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 方,邱金倫,段進東,廖錦岐
(惠州市第一人民醫(yī)院肝膽外科,廣東 惠州 516001)
肝癌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惡性腫瘤,男性的發(fā)病率高于女性,發(fā)病率和死亡率均較高。肝癌的高發(fā)病率和高死亡率對我國人民的健康狀況造成嚴重的影響和經濟負擔[1]。目前臨床上治療肝癌的常見方法有手術切除、肝移植、介入、放療、化療、免疫生物治療等,但90 %以上的肝癌患者既往存在肝炎、肝硬化等病史,導致術后復發(fā)率增加[2]。多學科團隊協作(multidisciplinary treatment,MDT)于上世紀90年代應用于醫(yī)學領域,尤其是惡性腫瘤、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診療中,可以將醫(yī)院的醫(yī)療資源最大限度的整合,優(yōu)化診療效果,促進患者生活質量的改善[3]。本院對于肝癌患者采用了MDT協作診療模式進行治療,效果報告如下。
1.1對象 選取2014年5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130例原發(fā)性肝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經病理診斷確診為原發(fā)性肝癌,意識清晰,患者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自愿參與本研究。排除標準:合并其他部位惡性腫瘤、精神障礙、既往服用抗抑郁或焦慮藥物、治療障礙、認知障礙、已出現轉移的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65例,其中觀察組男40例、女25例,年齡(58.21±10.33)歲,病程(3.21±0.54)月,臨床分期中Ⅱ期39例、Ⅲ期26例,腫瘤直徑7~10 cm 22例、>10 cm 43例,病理分型中單結節(jié)型10例、多結節(jié)型12例、巨塊型43例;對照組男42例、女23例,年齡(56.38±11.01)歲,病程(3.14±0.52)月,臨床分期中Ⅱ期41例、Ⅲ期24例,腫瘤直徑7~10 cm 25例、>10 cm 40例,病理分型中單結節(jié)型9例、多結節(jié)型14例、巨塊型42例;經統(tǒng)計學分析兩組基本情況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通過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查,批準開展。
1.2研究方法 (1)診療部分:對照組患者按照傳統(tǒng)診療模式,醫(yī)生接診后根據相關檢查指標作出診斷和制訂治療方案;觀察組采取MDT診治,肝膽外科接診醫(yī)生牽頭,聯合消化內科、放射科、腫瘤內外科等專家參與診治,并制訂相應的治療方案,根據患者的病情發(fā)展、治療效果、恢復情況等可邀請心理干預科、營養(yǎng)科、護理部等高級職稱醫(yī)護參與治療,每日早晨交班,PPT形式匯報病例,組織專家對每一位患者的病情進行討論,及時對診療方案進行個性化調整,醫(yī)院對于采取MDT的患者檢查和手術給予綠色通道。(2)護理部分: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給予MDT護理模式。MDT護理方法:①建立MDT護理團隊,肝膽外科護士長擔任MDT護理團隊組長,聯合心理科、營養(yǎng)科、麻醉科、康復科護理組成護理團隊;②各科護士聯合錄制圖文并茂的健康教育視頻,向患者播放;③對MDT護理團隊的成員進行培訓,并對患者給予膳食、疾病知識、術前后注意事項、術后功能鍛煉等進行培訓,并督促完成工作;④建立MDT微信群,及時反饋護理過程遇到的困難,及時討論并給予解決,改進護理方法。
1.3觀察指標
1.3.1臨床相關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等待時間、平均住院時間、手術治療比例及術后首次下床時間。
1.3.2心理狀況指標 抑郁癥篩查量表(PHQ-9)包括心情低落、動作遲緩等9個方面的內容,采用四級評分法,0~3分,滿分27分,得分越高,患者抑郁癥狀越嚴重;廣泛性焦慮障礙量表(GAD-7)包括擔心、疲勞等7個方面的內容,采用四級評分法,0~3分,滿分21分,得分越高,患者焦慮癥狀越嚴重。
1.3.3近期療效 完全緩解:經治療后病灶完全消失。部分緩解:經治療后病灶縮小≥30 %。無變化:經治療后病灶無縮小,臨床癥狀無改善。進展:經治療后病情進一步惡化。有效率=完全緩解率+部分緩解率。評估時間為術后6個月。
1.3.4生存率 比較兩組患者1、2、3、4、5年生存率,隨訪方式采用電話隨訪或門診隨訪,也可通過微信等新媒體方式。
1.3.5滿意度評價 患者出院前采用自行設計的《診療及護理滿意度調查問卷》對患者進行調查,包括時間控制、治療方法、住院環(huán)境、護理技術、態(tài)度等內容,滿分100分,<60分為不滿意,60~89分為基本滿意,≥90分為非常滿意,滿意率=基本滿意率+非常滿意率。
