱烈的情感。茂腔中的大悠板與正調原板通常為徵調式,而膠州秧歌的音樂曲牌,同樣是以徵調式為主,[5]這同樣影響了這一地區(qū)民歌的音樂特色,膠州地區(qū)的民歌調式同樣深受茂腔和膠州秧歌的影響。一個地區(qū),地方音樂調式調性一致。
膠州秧歌因其特有的文化特點與藝術特色,被列為山東三大秧歌之一。就其特點來說,可以歸納在三個方面:第一,膠州秧歌音樂是以各類迥異的曲牌形成舞蹈音樂和曲牌體的小戲音樂;第二,它以徵調式為主、商羽調式為輔的交叉調式是膠州秧歌調式的音樂特點;[6]第三,新穎、獨特的打擊樂演奏是膠州秧歌音樂的又一特色。膠州秧歌的舞蹈動律在于“三彎九動十八態(tài)”。
(一)茂腔音樂與膠州秧歌音樂
劇情中男一號和女一號,在地方秧歌隊曾是一對好搭檔,從小青梅竹馬,但長大后因為各種原因沒在一起,兩個人之間是有愛情經歷的。時隔多年再次一起合作,而此時兩個人各喪夫喪妻,意欲重續(xù)前緣,但因一些新的社會問題而造成兩人情感上的磨難,最終是喜劇性的結局,而造成當中矛盾的原因卻令人深思。
在整部作品中劇情始終圍繞著秧歌展開,運用茂腔作為主要藝術表現(xiàn)手段。
(二)分析《秧歌鄉(xiāng)的故事》唱段《金秋十月風送爽》
《金秋十月風送爽》是茂腔《秧歌鄉(xiāng)的故事》中的重要唱段,女主人公楊秋蘭回憶起兩個人十七八歲時一個“撇扇”一個“舞棒”,秧歌表演上的默契以及兩個人之間情投意合的過往,想要再續(xù)前緣的激動羞澀的心情在這個唱段中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歌詞中“大秧歌扭得喜欲狂”“金童玉女好呀么好搭檔”“龍飛鳳舞情意長”是重逢之后女主在夢中回憶他倆之間的過往,心里面歡喜又甜蜜。
在唱腔上,運用了茂腔的女腔正調原板,主弦京胡定弦“5-2”,2/4節(jié)奏,一板一眼,有著濃郁的地方色彩。
《金秋十月風送爽》唱段是三段式結構。戲曲的三段式結構不同于歌曲的創(chuàng)作,是采用了A+B+AB的手法,唱段中的B段即用了膠州秧歌音樂的變奏?!堆砀枨椤纷鳛橐怀雒滑F(xiàn)代戲,巧妙地把膠州地區(qū)廣為流行影響甚大的兩項藝術形式——膠州茂腔和膠州秧歌,有機地熔為一爐,這兩項藝術形式雙雙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是劇作者聰明的、高明的選材。曲作者在二度創(chuàng)作中緊緊抓住了這一創(chuàng)作要點,在聲腔設計上緊扣情節(jié)發(fā)展和人物脈絡,為戲劇文本的舞臺展示增添了時空張力,成為該劇中一段精彩的經典唱段。
唱段的前八句是借景寓情并引出了對往事的追憶。起板過門采用茂腔特有的“花過門”,歡快明亮,富有激情,演員在高亢明亮的音區(qū)唱出了“金秋十月風送爽”的唱腔,
起到了先聲奪人的效果,與以前一場秧歌以混亂失敗的場面形成鮮明的對比,使得觀眾對劇情的發(fā)展充滿了美好的期
待,接下來敘述夢中對往事的追憶。木管樂輕聲奏出了主題音樂旋律,由弱漸強,導入動感強烈的膠州秧歌曲調。在這里,曲作者一反夢境表現(xiàn)時常用的朦朧纏綿手法,不僅引用了動律強烈的舞蹈節(jié)奏,還加入了鑼鼓伴奏,充滿了青春活力。女主人公領唱加幕后合唱的形式再現(xiàn)了“金童玉女好搭檔”“龍飛鳳舞情意長”的情景。作者采用了膠州秧歌中“趕集”的曲調旋律變奏而成,與茂腔的正調原板同屬徵調式,在調式調性上是相吻合的,在風格上是統(tǒng)一的,因而毫無生硬違和之感,旋律的變化又使整體上呈現(xiàn)出層次的變化。
最后八句,先以古箏彈奏的琶音帶動情景返回現(xiàn)實,“夢醒來……”一句采用散板清唱,引出了原板的聲腔重現(xiàn),與起句段落形成呼應,在“心懸空”后的過門和“意亂心慌”的大拖腔都采用回旋式行進,刻畫了老年人遇到黃昏戀時思慮再三、起伏不定的特有心態(tài)。
綜上所述,《金秋十月風送爽》唱段是經過精心設計而達到比較成功的一段唱腔,這從演出時收獲到觀眾的陣陣掌聲中可以得到驗證。
三、茂腔音樂發(fā)展思考"
(一)茂腔音樂的現(xiàn)狀