1.4統(tǒng)計學方法 用SPSS 22.0軟件分析數據,配對和成組t檢驗分析計量資料,χ2檢驗和秩和檢驗分析計數資料,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兩組患者治療前等待時間、平均住院時間及術后恢復時間比較 觀察組治療前等待時間、平均住院時間及首次下床活動時間較對照組縮短(P<0.05),見表1。觀察組手術治療率為89.23 %(58/65),高于對照組的78.38 %(49/65)(χ2=12.581,P=0.00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等待時間、平均住院時間及術后恢復時間比較
2.2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心理狀況比較 治療前兩組PHQ-9、GAD-7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PHQ-9、GAD-7評分均降低,且觀察組PHQ-9、GAD-7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心理狀況比較(分)
2.3兩組患者近期療效比較 觀察組近期療效總有效率為89.23 %,高于對照組的60.00 %(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近期臨床療效比較
2.5兩組患者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患者滿意率為96.92 %,高于對照組的83.08 %(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滿意度比較
肝癌的發(fā)病率和治療難度均較高,威脅患者的身心健康,手術、放化療、肝移植、消融是臨床上常用的治療肝癌的手段,肝炎及肝硬化程度、淋巴結轉移情況、病灶數目、大小、部位等均是影響肝癌預后的因素,僅采用其中的一種方法治療肝癌存在一定的局限性,5年生存率低,復發(fā)率高[4]。改善肝癌患者預后需要聯合多學科診療,對患者的病情多學科綜合評估,制訂綜合性的治療方案,全程密切關注患者,實時評估治療的效果,及早發(fā)現治療方案中不妥之處,聯合各科專家進行調整,加強治療中各環(huán)節(jié)的緊密銜接,對于提高臨床療效,改善患者的預后具有積極意義[5]。
患者入院診療流程與醫(yī)院的管理水平密切相關,傳統(tǒng)診療模式下的肝膽外科患者整個診療流程及護理過程不合理,術前檢查時間長、護理工作欠佳,導致救治率和患者滿意度下降,增加發(fā)生醫(yī)患糾紛的風險。MDT診療模式可優(yōu)化患者的入院流程,將醫(yī)院的醫(yī)療資源有效整合,加強科室間的協作,促進診療流程優(yōu)化,并且提高護理質量,改善治療效果,有效緩解患者等待時間長、機體舒適度差的問題[6]。研究顯示,初次體驗MDT診療和護理的患者,效果更佳,因此,MDT模式將成為未來疾病診療和護理的必然發(fā)展方向[7]。
MDT模式下就診時聯合各科室醫(yī)生全面評估患者的病情,提高客觀性和準確性,對于只需要進行內科保守治療的患者直接到內科診治,需要手術治療的患者在肝膽外科接受治療,提高床位的利用率,不但降低患者的醫(yī)療費用,還可節(jié)省治療方案確定的時間[8-10]。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手術比例為89.23 %,高于對照組的78.38 %,MDT模式下對于選擇治療方案更加準確,更有效地利用手術資源。另外,本研究顯示,觀察組患者治療前等待時間和平均住院時間縮短,住院時間既能體現醫(yī)院的醫(yī)療水平,同時也體現了醫(yī)院的運營管理水平,保證醫(yī)療質量,縮短住院時間的基礎是充分整合醫(yī)院的各科醫(yī)療資源,降低治療費用,減輕患者的經濟負擔,實現經濟效益的最大化,MDT模式下肝癌患者術前檢查可以利用綠色便捷通道,減少治療前的等待時間,多學科醫(yī)生聯合制定診療方案,可以整合醫(yī)療資源,提高臨床療效,改善患者預后[11]。
本研究顯示,MDT模式下的診療和護理的患者心理狀況改善更顯著,近期臨床療效總有效率達到89.23 %,并且1~5年生存率提高,患者對治療及護理滿意度提高。MDT實施過程中可以對工作流程進行優(yōu)化,明確治療的目的,各科室聯合診療與護理,形成協同合作的工作模式,打破科室間的束縛;MDT模式下的工作方案,加強各科室之間的交流培訓,拓寬醫(yī)生和護士的專業(yè)視角,加強臨床思維的培養(yǎng),促進專業(yè)水平的提高;MDT是多科室之間的醫(yī)生組成的團隊,定期參加疾病的討論,分析治療中出現的問題,討論改進治療方案,將患者的需求作為中心,且緩解患者焦慮抑郁的心理情緒,促進患者康復[12]。
MDT團隊多學科醫(yī)生和護士對于本專業(yè)有深刻的認識,相互融合,方案制訂和實施過程中更加全面、規(guī)范,提高治療的效果,但MDT在實施過程中還需要注意以下幾點:(1)MDT的團隊成員首先要具有循證醫(yī)學的理念,要熟練掌握MDT相關文獻、評估工具、治療指南;(2)各科室之間的合作要真正落實到位,不能流于形式;(3)需不斷評價治療方案的利弊,不斷改進,找到真正適合患者治療的方案。
綜上所述,MDT協作診療模式在肝癌患者治療中,可縮短治療等待時間、平均住院時間,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況,提高近期臨床療效和1~5年生存率,促進患者康復,提高患者滿意度,值得推廣。