茂腔音樂屬于戲曲音樂范疇,是茂腔劇種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早期的曲牌體過渡到板腔體,其曲體發(fā)生了重大變化,但是濃郁的地方特色依舊保持不變。茂腔的代表性劇目“四大京”“八大記”長久不衰,其中的經典唱腔依然深受觀眾喜愛,凸顯了茂腔唱腔音樂在戲劇中的獨立性。在創(chuàng)新劇目的音樂設計中,傳統(tǒng)的基本調仍是創(chuàng)作的源泉,《金秋十月風送爽》一段極具代表性。當然,近年來一些茂腔新創(chuàng)作劇目的音樂唱腔也出現(xiàn)某些偏離的現(xiàn)象,在觀眾中引起了不小的爭議,這是難免的。這從另一個角度也反映了藝術作品的創(chuàng)新也不是那么一帆風順的,要在現(xiàn)實的審美觀念中逐一驗證。
(二)茂腔音樂的保護與傳承[BW(S(S,,)]
茂腔劇種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以來,保護與傳承和改革與創(chuàng)新成為未來發(fā)展的兩對突出問題。
保護的立足點應當是尋找源頭,同時要弄清楚各個歷史時期的脈絡及變化的原因。從歷史的角度反觀自身,這樣會有一個比較清晰的認識,對今天的創(chuàng)新有著啟示的作用。傳承是動態(tài)的保護,流傳至今的傳統(tǒng)藝術基本屬于精華部分,盡管也有“人亡藝息”的情況,但畢竟是少數現(xiàn)象。對青年一代的傳承和培養(yǎng)應是保護與傳承的重要任務。
時代在不斷進步,茂腔音樂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是必然的,茂腔音樂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是在傳統(tǒng)的基礎上,依據劇本新賦予的人物情節(jié)而設計。目前有一種傾向,為了博取觀眾的掌聲,一味追求“高、尖、拖長音”,這種觀點不宜提倡。應當選擇那些觀眾所熟悉喜愛的曲調,合理抒發(fā)劇中人物的內心情感,與觀眾產生共振與交流才是茂腔音樂改革與創(chuàng)新的正確道路。
一出大型劇目演出全劇的機會已經不多了,但其中的一些唱段卻在各種文藝晚會上頻頻演唱,在觀眾中不斷吟唱,這是戲曲音樂流傳的一大特色,本文所解析的茂腔現(xiàn)代戲《秧歌鄉(xiāng)的故事》中《金秋十月風送爽》的唱腔,希望能給大家?guī)硪恍﹩⑹尽?/p>
結"語"
2006年,膠州茂腔和膠州秧歌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十多年來,茂腔得到了全面的發(fā)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并出品了很多優(yōu)秀的新劇目,其中,比較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便是結合了膠州音樂精華的茂腔劇目《秧歌鄉(xiāng)的故事》。[7]這部劇的特點在于將茂腔與膠州秧歌兩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了有機的整合,無論是在藝術表現(xiàn)力方面還是觀賞價值方面以及在音樂主題的深化等方面都達到了很高的水準,是茂腔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重要代表作之一。這篇文章以《秧歌鄉(xiāng)的故事》音樂創(chuàng)作為論題的切入點,對膠州茂腔以及膠州秧歌的音樂形態(tài)進行剖析,為膠州地方音樂后續(xù)的蓬勃發(fā)展提供參考與理論支撐。
注釋:"
[1]周愛華.山東地方戲曲小劇種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8:24.
[2]胥正娜.山東地方戲曲茂腔與肘鼓子戲系列的淵源與比較[J].戲曲藝術,2009(04):66—68.
[3]周慶偉.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山東茂腔”的調查與研究[D].溫州大學,2008:17.
[4]葉惠文.論茂腔的藝術特點與傳承發(fā)展[D].山東師范大學,2009:27.
[5]張曼姝.膠州秧歌的傳統(tǒng)與現(xiàn)在——膠州秧歌的歷史演變及藝術特征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15—16.
[6][7]謝"民.膠州市特色文化簡介及翻譯策略[J].高教學刊,2015(19):258—259.
(責任編輯:韓瑩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